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發現,在有顯著的糖尿病症狀發生前幾年,就能以5個胺基酸的含量升高來預測。不只是健康的成人、有肥胖等風險因子的人可用這種篩檢方式準確地預測第2型糖尿病風險,也可以讓那些糖尿病高風險族群藉由這些檢測提早採取預防措施。
  
麻州綜合醫院心血管研究中心的Thomas Wang醫師表示,在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的前幾年就會出現代謝異常,例如胰島素抗性,就是在血糖達到第2型糖尿病檢測量之前很久就發生的。

這篇研究共追蹤參與者12年,研究人員比較在研究期間罹患糖尿病與健康參與者的血液樣本,篩檢因代謝而被釋放到血液中的61種不同代謝物、小分子。
結果顯示,異白胺酸、白胺酸、纈胺酸、酪胺酸、以及苯丙胺酸5種胺基酸的含量升高,與罹患第2型糖尿病有關,而且檢測5種胺基酸會比檢測單一種胺基酸更能準確預測糖尿病。
此外,具有肥胖或胰島素抗性等第2型糖尿病風險因子的人,若是異白胺酸、苯丙胺酸以及酪胺酸這三種最具預測能力的胺基酸含量最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比濃度最低的人高了5至7倍。
  
在之前的研究中,這些胺基酸中有一些也與罹患糖尿病有關,但需要進一步的大型研究來確認結果。
這篇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上。
  
節錄自www.24drs.com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華盛頓23日電,1項研究指出,用於治療成年型糖尿病的藥物「愛妥糖」(Actos),能有助超過70%的高風險患者避免發展成糖尿病患。 

這項研究結果能幫助全球好幾千萬的前期糖尿病(糖尿病高風險)患者,其中包括4000萬美國民眾。基於體重過重、種族以及體質因素,這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在這項試驗中,602名高風險患者每天早上服用愛妥糖,高達72%的受試者有助預防第二型(成人)糖尿病。 
研究人員表示,愛妥糖也降低31%的受試者頸動脈血管壁增厚的機率。頸動脈是腦部供血的主要血管。 
這項研究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藥理學教授迪佛朗州(Ralph DeFronzo)說:「這項研究是項創舉。以往由飲食、運動或藥物控制所做的研究,從沒有像這次研究,讓高達72%的民眾受惠。」 
第二型糖尿病若沒有受到控制,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包括心臟病、腎臟損壞、截肢和失明等。 

德州大學心臟科醫師齊爾敦(Robert Chilton)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表示,頸動脈血管壁增厚的速度減緩,顯示血糖控制良好,能有助預防血管病變。他說,血管病變會導致心臟病、中風、末梢血管疾病等。 

節錄自www.cdnews.com.tw,2011-03-24,作者沈子涵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20歲到59歲成年人每日攝取高量纖維,可以減少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研究人員認為,由於纖維能降低體重、膽固醇與改善高血壓症狀,因此,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數據發現,20歲到39歲成年人與40歲到59歲民眾,每日攝取高量的纖維,日後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纖維攝取量較少的人為低,超過60歲同時攝取高纖維,對於減少心血管機率則沒有明顯關係。

研究人員之一的洛伊德瓊斯表示,「民眾對於高纖飲食能減重、降低膽固醇與改善高血壓並不陌生,不過,這次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假設這些症狀改善之後,可能因此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產生。」

不過,研究人員提醒,纖維應從蘋果等水果或全穀類食物中攝取,盡量避免食用加工過的食物與營養補充品。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建議,民眾每日纖維攝取量應為至少25公克以上。

這次的研究同時將民眾飲食習慣、高血壓、膽固醇、抽菸習慣與家族糖尿病加總計算,並分析民眾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這次研究結果同時將在今年於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協會會議上發表。

節錄自台灣醒報,2011/3/24,作者莊瑞萌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獲診斷前,糖尿病患者可能一直徘徊在患病的邊緣,血糖高,但未及確診的標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一月份公佈的數字顯示,美國在糖尿病前期人數已經從2008年的5700萬上升到2010年的7900萬。在同一時期,確診糖尿病患者人數也從2360萬上升到2600萬,其中絕大多數為II型糖尿病。 

