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生活 (25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指出,肥仔只要有錢,一樣有女人愛,還發明瞭一個「體重與薪水」方程式,計算出不同體重的男士,「把妹」成功所需收入。

《紐約郵報》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賈玻璃(Pierre-Andre Chiappori),針對667名美國男女進行調查,發明瞭一個「體重與薪水」的計算公式:「男人體重增加10%時,需要增加2%薪水,才可以繼續維持他和原本感情伴侶的關係」。那女性呢?研究指出女性如果較重,學歷必須高一點才可以彌補體重的缺陷。

賈玻璃教授也發現,單身男女利用生理條件和社經地位,去篩選約會對象,男女同樣比較喜歡苗條且富有的伴侶。

 

節錄自蘋果日報,2011-10-1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英國路透社(Reuters)報導,如果媽媽在懷孕的時候非常胖,可能會讓小孩在日後得到氣喘的機會,比起體重正常的孕婦,還要高出61%,所以研究人員認為孕婦肥胖會增加小孩罹患氣喘的風險。此外,《台灣醫界》這本期刊也表示,過胖的孕婦會罹患多種疾病,甚至會導致胎兒死亡。

瑞典與澳洲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約13萬名媽媽以及她們所生的19萬名小孩後,發現如果媽媽非常肥胖,而且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5的時候,所生出來的小孩,與體重正常媽媽的小孩相比,有超過六成的機會得到氣喘。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墨爾本大學(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阿德里安教授(Adrian Lowe )表示,即使是只有超重18%的媽媽,也會讓小孩罹患氣喘的機會增加41%,所以孕婦應該要多運動,不要讓自己過胖,以免影響小孩的健康。

阿德里安教授表示,目前我們無法知道為什麼媽媽的肥胖會影響小孩氣喘,但是他猜測有幾個原因,第一種可能是因為媽媽過胖,因此導致小孩也容易過胖,促使小孩容易罹患氣喘。第二種可能是肥胖是一種發炎狀態,如果媽媽肥胖的話,就會透過胎盤的交換,將發炎因數傳到小孩身上,進而改變小孩的免疫系統,造成容易過敏的體質。第三種可能是改變了小孩體內的代謝平衡,影響了小孩的長期健康而導致容易發生氣喘。第四種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的關係,因為媽媽的肥胖是長期生活習慣所造成,嬰兒出生後媽媽並沒有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讓小孩學習到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增加氣喘的風險。

而且早在2006時,就有李耀泰、郭宗正與陳福民三位醫師於《台灣醫界》這本期刊中,提到肥胖婦女會產生的影響,包括妊娠糖尿病、死產、胎兒神經缺陷、生產時易出血過多、影響胎兒生長和發育等問題,對於孕婦本身和胎兒都有不良的影響。因此醫師建議懷孕的肥胖婦女,應該要多運動、減重、營養控制等,才能夠幫助自己順利生產,同時生下健康寶寶。

 

節錄自優活健康網,2011-10-1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關於21世紀的健康箴言: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步行運動不但能夠讓您保持良好的體型,還能夠預防疾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步行運動的神奇功效吧。

專家認為:“步行是一種投入少,收效大的運動項目,應該成為老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方式。”懷特博士還引用西方諺語:“沒有緊張,沒有煩惱,就沒有高血壓。”並說:“步行就是我的保健醫生。”

有意思的是,儘管東西方文化淵源,歷史背景差異很大,許多問題觀點不一,但在對步行運動的看法上,卻幾乎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提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廣步於庭,就是在院子裏散散步,相當於今天的走路。民間又有“百練走為先”、“百練不如一走”之說,都強調了步行是各項運動之首。

夏季運動減肥瘦身最好的方法是步行,步行是唯一能終身堅持的鍛鍊方式,並且是一種安全的、適量的運動。有規律的步行還能降低血壓;促進心臟冠狀動脈血流的暢通;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緩解疼痛;增強腿力,預防骨質疏鬆症;步行還能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改善大腦與植物神經功能,提高智力水準,預防老年癡呆症。 散步不是一般的走路,而是有要求的。如散步前應該全身心放鬆,適當地活動一下肢體,調勻呼吸,使呼吸平靜而和緩,然後再從容展步。否則就達不到散步鍛鍊的目的。

 

小編將步行運動的功效總結為以下幾點:

步行運動功效之一:增強心肺功能。長期堅持步行上下班,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迴圈,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以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步行還可減少荷爾蒙分泌,進而降低血壓。堅持步行還能改善現代人運動不足的問題,進而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

步行運動功之二:保持良好體形。步行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早餐後步行上班可加快消化和吸收,幫助代謝系統維持正常工作,從而保持良好的體形。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胡大一教授說,快步行走是最簡便、最經濟的有氧代謝運動。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步行是最安全、最佳的運動和 減肥方式。

步行運動功之三:能夠解憂排壓。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緩解壓力和解除憂慮,使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更加清晰、活躍。提高工作效率。

步行運動功之四:防治頸椎疾病。步行時如果伴以昂首遠望、抬頭挺胸、雙肩大幅擺動,有助於調整長期伏案的姿勢,防治頸椎疾病。因為頭部重量約佔體重的十分之一,由頸椎與覆蓋頸部到背脊的肌肉所支撐,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肩胛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和頸椎就容易僵硬酸痛。

