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生活 (25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加坡職場中,有肥胖問題的僱員人數相較過去6年,增長了一倍。

昨天上午,在第十屆全國職場保健促進會議開幕禮上,新加坡衛生部政務部長許連鏇博士和與會者分享了2010年全國健康調查報告結果。

報告指出,新加坡工作場所中,有15.7%的僱員是煙民,這一數據高於煙民在全體國人中佔據的比例14.3%。此外,也有相當部份僱員患有慢性病,其中9.9%的人患有糖尿病,23.5%的人患有高血壓,18.1%的人測出有高膽固醇問題。儘管存在許多健康隱患,卻只有15.7%的僱員進行日常鍛煉。

為了給員工創造更多保健機會,保健促進局在2001年推出了職場保健補貼計劃,提供津貼支援企業內部設立保健活動。目前,新加坡有約56%的企業加入計劃,這一水準雖然比亞洲平均水準47%要高多,但是和美國卻仍有較大差距。

在美國,高達75%的企業都已經推行職場保健項目,員工的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發展的一部份。

 

節錄自星洲日報,2011-11-1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人生活水準提高、 飲食精緻化,造成新興疾病代謝症候群隨年齡增加而上 升,醫師今天表示,有5危險因數,包括三高、好膽固 醇偏低及粗腰圍導致代謝症候群症。

臺北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黃麗卿在台灣聯合醫 學會,以國民健康局進行的代謝症候群危險因數進行分 析報告,黃麗卿研究數百名平均年齡32歲的健康受試者 ,預測他們在10、15、20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況, 發表「台灣代謝症候群的預測發展」。

黃麗卿說,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數包括高血壓、 高血脂、高血糖、高密度膽固醇偏低,指好的膽固醇偏 低、腰圍粗細,透過這項研究從中找出導致國人患代謝 症候群的相關性與原因。

研究顯示,影響男性產生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是 高血壓與腰圍;影響女性產生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是 好的膽固醇過低、腹部肥胖、腰圍過粗。

國民健康局表示,若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 圍大於80公分時,便是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 。20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 上升呈增加趨勢。

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併發症有關。 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機 率,較一般民眾高。代謝症候群會讓糖尿病發生率增加 5倍以上、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與腦中風的發 生率增加3倍。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最根本的是改善生活型態,尤其 是控制飲食及多運動,而若達到需要治療程度的血壓、 血糖及血脂異常,需提供適當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治療 ,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2011台灣醫學週-台灣聯合醫學會今、明2天在台 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與醫學院舉行,今天以「代謝症候 群新進展」為題,從5大危險因數討論代謝症候群的危 險及新發展。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龍瑞雲,2011-11-1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人有一種說法,讀大學的第一年,新生體重將會增加15磅,稱之為“新生15”(Freshman 15) ,還有各種的坊間傳言,包括戒菸,結婚,冬季假期,失業,也會影響美國人的肥胖問題。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新生15”的說法,可能只是一個神話,然而,許多美國人也相信每當蹅進人生的轉捩點,體型也會跟隨著改變。

 

以下12種美國人肥胖的迷信,是事實或虛構?

 

(一)“新生15”真的嗎?

事實上,第一年的大學生,平均增加的磅數,只是“新生15”的五分之一。

根據新的研究指出,平均而言,女生就讀大學的第一年,體重增加三磅。

其中一名研究作家派特裏夏(Patricia K)指出:“不超過10%的大學新生,增加15磅的體重。所以,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也沒有經歷過所謂的“新生15”問題。”

此外,有25%大學新生指出,第一年的大學生涯,使他們體重下降。因此,美國人經常重復那句“新生15”,似乎只是一個瑯瑯上口的說法,是對超重的誤解,尤其是年輕女性。

 

(二)冬季假期,美國人體重激增

六個星期的冬季,美國人增加的體重,佔整體一年的51%。

這並不一定是燒鵝或火雞等冬天食材,往往是假期的魔法影響。

美國人的冬天,最愛花費購物,特別是感恩節,耶誕節等重要的家庭團聚時候,飲飲食食,吃喝玩樂,當然是不能錯過的。

家庭醫生玉珍(Jade Teta)指出: “主要是三個因素,壓力,食物,酒精,引起人體增磅的兩種激素:胰島素和皮質醇增加。因此,假日的食物,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增加脂肪的功能表。”

 

