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在一場舞會中,當時二十六歲的凱特(Karen Gatt)終於下定決心減肥。因為體重一百多公斤,凱特覺得自己又醜又丟臉,舞會進行當中她只想躲在角落,希望越少人注意到她越好。

一九九九年,在一場舞會中,當時二十六歲的凱特(Karen Gatt)終於下定決心減肥。因為體重一百多公斤,凱特覺得自己又醜又丟臉,舞會進行當中她只想躲在角落,希望越少人注意到她越好。

整個晚上,凱特都看著其他的女生,羨慕她們穿著漂亮的衣服,開心地參加著舞會。那一晚,她的心中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感覺:我想要看起來跟她們一樣漂亮,我一定要改變!

結果她做到了,她減掉了一半的自己,變成身材窈窕的女性,跟舞會中她看到的其他人一樣。這是企管暢銷書「創意黏力學」的作者希思兄弟(Dan and Chip Heath),日前於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的專欄中所舉的例子,用以說明情緒是促使改變的催化劑,而不是知識。

一個人看到某些事物,引發他產生特定的感覺,然後產生改變的動力。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科特(John Kotter)在談到組織的改變時,也以相同的過程說明「觀察、感覺、改變」三個步驟。希思兄弟因此建議,想要組織成員改變,關上電腦裡面的簡報檔案,尋找符合情境的感覺。

希思兄弟以「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一書中的例子,說明要先想變,才能成功變得了。洛杉磯錫安山醫學院(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一位泌尿科醫師,有一次搭船出遊,發現船員竟然比他自己醫院裡的同事還勤於洗手。

這位泌尿科醫師看到這個情況感到很沮喪,因為每年都有許多病患死於細菌感染,而醫生與護士勤洗手是預防病患細菌感染的一個很有效的做法。但是在他和醫學院的其他主管試過各種方法,鼓勵醫護人員多洗手之後,他們洗手還是不夠頻繁。

有天中午吃完飯,這位泌尿科醫師和其他主管突擊檢查二十位醫護人員的雙手,將從他們雙手採集到的細菌拿去培養和拍照,然後把他們充滿細菌的雙手照片拿給醫護人員自己看。最後他把當中最髒的一雙手的照片,當作醫院電腦螢幕的保護程式照片,電腦在節電休息時,那張充滿細菌的照片就一直出現在大家眼前。

後來醫院的洗手率達到接近完美的程度。要改變,訴諸知識往往沒有訴諸情緒的力量強大。

 

節錄自EMBA雜誌201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