close

錄自經濟日報,2014-10-06

「你今天吃藥了嗎?」這個問題,對大多數健康的人而言,或許沒有意義,但對慢性病患者而言,卻是一件大事。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慢性病患者,每天吃的藥量,就像在吃飯,那還有什麼生活品質可言?但這個疑難,將會在「智慧醫療」得到解決。

所謂智慧醫療,要從近幾年當紅的「生物經濟」說起,顧名思義,即未來大多數人類經濟活動,都不可避免的與生物科技相關;生物經濟這個名詞衍生出幾個子名詞,還有紅色生技、綠色生技、白色生技。

其中,紅色意指「傳統的醫療方式」,綠色偏指「利用生物科技的方法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另外,白色則是指「以智慧、創意的生物技術,從預防、保健到治療,維護人的健康」,即是智慧醫療。

那麼再想像一下,一個慢性病患者,從每天本來要服用一碗飯的藥量,變成只要戴上一個能夠緩慢釋放藥物的「智慧手環」,而這個手環還能計算健康數據、連結雲端醫療網絡,還有一個專屬的真人健康秘書在雲端上。聽起來好像很遙遠,但這已經不是想像,而已經有人著手開發。

譬如,美國的卡內基美隆大學(CMU)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合作,用科技技術透過共同在匹茲堡醫學中心內部的「生活品質研究中心」,打造全新的醫療、給藥方式。

此外,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都紛紛投入這樣的研究。

這類研究,在台灣也不乏其人,如工研院生醫所、清華大學等,近期就著手投入「智慧醫療」的領域,希望透過治療觀念的改變,帶給人類更好的生活品質。

未來,智慧手環不僅是給藥,還可以是個人健康管理穿戴工具,從每天生活管理、遠端連結的「真人健康諮詢師」,可以隨時給你建議,包括運動、飲食、服用保健食品等,不一而足。

進一步說,透過這個智慧手環,它可以整合一般人一天「健康之所需」,透過監測身體狀況,就有人可以建議你今天該吃什麼、運動量應該多少、健康食品可以怎麼吃,有效的利用醫療資源,達到最高的醫療價值,個人也可以從「預防」做起。

再進一步說,如果一旦使用者生病,專屬的醫師也可以很快從這些資訊中,找到致病的成因、治病的方式,一舉數得。

不過,透過智慧手環給藥,現在仍有一個技術上需要突破的地方,即是,目前暫時僅限於投放,能透過人體皮下吸收的「小分子藥物」;如果非得經過血液傳送或者大分子的藥品,暫時還無法加入智慧手環的行列。

但由於「白色生技」如今已成為顯學,智慧醫療也逐漸滲透現代人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治療方式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已經成為共識。

譬如,把過去需要「打針」才能給藥的適應症,開發出口溶膜、貼片等,或者本來需要每周打一針的慢性病,提高其藥效並降低使用量,轉變成半年打一針即可,諸如此類都是智慧醫療觀念所帶來的成果。

 

轉載:http://goo.gl/uhOFmu

arrow
arrow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