(三)失業,令人體重增加兩倍以上

這項研究中,發現3%的失業男性,體重下跌超過10%,然而,8%的失業男性體重增加10%。

作家哈康比(Zoë Harcombe)指出:“主要的三個因素是人生目的,自尊和收入,失去工作意味著失去主要的活動,讓美國人有更多的時間,即使是吃飯的時間也會增加。失去自尊,可以使人們從食物找到安慰,因此也會吃更多。再而,失去收入,等同於只有窮人食品的選擇。因此,失業對於人們的體重或健康,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四)大學一年級的女生,比同齡非大學生的女生,體重以36倍的速度增加。

家庭醫生玉珍(Jade Teta)說:“沒有什麼比社會壓力更加強大,也沒有什麼比食物得到更大的安慰。”

她解釋說: “當面對壓力的時候,人們往往尋求朋友相伴,或是尋求食物的安慰。”

因此,大學一年級生最常遇到這些問題,不過,好消息是當大學生升上二年級之後,平均體重又會下跌。

為何大學生容易增磅?另一個調查的分析是青少年從家庭飲食習慣,轉到宿舍和大學食堂的速食食物,因而難以控制體重。

 

(五)結婚,增加女性的體重上升的風險48%

今年夏天,美國社會學協會的研究指出,結婚,可以影響人們的體重,尤其是超過30歲的女性,平均33%的結婚女性有輕微增加體重的風險。

 

(六)戒菸的男性,8%的機會增加體重超過28磅

戒菸的女性有6%的機會增加體重超過28磅。

根據統計數據的研究,面對體重上升最大風險的是非裔美國人,55歲以下,以及每天至少抽煙15支。

家庭醫生玉珍指出:“主要是香煙為大腦提供一些的化學物質,如同食品,因此,戒掉抽煙,下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就是食物,換言而之,食慾會相對增加。”

 

(七)兩性關係良好,可能導致體重增加,等同戒菸的四倍

此項研究調查生活細節,如何影響人們的體型磅數。

其中,懷孕當然是人生體重增加的時間,兩性關係也是減肥變瘦的最關鍵因素。

作家哈康比指出:“夫婦伴侶維持快樂的生活,總是離不開食物,包括外出用餐,吃外賣,巧克力,甚至一起在床上享用早餐。再者,戀愛的男女最喜歡說:不管你是否肥胖了,還是一樣的愛你。”

 

(八)40%的男性與懷孕的妻子,一起增加體重

這種情況,稱為同情綜合徵,研究發現男性與妻子伴侶共同享有懷孕的症狀,如噁心,背痛,食慾增加,以及對食物的渴求。

據一項研究的統計,準父親渴望食用巧克力,霜淇淋,薯片,和炒雞蛋。

另一項研究中,一名準父親說,感覺自己和妻子一樣,有生育小孩的準備,不斷吃營養食物。

 

(九)剛離婚婦女,  有22%體重增加的機會

今年夏天,美國社會學協會研究提出,離婚之後,男性體重增加更是常見的。

作家哈康比(Harcombe)說,當有些人在分手之後,瘋狂吃霜淇淋,巧克力,以安慰自己,有一些人卻因為太心煩,而變得厭食,體重一直下跌。

他說:“食物,通常是一個情感的替代品。”

 

(十)與父母同住的單身女性,比較已婚婦女,體重增加的機會更少

根據統計的數字,同居關係的婦女,不婚一族的女性,平均體種只會增加1磅,相比之下,進入傳統婚姻的女性體重增加7磅。

根據學者的報告指出:“同居男女,比較已婚夫婦,分手的機會顯著較高,因此,同居的男女有強烈的動機,保持自己的體重,因為他們重新進入單身約會的行列,比率也是較高的。”

 

(十一)懷孕的非裔女性,比較白人婦女,更加容易增加體重

根據這項研究指出,每次懷孕之後,女性體重平均增加6磅。

然而,15%至20%的婦女,在分娩之後,顯著的體重增加,難以恢復到懷孕前的體重。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非裔婦女生育之後,比較白人女性,體重增加的風險更大,一般超過20磅。

 

(十二)70%的大學新生,體重不斷增加

密蘇裏州華盛頓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70%的大學新生,每天吃少於五份水果和蔬菜,50%以上的大學新生,每星期至少吃三次或以上的油炸和高脂肪的速食食品。