這些數字的變大一方面也是因為新測試糖化血紅蛋白方法的應用,它可以檢查出過去糖尿病檢測方法不能檢查到的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病例。儘管如此,專家們毫不猶豫地稱,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數確實在上升。

正像II型糖尿病患者一樣,有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血糖會升高,因為他們的身體已變得對控制血糖的胰島素不那麼敏感或胰島素分泌不足。不過,糖尿病前期不是一定會發展成II型糖尿病。

糖尿病對健康影響很大。與血糖水準正常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高50%,根據美國糖尿病總會數據,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或中風。 

診斷和治療糖尿病前期的難點之一是,它沒有症狀。糖尿病會有口渴,尿頻,視力模糊和疲勞等症狀,但是糖尿病前期只有醫院測試後才能知道。 

糖尿病前期並非病出無因。運動較少,超重的人風險較大。據美國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Inc)2010年的報告,超重11至16磅時,患糖尿病前期風險會加倍,而超重17至24磅時,風險會變三倍。 

這些風險因素讓美國相當一部分人進入了危險區:該聯合健康集團的一份報告還估計,美國超重成年人中超過一半患有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但他們也提出了明確的預防方法。治療糖尿病前期的最好方法不是吃藥,是減肥鍛煉。糖尿病前期患者與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是,不用太關注糖的攝入量,但是要計算熱量攝入量。 

糖尿病預防計畫(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研究也強調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他們追訪了3000位超重和有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研究人員將他們隨機分為三組:一組服用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一組接受安慰劑治療,最後一組輔助調整飲食,鍛煉和減肥。三年後(2002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輔助飲食和減肥鍛煉的一組發展糖尿病的人數減少了58%,服用二甲雙胍的一組只減少了31%。 

這裏說的運動和飲食改善不是每天花很多時間鍛煉和只吃特定食物,每天只要鍛煉30分鐘,減重5%至10%後就會有明顯效果。

節錄自醫藥日報,2011-3-2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紙片人當目標的愛美族群得注意了,中研院這回公布BMI和死亡風險的最新報告,追蹤東南亞100多萬人後發現,紙片人的死亡風險比肥胖族群高3.6倍,而且比起BMI高於35的人多了0.5倍風險,落在BMI低於15的人死亡風險可是增加1.8倍。

最新研究證實亞洲人稍微胖一點,死亡風險反而低,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這類長期觀察所得到的研究成果,的確可納入參考,但無法當成因果推論而修改正常BMI值;她也強調,養成動態的生活習慣才是關鍵,而非只計較體重的增減,如果不運動、營養不均衡,即使BMI值在定義的標準範圍之內,未必是健康的個體。

目前國內定義BMI值介於十八點五至二十四為正常,二十四至二十七為過重、超過二十七是輕度肥胖、超過三十達中重度肥胖,低於十八點五為過輕。

邱淑媞表示,推廣民眾認知適當的BMI值,要經過嚴謹的考量,許多長期追蹤研究的確顯示,原被認為過重的人,死亡風險其實是低的,但是這類觀察研究有很多變項沒有控制,而且只能知道BMI值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與致病的關連性無從得知,因此雖可做為參考,但無法當成因果推論。

她以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為例,建議亞洲人正常BMI值高標應控制在二十三以內,比國內自訂的標準還嚴格一點,因為BMI超過二十三雖然死亡風險仍低,但已開始有三高的風險。

研究結果也顯示,BMI值十八點五可能是過低的標準值,邱淑媞從個人觀點,也認為有待商榷。她指出不少想當模特兒的年輕女生,把BMI值十八作為「高標」,因此雖然台灣現在經濟、營養狀況都比過去好,但仍有過瘦的族群存在,過瘦與死亡之間的連結,主要在於這些體重過輕者,往往不愛動;為了控制體重,飲食方式極度偏差、導致營養不良。

