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新華社,作者任沁沁,2012-8-21

 

中國人正在遭遇“亞健康”的威脅。衛生部近日發佈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指出,15年間,中國的患病人次數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從不鍛鍊身體。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公認的“奧運金牌大國”和“體育大國”。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38枚金牌創造了中國體育軍團參加境外奧運會奪取金牌最多的紀錄。

業內人士指出,體育領域的“攻城掠地”並不意味著國民身體健康素質的“水漲船高”。全民健身人數依然滯後,患病人數增加,各種慢性病開銷龐大,這與“體育大國”的地位明顯不符。

這份戰略研究報告顯示:過去15年中,中國用於醫治疾病的經濟負擔沉重,相當一部分患者死亡及醫療開銷源自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等慢性病。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近日發佈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指出,中國的城市發展面臨包括城市安全、社會分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嚴峻挑戰,其中一大挑戰是“城市居民亞健康問題突出”。中國醫師協會(2010)調查結果顯示,城市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於過勞狀態的接近60%,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

年輕的張筱敏是一傢俬企的公關,時尚的衣著和精緻的粧容卻掩飾不住日漸憔悴。“消極,健忘、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週末宅家裏,街也不逛了,更甭提鍛鍊了。”

亞健康是一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下降,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這種狀態通過自我調整可以恢復,但是長期持續存在則可惡化成疾病。

國際醫學界公認的觀點是: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老年化的慢性病,可以通過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同時適度鍛鍊,增強體質來降低此類疾病對人體的傷害。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民眾依然缺乏日常健身保健的意識。慢性病監測顯示,中國18歲以上居民83.8%從不參加鍛鍊,其中城市為73.2%,而且這一數字低於2002年的78.4%。

繁重的生活壓力、忙碌的工作,讓不少中國人缺少鍛鍊的主觀能動性。不管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人,還是高級寫字樓裏的白領,加班成了家常便飯。不難理解他們為什麼寧願在電影院裏舒服“消遣”,而不願到健身場所裏辛苦“揮汗”。

“實在不想動,太累了。”南寧市29歲的網絡工程師李彪說。由於長期熬夜加班,加上缺乏鍛鍊,暴飲暴食,他已經患上了糖尿病。

臨床醫學統計表明,中國20歲以上有9240萬糖尿病患者,另有1.48億龐大“後備軍”,且年輕化趨勢明顯,這與年輕人缺乏相應的體育鍛鍊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中國人陪家人的時間也在減少,不少人下班後還要忙於應付各種應酬,編織著中國特色的“人脈網”。“家人都沒時間陪,哪有時間精力去健身房啊!”一位正在創業起步階段的企業主說。

根據統計,中國人患病人次數由1993年的43.6億增加到2008年的52.5億,15年間增加了20%。

第三次國際衛生服務調查等研究測算,2005年中國醫治疾病總的經濟負擔為23968億元,而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3218億元,疾病經濟負擔相當於GDP的13.1%。與1999年相比,2005年疾病經濟負擔增加了6.5倍,同期GDP則只增加了4.2倍。

一些學者指出,逐級選拔的專業體育團隊打造了“體育大國”,但大量體育項目並未建立起堅實的“民間基礎”。缺少民間體育運動的普及、體育知識的傳播,成為中國這一“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實際上,中國政府早在2003年就頒布了《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2009年又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推動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然而,缺乏面向基層的體育設施依然是體育人口缺乏的“硬體障礙”。中國很多中小學體育場館及設施缺乏,學生體質下降令人擔憂;城市的游泳池、田徑場和打球的公共場地依然匱乏。

這說明中國群眾體育發展還存在不足。體育界專家認為,金牌固然重要,但民眾的體育需求是一個國家群眾體育普及、體育產業發展和競技體育提升的基礎和動力。發展社區體育,夯實群眾基礎是體育項目協調發展、國民體質得到增強的關鍵。

2009年起,每年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剛剛過去的第4個“全民健身日”吸引全國百餘城市聯動,激發眾多民眾體育熱情。但願,“每天鍛鍊一小時”不僅是每年8月8日的口號,而是融入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