此外,只有29%的大學新生做任何有氧運動,因此,70%的大學新生體重不斷增加。

 

節錄自美國中文網,2011-11-1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蝴蝶瑪麗亞凱莉(MariahCarey)懷雙胞胎期間,腫成「發福」蝶,連自己都忍不住說道,當時不想讓老公甘農(Nick Cannon)看見自己的臃腫模樣。

不過這位葛萊美獎得主已經減掉超過30磅,而且獲得替美國減重公司Jenny宣傳的新頭路。

42歲的瑪麗亞凱莉在產下龍鳳胎莫洛坎(Moroccan)與夢露(Monroe)3個月後的7月底,參加了減重計畫。

新手媽咪瑪麗亞凱莉昨天在記者會上說,懷孕末期覺得自己變得超級大隻,變得根本不想量體重。

她談到自己4月生產前的照片時說:「你瞧那些照片,想知道當時我有多重嗎?」

瑪麗亞凱莉胖到最驚人時,極度缺乏安全感,甚至連在浴缸內都要用浴巾將自己包起來。她笑笑問道:「你以為我會讓老公瞧見自己如此倒胃口的樣子嗎?」

 

節錄自Yahoo香港,2011-11-1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版推出「健康Q&A」專欄,解答讀者對健康方面的疑問,歡迎來信至life@appledaily.com.tw

 

Q:我量過坊間許多體脂肪機,結果都不一樣,我160公分、58公斤,有公式可自己計算出體脂肪量嗎?

 

A:市售體脂肪機有不同國家根據其國人所設計出的不同產品,母群體不同,所設定的身高、體重等套用的背景值也不一,建議可選亞洲國家、體型較相近國人的儀器,量測結果會更貼近實況。

 

沒機器無法計算

家用型儀器建議選用腳底四點的量測機器即可,而早上和晚上量測結果也會有差異,因人在睡眠中,呼吸會流失500c.c到700c.c.的水分,所以早晨量體脂肪,其導電度差,量出的體脂肪也多會較高,因此建議每天選擇固定的時間點量測。由於體脂肪率是計算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和電阻等參數產生的數據,沒機器就無法計算電阻,因此無法自己計算。

 

諮詢專家:減重開業醫師蕭敦仁

採訪整理:記者許佳惠

 

節錄自蘋果日報,2011-11-1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節炎,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常見到骨病症狀,一般被認為是由於缺鈣或者是生活習慣造成的,其實並非如此,導致關節炎發病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體的肥胖引起的。

認識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骨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又稱骨關節炎,俗稱"長骨刺"、"骨質增生"。大多都是由於關節的軟骨受傷引起的,總會導致關節功能喪失再生的能力或者是出現畸形的情況發生。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表現症狀為關節疼痛,一般不會給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但有時也會出現嚴重的疾病,出現關節的扭曲,甚至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健康專家指出,由於我國的人口正處於一個不斷老齡化發展的趨勢,因此很容易導致出現各種問題,骨骼的關節疾病更是比較高發,由於人們對於關節疾病並不會很重視,一旦發病到晚期就幾乎無法治療,而同時人們對於手術治療關節病又很排斥,這些都是給關節病滋長帶來的空缺口導致的,更主要的是,症狀進一步惡化的話很容易導致人體的病痛的加劇以及生活質量的降低。

在研究中發現,除了過度的勞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人體出現關節疾病外,還有很多患者是由於過度的肥胖引起的。做好養生減肥工作是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一個有效方法。

 

節錄自39康訊網,2011-11-1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新網11月9日電:據外電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肥胖和心臟病等“第一世界”健康問題,可能正在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加普遍,但此類問題困擾的多為這些國家中的富人和中產階級,貧困人群依然營養不良且身體消瘦。  

研究人員對亞洲、非洲和南美37個中低收入國家逾50萬名女性進行了研究,發現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區別明顯。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上。  

哈佛大學人口健康與地理學教授、高級研究員蘇布拉馬尼(S.V. Subramanian)說,“平均看,這些國家的人口正在變胖,但很大數量的人口依然營養不良,那麼變胖的是哪些人呢?”  