邱淑媞認為,BMI值是個重要參考,但並非健康的唯一指標,因此今年推動的全民甩肉計畫,不求多、只要替自己甩肉一公斤,重點鼓勵民眾建立動態生活習慣以及認識均衡飲食,她強調落實「要活就要動」,遠比斤斤計較自己今天吃了多少熱量、BMI值到那還重要。

節錄自TVBS,2011-03-23,作者張雅雯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東縣是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最高的縣市 油脂、酒精、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是主要問題

喝酒還是喝油脂? 一CC酒精的熱量是七大卡

當攝取的熱量大於需要量 體內累計七七00卡 體重就會上升一公斤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彭莉玲呼籲 減重一定要用健康的方法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指出,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最高的縣市是台東縣,肥胖比率逼近50%。台東基督教醫院營師彭莉玲指出,油脂、酒精、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是台東縣常見的飲食問題。如果體內攝取的熱量大於需要量,每當體內累積到七七00卡時,體重就會上升一公斤,若長期「供大於需」,攝取熱量大於體內所需,又加上缺乏活動量,肥胖就自然產生。所謂萬病「肥」為首,台東鄉親要甩肥油保健康就得從這三項主要問題著手。

彭莉玲營養師進一步說明,肥胖是依照衛生署所公佈的定義做依據,當BMI≧27為肥胖,介於24及27之間為過重。BMI就是「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單位kg/㎡。

以台東縣常見的喝酒習慣來說,酒量的建議攝取量為男性一天至多兩杯三六0CC的啤酒,女性則為一杯。但是彭莉玲營養師卻發現,每天喝過量啤酒的台東民眾不在少數。啤酒不只是單純的飲料,一CC的酒精有七大卡,酒精進到人體的代謝途徑與脂肪相似,換句話說,喝酒精和喝油脂是相似的。如果民眾正常吃三餐,加上喝酒,以及高熱量、高脂肪的下酒菜(如:花生米、炸雞翅等),體重想不上升都難。

黃湯下肚後,身體是如何代謝的呢?彭莉玲營養師表示,酒精(化學名是乙醇)進到人體後,主要在肝臟中進行代謝,民眾若大量飲酒,超過肝臟的解毒極限就容易引起酒精中毒。現代人因工作忙碌而運動量不足,若長期過度飲酒加上攝取飲食大過體內所需,易導致過多熱量轉化成脂肪囤積在體內,使得酒精性脂肪肝提早出現,如持續飲酒,則可導致「肝纖維化」或「酒精性肝炎」,甚至發展為「肝硬化」。

還有另一個造成肥胖的問題就是五百CC的現調飲料。很多上班族在下午時分,都會團購飲料來打打牙祭,殊不知每一杯都暗藏著肥胖的元凶:高熱量的果糖及額外的澱粉,如珍珠粉圓。長期下來,累積在身體裡的熱量也不容小覷。再加上現代人忙碌,三餐老是在外,長期攝取油膩的食物也是造成游泳圈的主因。

減重一定要用健康的方法,才不會帶來後遺症。彭莉玲營養師建議,民眾可先從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量做起。飲食控制採取三低一高的原則──低油、低糖、低熱量、高纖維,最重要的是戒除酒癮,若真的要喝,也必須節制。增加運動量方面,建議民眾每週達到一五0分鐘的運動,其中以有氧運動最能達到減重、瘦身的目標,例如:跳有氧舞蹈、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等。唯有飲食控制加運動、雙管齊下,才能增加減肥成功的機會。

節錄自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室新聞稿,2011/3/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你擁有這種生活方式的時候,如何合理安排1天的飲食呢?快來看看科學家的最新瘦身研究吧,把它們應用到你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你就能讓減肥這件事,變得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簡單……

早餐前喝咖啡
美國納什維爾州范德比爾特大學研究發現,在早餐前30分鐘喝一杯咖啡可以有效地控制食欲,讓你只吃以往食量的75%就感覺到飽了,並且還能將脂肪燃燒的速度加快5%!這要歸功于咖啡中的一種產熱物質黃嘌呤,它還可以為你的身體提供足夠的熱量。

早餐時補充鈣質
每天攝入600毫克劑量的鈣質(早餐和午餐各300毫克)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加快脂肪的消耗。科學家在一次研究中發現,按這種方法進餐的女性,比不攝入鈣質的女性多減去22%的體重,脂肪多減去61%,腹部脂肪多減去81%!

