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錄自中國青年報,2013-5-8

 

並不是每一個咖啡館中的聚會都能吸引英國廣播公司(BBC)科學欄目“地平線”攝制組的關注,不過,倫敦的這次聚會顯然不容錯過:10個不同膚色、身材苗條的志願者相聚一堂,在科學家的指導下,嘗試解開學術界爭論了近半個世紀的一大謎團。

從這場聚會開始,他們將開始一個月的暴飲暴食大賽——不為選出“大胃王”,相反,專家們想要發掘體重背後的奧秘:瘦子能通過狂吃變胖嗎?原理何在?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個課題小組想研究“人體肥胖後激素水準的變化”,特意請了一幫志願者胡吃海喝。研究者希望監測這些人增肥25%之後的激素水準,但在那一次實驗中,一些人增長了約20%的體重後,不管再怎麼往肚子裡塞食物,身體都不再有動靜了。

實驗進行到最後,科學家無奈地得出一個南轅北轍的結果:有些人怎麼都吃不胖。

40多年後,一個與此相關的新創意在瑞典林雪平大學教授弗雷德裡克·奈斯特龍心中閃現:為了探究肥胖的奧秘,學界總是以胖子為研究對象,為什麼不去研究那些身體纖瘦的人,看看他們如何保持呢?

實驗在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大學進行,10位志願者都是當今歐洲社會裡日益少見的純天然瘦子。這些人的平均體重僅63公斤。在為期一個月的實驗中,他們每天攝入的熱量必須兩倍於身體所需,且不進行任何運動。

這些人能把自己吃胖嗎?科學家們心裡也沒底。每一周,課題小組成員都將為這些志願者稱體重、量三圍,再檢測身體中脂肪含量的變化。實驗規定,一旦有成員體重上漲超過15%(也就是10千克左右),就將被視為超重,離開這項實驗。

這個新鮮的實驗也許能夠証實或反駁人們的一些常規觀念。一般來說,脂肪被認定是肥胖的罪魁禍首。人們身體中的脂肪組織,由億萬個脂肪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外面,都結結實實地裹著一層油滴。如果身體需要力量,這些油滴就會被燃燒,人會更纖瘦苗條﹔反之,不斷攝入熱量高的食物,脂肪細胞被撐大乃至分裂出更多,人會越來越胖。

因此,人們往往會通過節食或運動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體重。但在倫敦的這家咖啡館裡,志願者們對這一點不以為然。參加實驗的許多志願者自信滿滿地對著鏡頭說,平日裡從不節食,就是怎麼吃都不胖。

不過,實驗開始的第一周,還來不及苦惱有沒有變胖,多數人就先為每天該如何把5000卡熱量吃下肚子而傷透腦筋。為了達標,許多人隻好不停地吃高熱量的乳酪披薩、霜淇淋、巧克力,還有塗上厚厚的牛油烘烤而成的牛角包。不止一個人對著攝像機鏡頭哀怨地說,自己平時從不多吃零食,要撐下這麼多食物簡直是難死人了!

這種保守的飲食習慣,也許就是志願者們保持纖瘦的原因之一。曾有科學家在幼兒園做過實驗:午飯後,將一大碟巧克力曲奇餅放在正做塗色遊戲的孩童們面前,有些孩子會一直吃,另一些則顯得對食物毫無興趣。顯然,前者更容易在日後長成一個小胖墩。

這未必是壞事。至少在畢生致力於研究脂肪的科學家眼中,脂肪不是什麼壞東西。這些被油滴包裹的細胞,是人體儲存的應急幹糧﹔在找不到食物的情況下,就靠它們維持機體的運轉。在漫長且物質匱乏的人類歷史上,大飢荒一再上演,每次可能導致2/3到3/4的人口消失,而真正能從災難中倖存下來的,都是皮下脂肪飽滿、體格健壯的胖子們。

BBC一本正經地解釋道,這些胖子,就是現代人的祖先。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胖子讓人類延續至今,他們將肥胖的基因留在了世上大多數人的血脈中。

相對而言,也許一些瘦子在繼承基因的時候出了點岔子。4周的實驗進行下來,身在倫敦的10位志願者幾乎吞下了兩倍於日常所需的熱量,但其中最輝煌的戰績也不過是增重6.5千克。這意味著,沒有人達到臨床意義上的“超重”。而長發小夥本恩與一位圍著黑頭巾、小巧玲瓏的阿拉伯裔女生,則一直無法吃下規定量的食物。“每一口都是一場戰鬥,”本恩說,“如果我繼續吃,最後都會吐出來。”

而最神奇的事情發生在戴眼鏡的亞裔男子馬丁·黃身上。大吃特吃了4周之後,他看上去一點也沒變胖——事實上他的脂肪含量也沒有任何增長。根據體檢報告,他增加的都是基礎代謝率,也就是說,所有吃下去的熱量,都在黃先生的體內長成了肌肉!

天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兒,至少奈斯特龍這下証實了多年前那組美國團隊的發現:每個人的機體對體內多餘的卡路裡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天生就能消減增長的體重。事實上,實驗結束一個月後,志願者們全都恢復了從前的體重——沒有節食,也沒有更多的鍛煉,就是不知不覺恢復了。

當然,如果非要找一些變化的話,影片的最後,本恩平靜地對著鏡頭賭咒發誓:“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吃牛角麵包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