近期的研究顯示,印度一組住在城鎮的年輕成人出現腹部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比率穩步上升。研究人員對這組人群進行了7年的追蹤。  

另一項研究發現,印度和其他南亞國家的人口,首次患心臟病的年齡為53歲,比其他國家患此病人群早了6年。  

但在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存在明顯的社會分化,即越富裕、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正在變得更胖,而貧窮人群依然消瘦。 

研究人員用體重品質指數(BMI)來衡量這種差距是否在縮小。他們分兩個時期對這些國家的54.7萬名女性進行採訪並取得了體重數位,時間分別是1991-2003年和1998-2008年。  

結果發現,越是富裕的女性,平均BMI就會更高,且這種情況隨後還保持不變。生活貧窮的女性中超重者人數也在上升,但卻落後富裕人群。  

Subramanian稱,他不想將肥胖問題最小化,後者意味著許多國家需採取兩極分化的措施推動公共健康,即鼓勵富人減少熱量攝取量,同時還得努力向需要的人群提供充足的食品。

 

節錄自中央日報,作者陳淑娟,2011-11-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art.jpg   

黃英和醫師以心臟模型說明其功能和受到障礙情況。


天氣漸冷進入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署立嘉義醫院關心民眾健康,27日上午特別舉行一場記者會,由該院心臟內科黃英和醫師主持,院長許家禎及藥劑科主任、護士等均到場協助解說,場面踴躍。

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黃英和醫師表示,心臟病的患者要按時服藥,才能防止心臟病復發,一位75歲老先生,四個月前心肌梗塞,心臟裝了兩支支架,但他未按時服藥,日前又發生心肌梗塞的情況,雖然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

黃英和醫師指出,心血管分類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及週邊血管阻塞疾病;由於國人的生活水準提高許多,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工作緊張忙碌,應酬多而且暴飲暴食,缺少運動,肥胖人口增加,上述的疾病也增加。

黃英和醫師表示,可以透過心導管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掃描、運動心電圖、超音波、病史詢問,確定是否得到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經診療後,患者必須按時服藥,才能控制病情,日前這位七十五歲老翁,因為沒有定時用藥,使得心肌梗塞再度發作,緊急使用氣球擴張術,才挽回一命,但心臟功能已大不如前。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數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煙、體能活動不足、飲食、心理壓力等,也包含遺傳體質因素,為避免得到心血管疾病,民眾要控制飲食,平日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配合適宜的減重計劃,並且能自我調適生活壓力。

心臟病人也要適度運動,但有三個原則要注意,一、以不引起任何不舒服原則,避免太熱或太冷的天氣到戶外運動,尤其冬天必須注意保暖。二、運動中如發現胸前不適或胸痛現象,應立即停止運動,找醫師診治。三、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原則上勿做劇烈運動及競賽性的活動。

黃英和醫師強調,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的人,得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較一般人高出許多,署嘉提供良好的整合照護,結合各科醫師、營養師、衛教師,讓民眾免於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節錄自大紀元,作者蘇泰安,2011-10-3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jpg   

偶爾想多吃美食,記得多搭配蔬菜增加腸胃蠕動,並且運動消耗吃進的過多熱量,才不易變胖。(記者丁彥伶攝)

 

天氣漸涼,又到台灣進補季節,每個人一到夜晚就更想吃些熱的、豐盛的食物;是想吃薑母鴨暖身?還是想吃羊肉爐補虛?往往一個月吃下來就重了兩、三公斤,國民健康局提醒大家,吃補同時多加蔬菜,不僅更健康,也省得要費更多心力減肥。

國民健康局今年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今年的重點就是鼓勵全民減重,但其實減肥早就是台灣的全民運動,不過健康局也發現坊間有很多減肥專家出的專書出現許多錯誤迷思,如果不慎照做,減重計劃可能就失敗,因此提醒大家注意。 

 

迷思一:低GI(升糖指數)飲食,或不吃澱粉就不會胖 

首先,是許多號稱「吃低GI食物、先吃這個再吃那個,或是只吃肉和菜不吃澱粉」…,說這樣就不會怕,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室組長劉純君表示,雖然這些專家套用聽似言之有理的生化理論證明「吃低GI的食物血糖不會快速上升,胰島素就不會很快出手把熱量轉成脂肪,所以不會胖」等說法,不過「能量不滅定律」,吃進去的熱量只要比身體活動需要的高,就會剩餘被轉化為脂肪,因此絕對不要被騙。 

因此不管吃低GI或是只吃肉和菜不吃澱粉,劉純君和健康局都建議民眾一定要計算熱量,依照自己的活動型態瞭解每天所需熱量多少,減去當天吃進的熱量,即使貪吃一些想多吃點愛吃的,就要花多一點時間做運動來消耗多吃的熱量,就可避免肥胖。 

 

迷思二:享「瘦」人生即享受人生? 