健身專家教大家一個高抬腿的走路方法,能充分鍛鍊腰、腹部肌肉,預防和消除小肚子。

動作要領:走路時,放慢腳步,儘量將腿向高處抬起。為保持平衡,手臂也相應抬高。抬腿同時,要用力收腹,腿要抬高,使大腿與腹部夾角盡可能接近90度。左右腿交換慢走,每次20步,每天走2次。

鍛鍊作用:高抬腿走能加大腿部肌肉群以及腰、腹部肌肉的運動,特別能加強腹斜肌的強度和彈性,堅持鍛鍊能有助於防止大腹便便,保持健康的體態,同時對預防疝氣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事項:進行高抬腿鍛鍊時應降低行走速度,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抬腿的高度應逐步加大,不要追求一次到位,鍛鍊強度要因人而異。髖關節有損傷的人不適宜進行此項練習。

 

節錄自國際線上論壇,2011-10-8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VBS-N報導,想運動卻總是覺得抽不出時間嗎?學者強調每天只要花你15分鐘,像是在家裡原地跑步等有氧運動,就能遠離癌症,還能多活3年,因為研究發現,光是運動15分鐘,就能活化腦細胞、增強免疫力,死亡率和罹患癌症、高血壓及糖尿病的風險,也會降低達1成以上。

「要活就要動」大家都聽過,不過過去提倡每天運動30分鐘,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實在有點難,國立體大的最新研究發現,其實每天只要花15分鐘,就能多活3年。國立體育大學教授衛沛文:「失憶症可以減少,老人癡呆症也可以減少,那運動也可以使人腦部的神經更聰明、更會思考。」

根據研究指出,運動只要15分鐘就能活化腦部細胞,免疫細胞也能藉著血液循環流動,增加免疫力,不但能長壽,死亡率更下降14%,罹癌的機率也少了1成,更能降低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風險。

衛沛文:「運動其實最簡單,就是做這種所謂的快走路,在家裡面做原地跑步或踩健身腳踏車,也很好。」

其實只要在家中做些簡單的運動,花短短的時間也能促進健康,以後不想運動,可不能再以「沒時間」當藉口。

 

節錄自中央日報,作者沈子涵,2011-10-1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是第十四個“全國高血壓日”,根據最新的測算數據,我國高血壓患病人群已經超過2億,但是根據初步的統計,高血壓的知曉率只有30%,也就是說有七成的高血壓患者還不知道自己得病。

今年55歲的高血壓患者李先生已經有長達20年的高血壓病史,在談到剛開始面對高血壓時的情況,李先生坦言並沒有特別在意。

李先生:大約有20年吧,查體的時候查的高,但是不太重視,但是15年以後基本上就是吃降壓藥,吃兩年以後就要換藥,因為有抗藥性。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認為,目前仍有70%的人群沒有接受高血壓管理的意識。

孔靈芝:我們現在很多地方在提倡就近測血壓,或者社區進行高血壓管理,但是實際上能夠進行管理的人還是一部分對自己身體比較關注的人,或者年紀比較大的人,還有相當一部分勞動人口或者青壯年人口還沒有真正的對這個問題產生認識,而我們高血壓的患病人群其實有70%左右是在這部分人群。

年輕人的高血壓該如何來預防呢?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專家畢齊認為,目前為至,高血壓還沒有根治的方法,需要長期的治療,而早期的防治最重要。

畢齊:很多人很年輕就有高血壓,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不論是青年的腦卒中還是老年的腦卒中,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進行調查,高血壓也是第一位的威脅。因此,早期發現高血壓,早期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經常量量血壓,那麼會及早的發現高血壓。尤其早期的高血壓很多病人沒有什麼很特異性的表現,很容易被病人忽略,所以強調大家量血壓。 

同時畢齊也強調,發現高血壓後一定及時就醫,藥物治療和生活控制需要雙管齊下。

畢齊:任何疾病的治療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藥物的治療,另外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控制,這方面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只吃藥降血壓,而不控制生活方式的話,那麼他的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在正確服藥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戒煙戒酒,包括體育鍛煉,這些都是非常非常有意義。

 

節錄自多維新聞,2011-10-8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浪健康訊 據美國“健康日”網10月5日報道,10月4日出版的《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每週進行3小時一定強度的鍛煉可以使男性心臟病危險降低22%。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家完成的這項新研究還發現,心臟病危險降低的這部分中,大約38%得益於鍛煉可提高男性“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水準。

新研究調查了參與“衛生職業者隨訪研究”(HPFS)的1239名男性,參試者提供了其每週運動量的資訊。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參試者膽固醇水準以及體內炎症和胰島素敏感度等生物指標。結果發現,在1994至2004年間,454名參試男性發生過非致命性心臟病或者因冠心病而死亡。

研究人員還將412名發生非致命心臟病或冠心病死亡者的情況,與827名沒有心臟病問題的參試者進行了對比分析。新研究負責人安得利·喬米斯泰克博士表示,各種傳統心血管疾病危險在412名參試者中出現的幾率均高於對比組參試者。在心臟病發作或者死於冠心病的參試者中,其體內“好膽固醇”(HDL)水準更低,而“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水準更高,而且發生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幾率更大。

