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钜亨網,2013-10-30

 

曾奪下18面奧運游泳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麥可.菲爾普斯,從小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癥,游泳讓他找回學習自信心,並在國際賽事中大放異彩;美國NBA職籃賽首位臺裔美籍球員林書豪,更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他們都證實:愛運動的孩子,絕非「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越來越多的研究已證實,運動表現佳的孩子,記憶力、學習力、應變力和資訊整合力往往高人一等。

而運動競技過程中經歷的競爭、挫折、團隊合作,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修養淬礪,

都將成為孩子面對未來挑戰一輩子受用的人生經驗。

 

一向將體育視為五育末項的台灣中小學,該如何鍛鍊下一代的運動競爭力呢?

清晨650分,九月秋日的朝陽,不慍不火地灑落在大安溪沿岸的富饒平原,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正是最適合晨起運動的完美季節。

位於大安溪南岸的台中市大甲國小,校門口已聚集了百名以上的小朋友,準備參加「零時體育計畫」的跑步運動。

學生人數超過1,500人的大甲國小,是台中市的大型學校,操場十分遼闊,每圈距離達250公尺。不過這群小健將,早已習慣考驗耐力與體力的長跑訓練。

20分鐘過後,體能佳者,已繞跑操場十餘圈;體力稍遜的孩子,也在邊跑邊走中繞場3~4圈。接著他們各自換下臭汗滿身的運動服,帶著紅潤臉龐及愉悅心情,迎接國語、數學、閱讀訓練等需要集中精神的正式課程。

 

提升學習力的零時體育課

源自美國的零時體育計畫(Zero Hour PE),是指學生每天到校上第一節課前,先進行晨間運動,並達成最大心跳率8~9成的目標,之後再進教室上課。

這項創新的體育實驗,是十餘年前由美國芝加哥的內帕維中央高中開始實施。該校有6成學生自願參與零時體育計畫,運動後還多上一堂讀寫加強課,以測試提升學習力的正向效果。

一學期過後,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起受測前提高了17%;其他只上正常體育課的學生,則僅進步10.7%。這項研究也證實,晨間運動對學習的幫助,大於中午或其他時段;指導顧問甚至建議,全校學生都應該在上完體育課後,接著進行最頭痛的學科,以充分發揮運動帶來的正面效益。

內帕維中央高中的零時體育計畫極為成功,引起全美多所學校仿效。台中大甲國小則從4年前起實施。

校長陳浪勇指出,大甲地區的居民本有早起習慣;很多雙薪家庭的家長為了趕上班,7點不到就將孩子送至學校。雖然校方多次提醒不要太早送孩子到校,以免衍生安全疑慮,但似乎成效不彰。

校方轉而思考,既然有不少學生提早上學,不如為他們安排更有意義的活動,而零時體育計畫,正是最合適的選擇。

起初部分家長及老師對「先運動、再讀書」的作法頗有疑慮,認為孩子們跑跑跳跳後會心浮氣躁,怎麼能靜得下來上課?也有人擔心學生會累過頭,一進教室就打瞌睡。

但實驗結果卻正好相反。參與計畫的孩子,不但健康體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漸趨標準,而且精神變好、情緒變佳,上課時也更能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原本愛搗蛋或活潑好動的孩子,在操場上先發洩精力後,回到教室反而變得循規蹈矩。

由於成效良好,晨起運動的師生年年增加,這學期才一開學,就有超過110人自願報名。

 

強身益腦、改變人生的大補帖

眾所皆知,運動能強身健體,但為何它對提升學習力,也有如此驚人的效果呢?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在其著作《運動改造大腦》中解釋,人在運動時會分泌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能協助控管腦部活動,對情緒、衝動行為都具關鍵影響;正腎上腺素則有增強注意力、動機及警覺心的作用;多巴胺更會讓人產生心情愉悅的正向情緒。

3種神經傳導物質,均與人類的學習活動息息相關,可提高大腦神經元的鍵結及活化,並調節大腦輸入及處理新訊息的效率及能力,因此運動量夠多的孩子,學習效果往往也事半功倍。

此外,運動更對消弭過動、憂鬱等現代學童常見的情緒障礙及行為問題深具成效。其中又以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癥(ADDADHD)患者的改善最為明顯。這是因為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都是控制人類注意力系統的要角,像ADHD患者常服用的藥物「利他能」,就是藉由增進多巴胺的分泌,達成抑制分心的目的。

「跑步很像服用少量的百憂解或利他能。」約翰.瑞提指出,運動沒有副作用,是最好的自我控制良藥。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去年底發佈的「2012年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我國學童普遍存在「愛運動卻不運動」、「體育時數、社團偏少」及「白斬雞體質」等3種現象。