女明星變瘦就變美,很多變瘦的女明星就變成減肥達人,教大家愈瘦愈好,健康局提醒,不是瘦就健康,更要注意BMI(身體質量指數),許多模特兒、女明星身高都超過170公分,體重一味要求不到50公斤,結果BMI指數往往都在18以下,已經過瘦形同紙片人,雖然肥胖和多種慢性病息息相關,但是太瘦恐怕出現免疫力差、容易有婦科疾病或不易懷孕,及骨質疏鬆的危險。 

 

迷思三:不量體重,看外形 

很多覺得自己胖的人往往不敢量體重,而只從鏡子看外形來判斷自己的胖瘦,健康局提醒,體重才能測出身材變化的微小改變,如果光從鏡子內的影像改變來瞭解自己是否有變胖,其實只要影像改變,通常體重都已經有好幾公斤的變化了,因此一定要天天量體重,而國際肥胖專業期刊也證實定期量體重,是確保減重不復胖的良方。 

 

迷思四:大腿很難瘦? 

很多人都說,腿部肥胖很難瘦,健康局表示,如果體重過量或肥胖者減肥,只要依照健康局「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秘訣,便可消耗全身各部位的多餘脂肪,如此便能一併達到瘦腰與瘦大腿目的,而BMI正常、未過重者想要局部雕塑,只要加強局部的肌耐力,讓局部脂肪量降低,也可以達到瘦大腿或瘦腰等局部瘦的效果。 

 

迷思五:小腹大是「便秘型肥胖」,要吃纖維素、益生菌等保健食物? 

健康局表示,只要多吃蔬菜水果,利用葉菜類豐富的纖維就能促進腸道蠕動,就能達到改善便秘、降低膽固醇等效果,同時也含有豐富礦物質及維他命,而礦物質及維他命就是參與身體代謝的重要因數,只要天天把「5蔬果」分散在每天三餐中,攝取多色蔬果更好;劉純君也建議,三餐以外肚子餓或嘴饞,利用紅蘿蔔或芹菜段等蔬菜棒就能解饞,還能更「順便」。 

減肥難免遇到瓶頸,不必花很多錢上減肥中心,健康局設了「0800-367-100」免付費的健康體重管理電話諮詢專線,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隨時都有專業的營養師和運動專業人員為您提供如何克服減重瓶頸的問題,千萬不要隨便買偏方,或聽信不良的減肥謠言。 

 

【名詞小辭典】 所謂GI,即Glycemic Index,就是營養學上所說的「升糖(葡萄糖)指數」,即攝取的食物,在體內轉換成「糖」的比例。GI指數是由1至100來表達,指數低於55的食物,身體吸收這些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則比較慢。

 

節錄自欣傳媒,作者丁彥伶,2011-10-2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tle fat.jpg   

緬尼托巴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微胖並不會引起嚴重疾病或導致早亡,過度肥胖才可能帶來健康隱患。

 

緬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最新研究發現,體重稍微超重並不會帶來嚴重疾病或導致早亡。

緬尼托巴健康政策中心(Manitoba Centre of Health Policy)的研究者表示,根據過去20年全國健康調查中的體重及身高資訊,把人群畫分為「正常」、「微胖」(Overweight)及「肥胖」,從而來研究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及健康結果。

微胖人群甚至輕度肥胖者並沒有出現過多的健康問題,也不會比正常體重者死得早。因此,這份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超重人群可能並非像之前想得那樣屬於高危群體。研究員弗蘭斯(Randy Fransoo)表示,嚴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可能僅僅是肥胖而非微胖群體。

研究還發現,緬省肥胖人口一直在增長,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屬於肥胖一類。不過,弗蘭斯表示,這並不意味著健保系統的服務人群都是肥胖者。因為研究發現微胖者中身體質量指數在25至29.9的群體,並不比身材苗條的群體更頻繁地看醫生。微胖者與正常群體的死亡率是一樣的,而只有肥胖者的死亡率較高。