新研究結果表明,參試者心臟病危險降低與“好膽固醇”水準較高關係極大。每週進行一定強度的鍛煉3個小時,可顯著提高好膽固醇水準,進而使用心臟病危險降低22%。

 

節錄自北京新浪網,2011-10-7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因乳腺癌死亡的病例,其中21%可歸咎於飲酒、體重過重、肥胖以及缺乏運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乳腺癌是全球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據統計,2004年全球有51萬9000名婦女因罹患乳腺癌致死。

至於罹患乳腺癌的高危險群,WHO說,全球所有乳腺癌致死的病例,21%可歸咎於飲酒、肥胖、過重與缺乏運動。

其中已開發國家的婦女,約有27%因肥胖或過重導致罹患乳腺癌,至於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國家的婦女,約有18%因肥胖或過重罹患乳腺癌,10%則因缺乏適當運動。

此外,內在的雌激素分泌失調,導致月經週期提前或延遲,以及高齡產婦等,也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險群。

而外在的雌激素刺激,像是口服避孕藥以及使用激素替代療法,也都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險群,至於家族有罹患乳腺癌的病史,也需要特別留意。

WHO說,特別是許多的低收入以及中低收入國家,平均年齡在30歲上下的婦女,她們不僅是乳腺癌的高危險群,也是特別要追蹤留意是否為罹患子宮頸癌的對象。

WHO表示,預防乳腺癌除了注意健康飲食,控制飲酒與體重之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獲得較高治癒率。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曹宇帆,2011-10-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10月1日起,丹麥成了世界上首個向國民徵收“肥胖稅”的國家。丹麥消費者如果再購買黃油、比薩、肉製品等高脂肪食品,都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黃油漲價14%

根據新法案,丹麥消費者如果購買飽和脂肪含量超過2.3%的食品,都必須繳納每公斤飽和脂肪16丹麥克朗(約合18.4元人民幣)的“肥胖稅”,這意味著一包250克的黃油漲價14.1%,橄欖油上漲7.1%,就連薯片、碎肉都漲價了。

丹麥政府預計,這一行動將為國家帶來約15億丹麥克朗(約合17.2億元人民幣)的新稅收,同時減少國民大約10%的飽和脂肪攝入量和15%的黃油攝入量,以此推動國民健康,降低肥胖人口比例。

盡管丹麥的肥胖人口比例不到10%、略低於歐洲平均水準。丹麥食物與經濟研究院還是指出,全國早死的人群中有4%是因為攝入了過多飽和脂肪所致。實際上,丹麥是最早對於使用反式脂肪的食品特別征稅的國家,丹麥還對碳酸飲料單獨征稅,而對糖果已經徵收了90年的特別附加稅。

 

食品商反對肥胖稅

巧克力生產商Toms總裁傑斯‧莫勒指出,新稅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他們已經在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盡力降低產品熱量,所以選擇權應在消費者手上。莫勒同時提到,丹麥員工的工資已經相當高昂,現在加上重稅,工廠營運將面臨難題。

 

這一新政策也遭受到了許多網民的抨擊,尤其是因為近來的醫學和營養學研究指出,在食品中,糖和碳水化合物才是導致肥胖的罪魁禍首。而且,政府直接插手幹預市場價格,也讓不少評論者表示擔憂。

歐洲食品飲料組織聯絡部主任麥考伊表示,稅率的高低並不能有效地影響人們的消費習慣。重要的是要通過提高人們的意識,而非稅率來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

 

節錄自新浪香港,2011-10-0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時下百姓生活中,肥胖困擾著澳洲和各國民眾的健康:一位肥胖男子因病來到醫院,但他的體重超出CT設備的承重量,無法正常檢查,導致誤診死亡。鋻於肥胖的危害,澳大利亞綠黨領袖布朗向政府發出呼籲,效倣丹麥的做法,開徵“脂肪稅”。

據悉,丹麥政府從10月1日起對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徵收“脂肪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徵收這個稅種的國家。市民購買黃油、比薩和肉製品等高脂肪的食品需要增加開銷,丹麥政府這項政策目的是為了讓民眾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

由此,布朗建議澳大利亞政府也應實施這一政策,這是“減少肥胖的成本”。他說,每年由於超重和肥胖問題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0億澳元,而間接損失高達500至600億澳元。所以澳大利亞應學習丹麥的做法,通過政策對高脂肪類食品的消費加以調整。

專家分析說,肥胖問題在澳大利亞不容忽視,主要是食物的攝取,民眾比較喜歡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而且便宜、美味。目前在成年人中超重的人越來越多,增加了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疾病的風險。而糖份高的飲料也是青年消費群體熱衷的,澳大利亞12至18歲的男孩尤愛喝這樣的軟飲料,但這種飲料營養少而高熱量,使超重或患肥胖症的兒童不斷增加。

一些專家也認為,希望通過徵稅有效地減少肥胖患者。要使人們減少對鹽、糖和脂肪的攝取,增加食用水果和蔬菜,使飲食結構更加健康、合理,同時在減少煙草和酒精對人類的危害方面也應完善相應的政策措施。

 