上衛生間之前喝一杯酸梅汁
酸梅中富含花表素—這種植物化學物質可以幫助身體有效地排出脂肪和毒素。喝一杯酸梅汁,你身體的“清潔”程序就能大大加速,肝臟也就能將你體內那些可能引起肥胖的物質迅速而徹底地排出體外。

多喝一些水
如果你想要在這星期減掉2公斤的體重,你每天喝多少水與你的體重有關係。營養專家建議,每公斤體重你要喝31.3毫升的水(比如,50體重公斤的女性),每天就應該喝1.565升水)。水是身體代謝的自動高溫器,一旦水分攝入不足,體溫就會下降,身體就會開始依存脂肪。

早餐和午餐之間吃些花生
科學家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吃花生的減肥者減去的體重是那些不吃花生者的2倍!研究表明,如果每天吃一把花生,熱量的攝入就會減少333卡。

中午吃發酵食物
研究人員發現,吃發酵的食物,如饅頭、三明治等更不容易感到饑餓,比吃普通食物至少多堅持1小時以上。這是因為食物在發酵過程中,淀粉和糖類被分解成了不容易消化的成分,消化係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消化它,你也就不易感到饑餓了。

下午來一勺蜂蜜
蜂蜜能夠在信用後的20分鐘之內將你的血糖調整到正常的水平,並能將這種正常狀態穩定地保持2個小時,降低你的饑餓感,並能安撫你的情緒,讓你保持心情愉快。

用烏龍茶來放松
養成喝烏龍茶的習慣會讓你的新陳代謝係統工作得更快,它會讓身體燃燒的熱量提高3%,脂肪消耗提高10%。因為這種茶是不含熱量、脂肪和鈉的,所以想要減肥的你大可放心飲用。

節錄自新浪健康,2011-3-2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國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兒童若有中耳炎,會影響到味蕾神經,造成兒童無形中多吃甜食,長期下來易導致體型較胖。

韓國慶熙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兒童的出耳部感染,癒後情況不錯,然而,中耳炎卻會讓兒童無形中吃得更多,造成身體負擔。研究人員申日興表示,「耳朵感染可能造成傳送味覺的神經受損,特別是對甜與鹹的味覺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邀請42位患有慢性中耳炎疾病與其他兒童進行味覺測試,前者BMI指數為20.6,較其他孩子17.7為高,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中耳炎的兒童對於苦與酸的判斷與他人無異,但是甜與鹹的辨別卻明顯有差別,因此,懷疑是中耳發炎後,讓甜與鹹的味覺的傳導出了問題,無形中讓人多吃進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中耳炎與身體肥胖之間的關係,仍有待繼續釐清,不過,中耳炎的孩子對於味覺辨別有異常,是不爭的事實。

本次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The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期刊。

節錄自台灣醒報,2011.03.22,作者莊瑞萌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吃蔬菜的飲食風尚漸為大眾接受。尤其是體形較為豐滿的女性,甚至把吃蔬菜當成了習慣。不可否認,多吃素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的確對減肥有幫助。不過,想達到健康減肥的效果還需了解蔬菜的營養成分,下面幫大家介紹六種可急速減肥的蔬菜:

黃瓜
黃瓜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族及許多微量礦物質,它所含的營養成分豐富,從營養學角度出發,應當保留生吃。

西紅柿
西紅柿中維生素A較豐富,維生素A對視力保護及皮膚曬後修復有好處,涼拌西紅柿不撒糖更好,否則甜味可能影響食欲。肥胖者,糖尿病人,高血壓病人都不宜吃被稱為:“雪漫火焰山”的加糖涼拌西紅柿。

柿子椒或尖椒
辣椒是所有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最豐富的食物,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幫助抵禦各種疾病。

芹菜
芹菜富含粗纖維,鉀,維生素B2,維生素(也叫尼克酸)等成分,夏季天氣炎熱,人們易上火,造成鉀失衡。芹菜可幫助人們潤腸通便,調節鈉鉀平衡,如果人體缺維生素B2,就容易引起疲勞乏力和口腔潰瘍,芹菜葉所含的營養素比莖多,棄之可惜,可焯一下涼拌吃。