弗蘭斯指出,即便是這些肥胖者,如果僅僅是輕度肥胖,即身體質量指數接近30,一般來講也是比較健康的。真正的健康高危人群是肥胖者中身體質量指數接近35或更高的人。

身體質量指數根據身高與體重來測量身體的脂肪含量,通常數字在18.5至24.9之間都被視作健康。肥胖本身並不會導致早死,研究發現真正的原因是心髒病、中風、高血壓及糖尿病等,而肥胖者中身體質量指數極為偏高的人群更傾向於患上此類病。

弗蘭斯還指出,這項報告結果對於那些微胖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不過因此便不再控制飲食或是不參與鍛煉依然會帶來健康隱患,因為通常人體的體重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如果不加注意便有可能成為肥胖者。

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肥胖研究主席沙瑪(Arya Sharma)說,緬省剛發布的報告也正表明,不存在完美體重。一些微胖者可能是完全健康的而其他群體則未必。微胖者如果沒有任何健康疾病而強制去減肥則不見得是好事。

緬省的研究還指出,毫無疑問的是久坐者更容易成為微胖群體,如果每週在桌前或電腦前久坐超過30小時,即便參加業餘運動也很有可能成為微胖著。

 

節錄自世界新聞網,2011-10-2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op1.jpg

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目前國人骨質疏鬆症的罹患情形是如何呢?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的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

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骨本」,平常可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適度曬太陽、避免熬夜,多從事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的運動,就能輕輕鬆鬆預防骨鬆。

 

stop2.jpg

   

體位不正常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

 

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體位不正常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

當BMI<18.5或是BMI≧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而飲食及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今年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肥胖防治活動,並由總統及副總統領軍支持,號召全民共同甩油60萬公斤。透過各縣巿衛生團隊的協助,指導民眾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並藉助團體的力量,互相提醒,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落實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達成全民減重600噸的目標。

 

抗「鬆」防「跌」要動動

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

依據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資料分析發現,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一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在患有骨質疏鬆的中老年人身上,一次失去平衡的跌倒,輕者挫傷、瘀血,但嚴重者可能引起骨折及其他合併症等,對個人生活品質、家人照顧負擔以及國家醫療費用都造成影響。而預防老人骨質疏鬆,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適度的運動。所以,健康局今年也特別與縣市衛生局一起辦理老人健康活力秀,一方面讓長輩透過活動的參加,提高社會參與;另一方面讓長輩身體動,達到抗「鬆」防「跌」並維持正常體態之目的。

此外,健康局也提供「一分鐘骨質疏鬆症風險自我評估」,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問題,一分鐘內即可得知自己是否屬於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遵循保骨防跌「五」撇步,輕鬆預防骨鬆。

 

保骨防跌「五」撇步

20歲以前,是養成與儲存「骨本」的黃金時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不抽菸、不喝酒,同時避免長期過量飲用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含咖啡因的飲料,藉此強化骨骼,儲存「骨本」。

中年時期,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應多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如:魚、蝦、牛奶、豆類製品及綠色蔬菜,少吃過甜食物,並控制高鹽及高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必要時,可遵從醫師建議補充鈣質。

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適度曬曬太陽可幫助體內維生素D形成,促進鈣質吸收。中老年後,以健走、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等規律而適度的運動較為合適。

中老年人,屬於骨質疏鬆高危險群,如經醫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切勿驚慌,亦勿胡亂購買服用坊間來路不明的成藥,應積極與醫師配合治療,確保骨骼健康。

塑造安全居家環境,加強室內照明、樓梯設置扶手、浴室廚房地板注意防滑等,避免跌倒造成骨折傷害。

 

stop3.jpg  

※ 骨質疏鬆自我評估

 

 

節錄自優活健康網,2011-11-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panese.jpg   

日本月刊「美ST」特別介紹50歲依然身材窈窕的女星川島。

 

日本月刊「美ST」本期介紹臉蛋美麗、身材窈窕的50歲歐巴桑川島直美(川島なお美),她不僅皮膚好身材也很好,體重僅41公斤、體脂肪率僅17%的她,透露自己以跳芭蕾、打高爾夫球等運動才維持自己的身材。

根據週刊表示,認為女性要維持「黃金體型」才是最理想的健康美女,例如身高160公分的女性,理想的體重太約介於47.5到51.2公斤之間、胸圍約80到96公分、腰圍54.4到60公分、臀圍84.5到96公分為最理想的體型。