節錄自中新社,作者朱大強,2011-10-6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10月1日起,丹麥成了世界上首個向國民徵收“肥胖稅”的國家。丹麥消費者如果再購買黃油、比薩、肉製品等高脂肪食品,都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黃油漲價14%

根據新法案,丹麥消費者如果購買飽和脂肪含量超過2.3%的食品,都必須繳納每公斤飽和脂肪16丹麥克朗(約合18.4元人民幣)的“肥胖稅”,這意味著一包250克的黃油漲價14.1%,橄欖油上漲7.1%,就連薯片、碎肉都漲價了。

丹麥政府預計,這一行動將為國家帶來約15億丹麥克朗(約合17.2億元人民幣)的新稅收,同時減少國民大約10%的飽和脂肪攝入量和15%的黃油攝入量,以此推動國民健康,降低肥胖人口比例。

盡管丹麥的肥胖人口比例不到10%、略低於歐洲平均水準。丹麥食物與經濟研究院還是指出,全國早死的人群中有4%是因為攝入了過多飽和脂肪所致。實際上,丹麥是最早對於使用反式脂肪的食品特別征稅的國家,丹麥還對碳酸飲料單獨征稅,而對糖果已經徵收了90年的特別附加稅。

 

食品商反對肥胖稅

巧克力生産商Toms總裁傑斯·莫勒指出,新稅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他們已經在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盡力降低産品熱量,所以選擇權應在消費者手上。莫勒同時提到,丹麥員工的工資已經相當高昂,現在加上重稅,工廠營運將面臨難題。

這一新政策也遭受到了許多網民的抨擊,尤其是因為近來的醫學和營養學研究指出,在食品中,糖和碳水化合物才是導致肥胖的罪魁禍首。而且,政府直接插手幹預市場價格,也讓不少評論者表示擔憂。

歐洲食品飲料組織聯絡部主任麥考伊表示,稅率的高低並不能有效地影響人們的消費習慣。重要的是要通過提高人們的意識,而非稅率來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

 

節錄自新京報,2011-10-0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歲的明明高血壓高血脂,13歲的小新患糖尿病,16歲的小京得脂肪肝……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小胖墩」。有關專家呼籲,我國「富貴病」低齡化現象亟待防控。

 

「富貴病」低齡化令人憂

「我接診的脂肪肝患者越來越年輕。」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肝病中心主任王貴強説,他看過的患者最小只有8歲,小京就是他的病人。

身高166釐米的小京就診時體重85公斤,肝功指標高出正常值3倍多,脾腫大。王貴強説,小京已發展為脂肪性肝炎,後者已被明確是肝硬化的常見原因之一。

纏上孩子的不僅是脂肪肝。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朱筠説:「過去,得糖尿病的患者大都是50歲以上,現在不到20歲的患者很常見,而且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13歲的小新讓朱筠印象深刻。「孩子體重70公斤,一進診室我就感覺‘不妙’,經診斷果然患上2型糖尿病。與由自身免疫力弱以及遺傳因素引起的1型糖尿病不同,2型更多是後天因素所致。」

新疆醫學會內分泌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葛家璞説:「兒童糖尿病患者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烏魯木齊多家醫院的小兒科不得不專門成立糖尿病專業組應對。」

肥胖的發生甚至延伸到嬰兒。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産科教授楊慧霞介紹,我國因孕婦高血糖或營養過剩而生下4公斤以上的「巨型兒」發生率逐年升高,而且多數「巨型兒」存在高胰島素血症。根據「健康與疾病的發育起源學説」,這些胎兒將來患肥胖、2型糖尿病的危險明顯增加。

教育部公佈的「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7歲至22歲學生肥胖檢出率仍在繼續增加。如城市男生肥胖檢出率為13.33%,比2005年增加了近2個百分點,與1985年相比增長了10多倍。在有些大城市,近四分之一的兒童少年為超重或肥胖。

肥胖的孩子很可能因此缺乏自信,影響一生。

 

誰是孩子「富貴病」的推手?到底是什麼「催胖」了孩子?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發佈的《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1》指出:從1998年到2008年,我國城市兒童人均每日飲用飲料增加2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飲料;每週至少吃一次速食的比例從不到2%上升到16%多。

零食、洋速食、看電視、玩電腦、不運動,這些基本都是肥胖孩子的共同愛好,對於他們而言,操場是個「殘酷的地方」。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促進了兒童肥胖的發展。「而父母對這些不良習慣的忽視和嬌慣又把孩子向肥胖推了一把。」王貴強説。

小新的父母看著孩子「能吃」,曾給予鼓勵和支持。在得知孩子要終身服用糖尿病藥物後,他們後悔不迭。

不健康的「營養環境」也是兒童肥胖不可忽略的「推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李榴柏説,充斥眼球的速食廣告、隨手可得的不健康食物,不停地誘惑著孩子們。

在南昌市豫章中學,記者看到附近有四家炸串店,中午半個多小時內來買炸串的學生不下20人。體重75公斤的琪琪一口氣挑選了六串。「我從初一開始發胖,平時喜歡吃零食、看電視,不知不覺就胖起來。」

與食物的豐富程度相比,學生的運動量明顯不足。一名高一女生説,他們每週有兩節體育課,但一節課集體活動不超過20分鐘,其餘自由活動時間大部分同學都回教室了,「作業太多,希望早點寫完。」

有關專家認為,兒童少年的行為自控能力不足,社會、家庭和學校有責任為孩子們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

 

拿什麼來防控孩子「富貴病」?