大白菜
大白菜中膳食纖維和維生素A含量高,陽光刺眼的夏季多吃新鮮的大白菜,對護眼,養顏有益。不過,不要吃儲存太久,營養素損失過多的大白菜。另外,消化性潰瘍者也不宜生食大白菜,以免粗纖維的剮蹭刺激胃腸道創面。

茄子
茄子所含硒比其它蔬菜要高,將鮮嫩的圓茄子削皮切成絲,加適量鹽和香油涼拌食用。硒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持人體細胞的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對人體有防病,抗衰老作用,通過體內代謝,還可以發揮抗癌作用。

節錄自39健康網, 2011-03-2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篇線上發表在3月3日臨床肥胖學期刊的系統性綜論結果,胃間隔手術對於肥胖兒童與青少年可能是有效的,但是需要以較謹慎的方法進行。
  
來自英國倫敦國際肥胖研究組織的Andrea Aikenhead在一篇新聞稿中表示,肥胖流行現在同時影響兒童與成人,且肥胖及其共病,還有醫療花費不斷地上升,建立有效治療兒童肥胖的方法,不僅能降低兒童肥胖的盛行率以及相關的不健康狀態,同時可以抑制肥胖兒童長大成人的比例,這是對抗這個流行一個關鍵步驟。
  
研究人員搜尋2010年9月6日前的PubMed、ISI網路科學、EMBASE以及考科藍圖書館,也針對找出文章的參考文獻進行手動搜尋;收納條件包括英文摘要的文章,收納19歲以下受試者,且在術後至少測量體重一次以上,以及至少一年的術後追蹤。
  
收納的37項研究中,共有831位兒童或青少年,橫跨了36年。在13項以胃束帶進行的研究中,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從8.5下降到4.3 kg/m2,其中1項病例研究報告體重不降反增。8項以Roux-en-Y胃繞道(RYGB)手術進行的研究,BMI平均介於9到25 kg/m2。
  
另外14項研究使用其他形式的胃間隔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垂直加帶胃隔間手術、胰繞道手術,或是合併術式。這些術式可以降低BMI 9到24 kg/m2,許多病例術後復胖,且發生3件與手術有關的死亡事件。
  
大部分研究報告共病消除或改善。許多外科術式與一連串術後併發症有關,包括潰瘍、小腸滲漏、傷口感染、吻合口狹窄、營養缺乏、腸阻塞、肺栓塞、釘線中斷、間隔滑動、精神後遺症、以及反覆嘔吐。
  
僅有一澳洲模擬研究分析經濟效益,且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可調整胃間隔(LAGB)手術對青少年是符合經濟效益的。
  
研究作者們寫到,現存的證據顯示,雖然大部分是根據統計力量不足、回溯性的研究,代表較大兒童接受胃間隔手術可以顯著減重且改善共病與生活品質。
  
然而,青少年的術後併發症、順應性以及後續追蹤比成人麻煩,且安全性的長期數據、效果與經濟效益大部分仍然未知。目前可獲得的證據還有進步的空間,對於兒童與青少年進行胃間隔手術應該更謹慎,且建議採取可回復的術式,而非永久改變解剖構造的方法。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大部分研究是回溯性或觀察性設計、統計力量不足、樣本數目太少、整體結果並非可比較的、以及低發生率的預後,例如死亡率與併發症資訊有限。除此之外,不容易確認青少年復胖的程度,部分是因為患者失去後續追蹤的誤差。
  
學者們的結論是,不應忘記生活型態改變與預防的功效:前者對胃間隔手術的長期成功是關鍵的。現在需要趕快發展出手術外的治療方法,例如實際的生活型態計畫,可以有效適用於中度肥胖、過重以及肥胖兒童。公共衛生專家們必須繼續致力於預防準則,讓政府了解執行健康促進公共衛生政策,以支持預防性計畫以及足夠的治療性長期研究。

節錄自24drs.com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