川島直美雖已經是50歲的歐巴桑,身材卻像年輕小女生一樣好,不僅沒有贅肉、從臉上也透露部出自己的年齡小祕密,令人不少熟女稱羨。但也有日本民眾認為,會不會太瘦了?都有年紀的人了應該要在圓一點看起來才好看。但對此企劃日本小姐大賽的和田薰所長卻認為,一般藝人或模特兒在電視上或相片上看起來通常都會比實際上胖,所以她們不得不比一般人瘦一點。

 

節錄自自由時報,2011-10-24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會發現,年輕時怎麼吃都不會胖,但是年過四十自然就胖起來。尤其是女性,少女時體重只有40多公斤,一到40歲體重飆到60公斤,甚至70、80公斤,她說:「我也沒吃多少,怎麼會胖成這樣,我年輕的時候很瘦哩!」

我們知道造成肥胖有兩大基本原因,第一、吃得太多,第二、動得太少。年輕與中年食量差不多,反而年輕人比較會吃,但體重怎麼會相差如此的大?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年紀大的生理變化

關鍵就是生理因素——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改變,「基礎代謝率」是一個人在靜態的情況下,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最低熱量消耗。青壯時期「基礎代謝率」高,例如:15歲男性的基礎代謝率是0.0205 Kcal/kg/min,如果是60公斤,每天基本消耗熱量是1,771大卡;而中老年人「基礎代謝率」低,例如35歲男性的基礎代謝率是0.0154 Kcal/kg/min,如果是60公斤,每天基本消耗熱量是1,330大卡(此基礎代謝率值是根據台灣行政院衛生署1993年的修訂版)。

 

表一 年齡、基礎代謝率與肥胖關係

midage1.jpg   

 

同樣是60公斤的體重,15歲男性每天基本消耗熱量是1,771大卡,35歲男性每天基本消耗熱量是1,330大卡,兩者每天消耗熱量相差441大卡,差異很大。因能量消耗減少,多餘的能量就囤積成脂肪,就容易造成肥胖。

 

消耗少脂肪易囤積

我們攝取的食物是要轉變成能量,這能量就是我們身體作工的動力來源;如果說攝取的能量超過消耗的能量,這多餘的能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囤積起來,這時候就會變胖。

相反的,如果我們攝入的少,消耗的多,就會變瘦;如果說我們攝取的能量與我們消耗的能量一樣的話,就達到一個能量平衡狀態,這就會不胖不瘦,體重不變。

中醫認為年老肥胖是因為「氣虛」。年紀大,西醫講因為基礎代謝率的降低,能量沒有辦法有效消耗,它就堆積起來,變成脂肪。《黃帝內經》:「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大意是說,人到了五十歲,體重開始增加。

 

表二 中、西醫對年老肥胖的觀點

midage2.jpg

 

 

中醫認為年老肥胖是因為「氣虛」,「氣」相當於西方醫學講的能量;因為我們隨著年紀增加,陽氣會變得衰弱。中醫講的「陽氣衰弱」就相當於西醫講的「基礎代謝率降低」,所以中、西醫對年老肥胖的看法是相通的。

 

節錄自大紀元,作者王元甫,(內科醫師、中醫醫學博士)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何種出行方式上下班時常讓人面臨抉擇。新一期英國《BMC公共健康》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抉擇甚至能影響健康狀況,與上下班時乘車或開車的人相比,走路或騎車者的健康狀況更佳。

參加這項研究的瑞典隆德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調查了瑞典2萬多人的上下班出行方式。這些受訪者的年齡在18歲到65歲之間,每週上班30小時以上,基本每天都要在上下班路上花不短的時間。

這些受訪者被分為兩大組,其中一組採用開車、乘公共汽車或軌道交通等方式上下班,另一組採取走路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對他們開展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後一組受訪者在睡眠質量、精力狀況等方面的健康水準要比前一組更佳。

研究人員埃裡克·漢森說,導致上述結果的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研究,據估計這可能與各種出行方式面臨不同的路況和壓力有關。

此次調查發現的另一個有趣現像是,在開車或乘車的上班族中,每天在路上“跋涉”超過60分鐘者的健康狀況,比在路上耗時30分鐘至60分鐘的人要稍好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車上待較長時間反倒可以提供更多的休息放鬆機會。

 

節錄自鳳凰衛視,作者黃堃,2011-10-3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美國的研究發現,腹部脂肪愈多的中央肥胖女士,患上骨質疏鬆的風險就愈大。