「富貴病」低齡化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成年後慢性病的重大隱患,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負擔佔疾病總負擔70%以上;因慢性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的80%。

預防兒童「富貴病」,培養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固然重要,但這已經晚了一步,真正的預防「第一步」應從「娘胎」裏開始,並貫穿生命各階段。

「一定要改變生‘大胖小子’的錯誤觀念。」楊慧霞説,不利的胎兒宮內環境可增加成人慢性病的發病率。妊娠期發生糖尿病的孕婦,産後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較普通人群高7倍以上,其後代出現糖尿病的發病率是正常孕婦後代的7倍至20倍。

「把孩子從‘富貴病’中拯救出來更是社會和政府的責任。」有關專家強調,患病不僅是個人不良生活方式選擇的結果,還與其所居住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在我國,城市中的不少自行車道都被機動車擠佔,自行車「舉步維艱」。一位家長説:「現在在路上騎自行車,腦袋都要別在褲腰帶上。無論如何也不放心讓孩子騎車或步行上學。」

今年9月中旬,第66屆聯合國大會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問題高級別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中,確認各國政府在應對非傳染性疾病挑戰方面承擔首要責任,並倡導社會所有部門都作出努力,參與進來。

李榴柏説,一些國家十分重視營養環境和運動條件的改善,如降低果蔬等健康食品的價格,提升高糖飲料和高油脂食物的價格;鼓勵人們乘公交、騎車和步行,增加市民休閒運動場所和條件的供給等。

有關專家建議,我國應儘快建立包括青少年「富貴病」在內的慢性病多部門防控協調機制,如衛生部門強化慢性病防控,教育部門將其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等。「如果不儘快行動,慢性病危害將呈高發趨勢,嚴重威脅國民體質。」

 

節錄自新華網,作者周婷玉、李興文、潘瑩、羅鑫,2011-10-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太太30年來工作和家人擺第一,出門多是陪先生洽公和看病,10年前首次心臟病發,撐6天才看病。她今天說,女人也要照顧自己,工作和家庭兩頭忙的女性更要提防心臟病。

謝太太說,第1次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時,她正陪著丈夫去美國洽公,她怕影響工作,強忍胸部劇痛,又遇到颱風延誤班機,到醫院急診時,已是6天後,緊急做了氣球擴張術及置放支架,打通血路,這才撿回一條命。

當時謝太太才53歲,沒有高血壓,也沒有胸悶、胸痛等不舒服症狀。她說,她丈夫高血脂症且4個兄弟姊妹都有心血管疾病,她會陪著丈夫看病檢查和爬山,卻從未想過心血管疾病會找上自己,這10年來,她督促自己要飲食清淡常散步。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今天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少了女性荷爾蒙的護心作用,心血管疾病罹病風險激增,這時不要宅在家裡不愛活動,最好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及人際關係,有助女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死亡率。

程俊傑指出,2004年美國身心醫學期刊有篇研究,針對503位疑有冠心症的女性,調查參與朋友、同事、婚姻狀況、子女等12種不同人際關係的接觸頻率,結果社交圈子愈小的女性,血壓、膽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數較高,血管阻塞程度是社交活躍女性的1.5倍,死亡率增2倍。

程俊傑說,女性守護家人健康,卻常忘了照顧自己,又因忍耐力較強,故通常到院較晚,延誤就醫,過去兩年新光醫院施行緊急氣球擴張介入治療205例心血管患者,159例是男性,女性46例,至少有2/3女性未即時就醫搶救治療。

程俊傑呼籲,女性心臟病的症狀多元,若有頭暈、盜汗、焦慮失眠甚至噁心、脹氣等症狀,懷疑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症時,必須即時就醫,千萬別忍耐,或只是當成更年期的不適症狀看待。

程俊傑說,謝太太的案例給更年期女性的啟示是,不論是參與衛教、公益活動,或甚至是上臉書或微博,和親朋好友聯繫感情,活躍的社會支持網絡,有益女性身心健康。

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全球護心,家家齊心」,強調照護女性心臟健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於10月2日下午在美麗華百樂門前廣場舉辦園遊會,邀請民眾在活動中,體認女性防護心臟病的重要性。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陳清芳,2011-10-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太太30年來工作和家人擺第一,出門多是陪先生洽公和看病,10年前首次心臟病發,撐6天才看病。她今天說,女人也要照顧自己,工作和家庭兩頭忙的女性更要提防心臟病。

謝太太說,第1次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時,她正陪著丈夫去美國洽公,她怕影響工作,強忍胸部劇痛,又遇到颱風延誤班機,到醫院急診時,已是6天後,緊急做了氣球擴張術及置放支架,打通血路,這才撿回一條命。

