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紙片人當目標的愛美族群得注意了,中研院這回公布BMI和死亡風險的最新報告,追蹤東南亞100多萬人後發現,紙片人的死亡風險比肥胖族群高3.6倍,而且比起BMI高於35的人多了0.5倍風險,落在BMI低於15的人死亡風險可是增加1.8倍。

最新研究證實亞洲人稍微胖一點,死亡風險反而低,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這類長期觀察所得到的研究成果,的確可納入參考,但無法當成因果推論而修改正常BMI值;她也強調,養成動態的生活習慣才是關鍵,而非只計較體重的增減,如果不運動、營養不均衡,即使BMI值在定義的標準範圍之內,未必是健康的個體。

目前國內定義BMI值介於十八點五至二十四為正常,二十四至二十七為過重、超過二十七是輕度肥胖、超過三十達中重度肥胖,低於十八點五為過輕。

邱淑媞表示,推廣民眾認知適當的BMI值,要經過嚴謹的考量,許多長期追蹤研究的確顯示,原被認為過重的人,死亡風險其實是低的,但是這類觀察研究有很多變項沒有控制,而且只能知道BMI值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與致病的關連性無從得知,因此雖可做為參考,但無法當成因果推論。

她以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為例,建議亞洲人正常BMI值高標應控制在二十三以內,比國內自訂的標準還嚴格一點,因為BMI超過二十三雖然死亡風險仍低,但已開始有三高的風險。

研究結果也顯示,BMI值十八點五可能是過低的標準值,邱淑媞從個人觀點,也認為有待商榷。她指出不少想當模特兒的年輕女生,把BMI值十八作為「高標」,因此雖然台灣現在經濟、營養狀況都比過去好,但仍有過瘦的族群存在,過瘦與死亡之間的連結,主要在於這些體重過輕者,往往不愛動;為了控制體重,飲食方式極度偏差、導致營養不良。

邱淑媞認為,BMI值是個重要參考,但並非健康的唯一指標,因此今年推動的全民甩肉計畫,不求多、只要替自己甩肉一公斤,重點鼓勵民眾建立動態生活習慣以及認識均衡飲食,她強調落實「要活就要動」,遠比斤斤計較自己今天吃了多少熱量、BMI值到那還重要。

節錄自TVBS,2011-03-23,作者張雅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