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arminConnect.jpg  

▲Garmin Connect從心跳表擷取資料後所顯示的樣貌

現在愈來愈多人會透過「心跳表」來檢視自己運動訓練的狀況,心跳表故名思意就是用來量測「心跳」的手表,若再搭配上GPS時,在數據的記錄及分析上就會更加的多元性。像山姆伯伯本身使用的Garmin Forerunner 305心跳表,含有GPS的功能,再結合Garmin Connect網站的分析及整理,讓使用者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每個運動的時刻下的路況的坡度(elevation)、時間(time)、距離(distance)、速度(speed)及心跳率(heart rate)。而這篇文章,山姆伯伯跟大家介紹一些心跳率有關的內容。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三個常見的用語靜止心跳率(Resting Heart Rate, RHR)、最大心跳率(Maximum Heart Rate, MHR)及目標心跳區(Target Heart Rate Zone)。

◎ 靜止心跳率(Resting Heart Rate, RHR)

簡單說就是身體狀況處於靜止平緩狀況下的心跳率,單位是BPM(Beats Per Minutes),每秒鐘的心跳數。最佳的量測時間是在睡覺時,次者是在睡覺起床時而尚未離開床的狀況下量測。當您心肺功能愈強,RHR會愈低,WHY?當您心臟愈強,每次跳動所產生出的能量已足夠支撐身體基本的新陳代謝時,心跳率自然就會下降。

◎ 最大心跳率(Maximum Heart Rate, MHR)

在運動科學中,最大心跳率有一個簡易的計算方式,而實際上是必須透過間歇運動的實驗方式來取得真正的MHR,公式如下:

 男:220 - 年紀 = MHR

 女:226 - 年紀 = MHR

◎ 目標心跳區(Target Heart Rate Zone)

依照你最大心跳率的%數,來說明你運動的辛苦程度。%數愈高,代表強度(intensity)愈高;反之則愈緩和。最常見區間的就是所謂的「脂肪燃燒區(下圖黃色區塊)」,介於最大心跳率的65%~85%之間。比如一位30歲的男性朋友,計算出他的MHR為190,它的脂肪燃燒區則落在117~161.5BPM。

target-hearrate-chart.jpg  

▲ 圖片來源 America's Authority on Fitness


而在wiki上有列出一個比較詳細的Heart Rate Zones,稱Exercise Zones。

800px-Exercise_zones.JPG  

一共分為五個區塊,強度愈高,卡洛里消耗的愈高,但脂肪燃燒的比較愈低。

而以心跳率來判斷的運動的強度,其實並不準確,因為考慮的不夠週詳,未考慮到個人的體重、身體結構、健康狀況等,所以後來出現一個「運動自覺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利用自我感知來檢視身體運動強度的方法,以6~20的數字來表示,而一般人在運動最適當範圍是在12-14。

exertion.JPG  

▲圖片來源 the Doctor will see you now

由於上面的數值都是屬於自我感知的部份,十分模糊,所以很多的選手或訓練還是採用Exercise Zones,或者是與RPE相互參照。而山姆伯伯談了這麼多,帶大家認識心跳率的一些知識,但重點跑步就是輕鬆隨意的跑,為健康而跑;若有興趣研究運動科學,山姆伯伯覺得跑步真得是一個很有趣的入門,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節錄自山姆伯伯工作坊,2010/5/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