當時謝太太才53歲,沒有高血壓,也沒有胸悶、胸痛等不舒服症狀。她說,她丈夫高血脂症且4個兄弟姊妹都有心血管疾病,她會陪著丈夫看病檢查和爬山,卻從未想過心血管疾病會找上自己,這10年來,她督促自己要飲食清淡常散步。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今天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少了女性荷爾蒙的護心作用,心血管疾病罹病風險激增,這時不要宅在家裡不愛活動,最好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及人際關係,有助女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死亡率。

程俊傑指出,2004年美國身心醫學期刊有篇研究,針對503位疑有冠心症的女性,調查參與朋友、同事、婚姻狀況、子女等12種不同人際關係的接觸頻率,結果社交圈子愈小的女性,血壓、膽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數較高,血管阻塞程度是社交活躍女性的1.5倍,死亡率增2倍。

程俊傑說,女性守護家人健康,卻常忘了照顧自己,又因忍耐力較強,故通常到院較晚,延誤就醫,過去兩年新光醫院施行緊急氣球擴張介入治療205例心血管患者,159例是男性,女性46例,至少有2/3女性未即時就醫搶救治療。

程俊傑呼籲,女性心臟病的症狀多元,若有頭暈、盜汗、焦慮失眠甚至噁心、脹氣等症狀,懷疑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症時,必須即時就醫,千萬別忍耐,或只是當成更年期的不適症狀看待。

程俊傑說,謝太太的案例給更年期女性的啟示是,不論是參與衛教、公益活動,或甚至是上臉書或微博,和親朋好友聯繫感情,活躍的社會支持網絡,有益女性身心健康。

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全球護心,家家齊心」,強調照護女性心臟健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於10月2日下午在美麗華百樂門前廣場舉辦園遊會,邀請民眾在活動中,體認女性防護心臟病的重要性。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陳清芳,2011-10-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國人因飲食習慣改變及運動量減少,而出現許多疾病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與代謝症候群可能相關的疾病最為明顯。署立花蓮醫院內科醫師塗崇誠說,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主要是指生理代謝層面的心血管危險因數的聚集現象(這些危險因數主要包括血壓偏高、血脂異常、空腹血糖、肥胖等等)。很多人因為沒有症狀,多不以為意,然而這些人長期踩在健康的紅色警戒鋼索上,終究可能引發之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醫師塗崇誠指出,代謝症候群控制與預防的原則,在飲食必須注意:遵照得舒飲食,即使用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豐富、飽和脂肪酸節制的飲食,以多種營養素的搭配,全方位的改善健康來達到降血壓的目的。得舒營養教育研究顯示,若是以教導的方式,教育高血壓患者吃得舒飲食,許多人在吃的同時,體重會自然下降。

代謝症候群是二十一世紀慢性病最重要的疾病根源,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都有關,其中肥胖是主要的徵兆,民眾可從控制體重、運動、飲食控制等,來減少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節錄自優活健康網,2011-10-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的觀點已基本成為常識。俄羅斯科研人員對女性肥胖者的新研究對這一結論進行了“細化”:體型類似蘋果的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大,反之,體型類似梨的肥胖者較安全。

 

“蘋果”型肥胖是指腰腹渾圓,像蘋果一樣,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皮下和肝臟等腹腔器官;而“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其中不少人上半身並不胖。

俄醫學科學院臨床和試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俄學術期刊《基礎研究》上報告說,他們根據體重指數和腰圍、臀圍比例將23名女性肥胖者編入“梨”型組,由10名女性組成“蘋果”組,另有22名體重正常者被列入對照組。

研究人員對這3組女性分別進行了空腹血糖、血液胰島素以及喝葡萄糖水後血糖、血液胰島素水準檢測。

參與這項研究的平哈索夫指出,“蘋果”組女性的胰島素水準初值最高,但她們的組織細胞對幫助其吸收血糖的胰島素不敏感,因而對血糖吸收得較緩慢,機體只好時常“提取”遊離脂肪酸作為所需能量之源。如這種狀況持續下去,肥胖者很可能患上糖尿病和心血管病。

反觀“梨”型組女性,她們的胰島素水準總處於較高值,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較敏感,因而能積極吸收血糖。這雖然會導致肥胖者易饑餓、多進食、難以減肥,但由於其餐後血糖值較低,因此發展為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疾病的可能性較低。

研究人員也指出,上述肥胖類型的區分並非絕對,如對肥胖不加控制,一些“梨”型肥胖會轉變成“蘋果”型肥胖。

 

節錄自新華社,2011-10-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身、美食……交錯循環的混搭生活,結果會是什麼?這個都市裏,有著大批這樣的年輕白領:工作壓力大,酷愛在餐桌上犒勞自己因加班而饑腸轆轆的胃,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使得他們業餘愛四處尋覓美食,隨時隨地伺機而動;但“70後”、“80後”已拒絕像父母輩一樣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所以健身房才會一到下班或週末就人潮湧動,揮汗如雨的辛苦一兩個小時,用以抵消餐桌上的一隻生蠔的熱量……

久坐不動的白領們到底該如何平衡健身和美食的關係?身嬌肉貴的都市年輕人怎樣才能盡可能避免運動損傷?所有的傷害到底是偶然小概率事件還是自己掉以輕心所致的必然?記者採訪了主人公的諸多困惑,並請來專家一一解惑。

 