兒盟發現,超過9成的台灣學童自稱喜愛運動,另有55.4%愛運動甚於玩電腦、63.7%愛運動多過看電視;但實際上,超過7成的孩子,每週放學後的運動時間不到兩小時;而看電視及上網的時間,卻各為運動的7倍及5倍。

此外,和世界各國相較,台灣中小學的體育課時數也明顯偏少,如國小學童每週僅有80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法國(200分鐘)、中國大陸(185分鐘)、美國(100分鐘),也不及日本、新加坡的90分鐘。

由於運動量不足,台灣學童普遍形成肥胖、不耐操的「白斬雞」體質。報告中指出,28.1%的學童每個月都在感冒;4成以上的孩子身體質量指數的BMI值不是過輕就是過重,更有57.7%的學童,只要跑步400公尺,就覺得胸痛或呼吸困難。

聯合國肥胖監測小組(IOTF2011年的調查也發現,我國6~18歲兒童的肥胖盛行率高達26.8%,位居世界第十六重,也比日本、南韓、中國大陸、新加坡的孩子還重,堪稱是「亞洲第一胖」。

 

原因:乏善可陳的體育課

台灣孩子為何會有內心熱血,卻不運動的弔詭現象?

兒福聯盟研究發展處研究員洪毓甡指出,我國小學體育課的時數不但偏少,課程內容也很單調,常離不開打球、跑步、體操等範疇;「看影片」、「借課考試」更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欠缺專業師資,正是體育課內容貧乏的主因。教育部今年6月公佈的〈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指出,超過82%的國小體育教師不是體育專科畢業;也就是說,體育老師多由校內其他學科的教職員兼任。

「當老師本身對體育教育的瞭解有限,又如何期待他們能端出引起孩子運動興趣的教學內容呢?」洪敏甡說。

例如很多體育老師喜歡讓小學生打躲避球,表面上孩子們玩得開心,老師也樂得輕鬆。但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建智卻提醒,躲避球的攻擊權,往往掌握在少數幾個球技過人的學生手中;而閃躲能力「肉腳」的孩子,則常被當成目標物攻擊。長期下來,很可能影響孩子們的運動表現及自信心。

「這種以打到人為樂趣的運動,實在不該成為體育課的主流,」他語重心長地說。

 

只玩虛擬運動的宅小孩

放學後,學童的運動時間更為受限。

兒盟調查發現,孩子們常因功課太多、要上補習班及才藝課,或被父母要求唸書而無法運動。

「每天放學後,學生就被一車車的載往安親班,接下來就是密密麻麻的才藝課,哪裡擠得出時間運動?」大甲國小校長陳浪勇一語道破孩子們的無奈。

另外,公園籃球場或社區桌球檯等運動設施,常被成人或較大的孩子佔用,體型不如人的國小生很少能「搶贏」,致使他們寧可宅在家玩Wii Sport 等運動型電玩,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玩Wii就能取代戶外運動!

然而,「虛擬運動」既無團隊合作的社會互動,也沒有身心靈經驗的完整洗禮,更可能因姿勢不良、用力失當而受傷,當然也學不到運動背後的教育意涵。

「像打籃球需要眼快、手快、腳快、決策快,還有默契十足的團隊合作,才能因應不同對手的攻擊。它所培養的『後設認知能力』,絕非虛擬運動可比擬,」周建智說。

 

行動1:系統化培養運動習慣與技能

如何提升台灣學童的運動力?學校仍是最關鍵的角色。若校方能善用環境優勢,配合系統化的教學課程,就能幫助孩子奠定良好的運動基礎。

號稱全校一千八百多名學生,個個都是「水中蛟龍」的台中市頭家國小,就是國內少數落實游泳教育的學校。該校是台中市唯一擁有溫水游泳池的國小,也是全國少數讓小一新生學游泳的公立小學。

游泳是教育部積極推動的國小體育重點課程,但一般學校多從三年級後才開始上,每堂體育課又僅40分鐘,扣除換裝、暖身運動及嚴冬不宜下水的日子,學生能練習的時間十分有限。很多孩子在畢業時仍屬不諳水性的旱鴨子,要不然就得再花錢到校外學。

而頭家國小的作法,是讓所有學生從小一開始,每週都集中上兩堂、80分鐘的游泳課,還外聘8名以上專業游泳教練,與校內的體育老師聯手教學。

該校的體育課程設計也很多元,低年級生是以水中尋寶、吹泡泡、岸邊漂浮等水中遊戲為主,讓孩子先適應水性、克服對水的恐懼;中年級生則以換氣練習為重點,再漸次進階至自由式及仰式教學;升上高年級後,則引導他們接觸更高難度的蛙式及蝶式。

在學校的介入規劃,以及有系統、有方法的長期訓練下,頭家國小的孩子畢業時,個個都具備自由式、仰式50公尺、蛙式25公尺的游泳實力。

網站-http://www.buy-bh.com.tw/

arrow
arrow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