點評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康復科伍少玲副教授

●他豪擲5000元辦了張健身卡,發誓不練出六塊腹肌決不罷休,但另一方面,卻對美食貪戀不已

●一年半的健身生涯,帶給他的不是身強力壯,而是體重增了20斤,打球打到腳受傷

●專家提醒,健身和貪戀美食並非絕對矛盾,切莫將瘋狂健身和嚴格節食捆綁在一起

 

健身實錄:

跑步機上揮汗如雨,器械玩得有模有樣

Kris說,自己迷上健身是一年半前的事。在學校時其實完全不需要向健身房靠攏。“籃球、足球、網球,不說玩得有多好吧,但是係裏的球隊總是有我份的。”他呵呵笑著說。

憶起當年崢嶸歲月,他只感嘆:每頓要吃四兩飯,排骨一啃就一斤,絲毫不長肉!“年輕就是好啊,這輩子哪想得到肥胖會跟我沾邊。”眼見著久坐辦公室後,小肚子越來越明顯,感冒也再不像從前般三兩天就好,Kris痛下決心花了5000元辦了張健身卡,發誓不練出六塊腹肌決不罷休!

每天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精神好時幹脆遊個把小時泳,器械也玩得有模有樣……Kris前兩個月勁頭很足,一測體重,果然跌了5斤,關鍵身體也結實了不少,穿起西裝來都更有型!

還沒來得及高興,隨著出差導致健身中斷、酒桌應酬的增多,Kris的體重又蹭蹭上漲了不少!而最“悲催”的是熱愛打網球的他,不久前“失手”受傷了。為了救一個高難度的球,他不小心扭傷了腳踝。更不幸的是,雖然他安分守己在家歇著,但腳傷似乎好得特別慢,大半個月過去了,走路還是有點跛,為此也不得不中斷了好一陣時間的健身。

 

人物:Kris,26歲,外資公司業務主管。

特點:出差、健身、美食是其生活的三種最常態。健身一年半後,身體似乎越來越差,體重蹭蹭上漲。

反思:健身沒效果或與愛好美食有關

Kris跟記者交談時一再覺得困惑:“不可能吧!我這麼年輕,為什麼健身效果不明顯,身子骨還這麼差?隨便打下球就受傷,難道我提前衰老了?”

細一思索,他覺得健身沒達到理想目標主要還與吃有關。“今年起外派公幹任務特別多,酒桌應酬三天兩頭有,再加上我本身就是好美食的人,所以最近一稱體重,居然飆到了150斤,比原來足足胖了20斤!”而記者一看他的微博更新,全都是涮羊肉、炸灌腸、京東肉餅……

說到最近的腳傷,Kris則認為純屬“馬有失蹄”。“我打網球快十年了,這還是第一次受傷,所以應是偶然事件。”他這樣認為。

 

專家點評

健身和貪戀美食並非絕對矛盾

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康復科伍少玲副教授表示:“其實很多年輕人包括中年人都有這個苦惱,雖然很熱愛健身,但卻難以抵擋美食的誘惑,把自身減肥失敗全都歸咎在了食物上。”

 

莫將健身和節食捆綁在一起

專家認為,實際上,健身和貪戀美食並非絕對矛盾。“關鍵不是吃多吃少,而是要注意總熱量的攝入以及食物組成的種類。當你需要控制體重時,水果、蔬菜與優質蛋白質(瘦肉、雞蛋、雞肉等)應當是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想減肥主要是減少某些熱量攝入,特別是像單糖、不健康的脂肪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平衡,要在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之間保持平衡。”此外,專家提醒,健身完成後切忌再吃夜宵、喝啤酒,否則會導致跑步機上的消耗前功盡棄。

專家提醒說,健身達人們千萬不要陷入另一誤區,就是將瘋狂健身和嚴格節食捆綁在一起,那樣容易使得體質下降,脂肪雖然有所減少,但肌肉的質量和力量損失更大,反而可能導致萎靡不振、內分泌失調,嚴重者甚至患上厭食症。“如想適度減肥並保持體形,則日常鍛練必不可少,但不要過度節食,同時稍加控制熱量,這樣就可達到目的。”

 

鍛煉時應防運動傷

據不完全統計,有近一半的網球愛好者都曾因運動而受傷,“損傷往往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己不重視:如運動裝備不合適,鞋子過大、準備不充分等;運動幅度過大或動作太過粗野,也可能帶來意外傷。”

伍少玲坦言,雖然未親眼見到Kris當時救球的情況,不能隨意下結論其是否屬于危險動作,但值得警覺的是,這已並非個別人身上的偶然現象,而是大批熱愛健身的白領都曾碰到過的事情。

據介紹,其實日常及時消除疲勞是預防運動突發損傷的重要環節,但這一點卻被絕大多數人所忽略。

 

至於白領們健身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專家給出了以下忠告:

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並注意運動量,最好先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穿著合適的衣服和鞋子;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在進食後立刻運動;運動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刻停止並觀察,如仍不能緩解應就醫;如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則建議平日裏選擇慢跑為主要健身方式,或俯臥撐、雙手各拿一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做擴胸運動等。

 

節錄自廣州日報,2011-10-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地利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一種名為“FXR”的膽汁酸受體能夠降低脂蛋白a的濃度,從而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研發出降血脂新藥。

脂蛋白a主要在肝臟中合成。在人體醫學檢查中,脂蛋白a指數是反映血脂是否異常的參考指標,其濃度越高,患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大。

新華社報道,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由於膽道堵塞而出現血液中膽汁酸濃度升高的患者,其體內脂蛋白a的水準卻很低,然而,一旦膽道堵塞被消除,脂蛋白a的水準就會升高。

探索兩者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發現,在合成膽汁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FXR”受體,能夠在與其拼接的天然或合成分子的作用下,將脂蛋白a的再生能力最多降低90%,從而降低脂蛋白a的濃度。因此,當膽汁酸合成活躍的時候,膽汁酸受體就多,相應地去除的脂蛋白a也多。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臨床檢查雜誌》月刊上。   

  

節錄自中評社,2011-10-0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調查研究,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成人,如能減重,可降低23%的心臟病罹病風險;然而,這群人近半數沒有控制體重,已經罹患心臟病的過重及肥胖者,也4成沒有減重。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98年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7%(男性51.8 %、女性33.5%),其中20到64歲過重及肥胖者中,只有27.9%執行減重(男性26.1%、女性31.1%),44.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男性45.7%、女性42.5%)。

國健局指出,女性比較在意身材外表,減重意願愈高;相形之下,男性自我感覺良好,往往認為自己只不過壯了點、肉多了點,減重的動機不強。另外,年紀愈大,愈是得過且過,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的比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明顯增加。

這項調查也發現,20到64歲已經患有心臟病的民眾,採取控制體重者僅有6成多,仍有進步的空間。

另外,國健局民國91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6600名15歲以上個案,追蹤到民國96年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且無心臟病的民眾,在追蹤5年後,每1000人會有68.4人發生心臟病。

國健局這項調查研究指出,這群體重過重及肥胖的民眾能夠減輕體重,將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正常範圍,就可以減少23.3%的人發生心臟病。

國健局指出,飲食及運動是擺脫肥胖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配合「世界心臟日」宣導,訂於2日在台北美麗華百樂園水舞廣場辦理「全球護心,家家齊心」衛教園遊會,讓民眾認識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數,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減重技巧。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陳清芳,2011-10-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utlook.jpg  

男子因為太胖被拒絕,站在快車道上尋死。

 

小心!女朋友若爆肥,四成男生要分手!根據香港「Lunch Actually緣來午餐」調查,香港男性最不能容忍女友肥胖,四成男性受訪者表示,如果女朋友變得太胖,將會拋棄另一半。

根據香港明報報導,亞洲頗具規模的專業配對公司「Lunch Actually」一份調查顯示,香港男性較注重“外表”,近一半的男性受訪者在初次見面時,會被女性的美貌吸引,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高兩、三成。

另外調查中還顯示,四成香港男性會因為女友變得過胖而拋棄對方,相反地因為男友過胖而拋棄對方的,則只有7%,一成都不到,可見香港女生比香港男性比較容易包容對方的缺點。

Lunch Actually(緣來午餐)調查也指出,男人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決定是否會再邀第二次約會,緣來午餐行政總裁林笑岏表示,談戀愛就像線上遊戲,結交愈多朋友,發展關係的機會就愈多,並建議女孩子應該主動一些和陌生人攀談。

此項調查是以香港、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做擇偶條件調查,受訪者年齡約在26至40歲,調查人數約為一千萬八百人。

 

節錄自NowNews,作者鄭矞昕,2011-10-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ne.jpg   

署嘉骨科醫師潘毅軒指出,骨質疏鬆在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是一項非常常見的疾病。

 

一位79歲阿婆因骨質疏鬆,半年來在家中兩度爬樓梯跌倒,造成兩腳髖骨骨折,置換人工髖關節,目前仍不良於行,署嘉骨科醫師潘毅軒呼籲民眾,及早透過營養補充及運動來保持骨質密度,否則老年人在發生髖部骨鬆骨折之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15~20%。

 署嘉骨科醫師潘毅軒指出,骨質疏鬆在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是一項非常常見的疾病,據估計在臺灣約有三分之一的停經後婦女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骨質疏鬆後,由於骨頭過於脆弱,常常在跌倒或輕微外傷後就骨折,根據相關調查的數據推算,在臺灣約有三分之一的婦女,和五分之一的男性一生中會發生骨鬆骨折。

要預防骨鬆骨折,便要及早透過營養補充及運動來確保骨本,保持骨質密度,並預防跌倒,日常生活飲食中必須注意鈣質及維他命D的攝取,其中鈣質每天建議量為1,000~1,200毫克,而維他命D為400~800國際單位,依國人飲食習慣大多數人無法達到這樣的建議量,不足部分可以牛奶或鈣片補充,目前許多鈣片內已添加維他命D,可依醫師建議服用。

潘毅軒醫師強調,適當的曬太陽也可增進人體合成維他命D,依一般人的穿著習慣,每天讓陽光照射臉部及手部10分鐘便足夠,平日養成運動的習慣,增加體能及平衡感,並減少生活環境中容易造成跌倒的危險因素,便能有效預防跌倒,防止骨鬆骨折。

 

節錄自大紀元,作者李擷瓔,2011-9-27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