研究指內臟脂肪愈多,有可能令骨質密度愈低,當腹部的脂肪太多,其他骨骼代謝會變差,無法維持正常骨密度,故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由於骨質疏鬆被稱為隱形疾病,患者要等到骨折或骨骼脫落才會發現,故建議要多做運動、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 。

 

節錄自香港都市日報,2011-10-26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者在CHEST 2011:美國胸腔科醫學會年會中報告指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的高強度運動可以比癌症治療後再進行相同的運動更有效。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醫學教授Vickie R. Shannon醫師發表研究結果時表示,這篇研究顯示了兩件事情,其一,可以在病患的癌症治療中轉診,其二,這些病患可以從復健中獲益。

Shannon醫師等人回顧探討361名非小細胞肺癌、中度到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資料,這些患者完成個別的肺部復健計畫;他們參與了一個為期12週的門診病患肺部復健計畫,每週2至3次,這個計畫包括了以最大運動功率之60%-80%的運動,強度訓練以及有氧運動。

每週這些病患還進行2次個人職能訓練與1次團體教育課程,也被轉診進行戒菸課程與提供營養計畫;整體而言,132名病患在癌症治療時進行了復健,229人在完成癌症治療後進行復健。

研究人員在開始時與完成復健計畫後2週、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時對病患進行評估。研究結束時,癌症治療時進行復健組剩下76個病患,完成癌症治療後進行復健組剩下113人。

兩組都有改善,但是,治療時進行復健組的改善較多,復健計畫一結束時,病患的柏格量表,呼吸困難降低3.5分(±1.3),疲勞降低2.4分(±1.1)。

相較之下,治療後才進行復健組的呼吸困難分數降低1.2分(±0.06),疲勞降低1.2分(±0.7)(兩組之間的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呼吸困難之P<.001,疲勞之P< .01)。

同樣地,復健後6個月,治療時進行復健組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問卷分數改善8.4分(±4.5),治療後才進行復健組則是2.4分(±3.2)(P= .001)(6個月後,差異不再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治療時進行復健組在6分鐘行走距離、作工負荷、最大氧氣攝取量、氧氣量、氧脈都顯著高於治療後才進行復健組,一般而言,治療時進行復健組的改善比較大且較持久。

Shannon醫師表示,病患滿意這些結果;我們不容易說動他們參加這個計畫,但一旦他們接受,就會愛上它。這些病患相當虛弱,離開椅子自己梳頭髮對他們而言都是大事。

俄亥俄州立大學睡眠醫學、重症照護、過敏與肺部醫學助理教授Michael Ezzie醫師表示,許多醫師對於是否要完成癌症治療後才轉診病患進行肺部復健有所猶豫。

未參與這次研究的Ezzie醫師表示,多數癌症專家會擔心,讓接受癌症治療的病患接近其他可能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他指出,Shannon醫師的研究團隊沒有分析有關呼吸道疾病的資料。雖然有這顧慮,但他認為,這篇研究和其他幾篇小型研究顯示,治療中轉診病患進行復健是有其價值的。

 

節錄自24drs,2011-10-3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專家根據各年齡段男性不同的生理特點,為他們設計了一套增強體力、肺功能及保持肢體靈活性的鍛煉方案。如果能堅持下去,就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強健的體魄。

 

一、20歲左右

運動醫學將這個年齡段稱為"破紀錄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男性,身體正處於鼎盛時期,可以進行任何運動強度的鍛煉。20歲的男性可通過此階段的鍛煉,為今後的身體健康儲備"資源"。

鍛煉可每星期一、三、五隔天一次,內容包括:130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方法是試舉重物,每次舉重時應練到肌肉覺得疲勞時再放下。如多次練習後並不覺得累,可以增加器械的重量。220分鐘左右的心血管系統鍛煉,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強度以脈搏達到150~170次/分鐘為宜。

 

二、30歲左右

此年齡段的男性,身體功能已過頂峰期。此時期如忽視體育鍛煉,其肺活量和身體的柔韌性就會下降。因此,30歲左右的男性應適當多做些伸展運動。

鍛煉仍是每星期一、三、五隔天一次,內容包括:120分鐘的心血管系統鍛煉,強度不像20歲時那樣大。220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與20歲時相比,試舉的重量要輕一些,但做的次數可適當多一些。35~10分鐘的伸展運動,重點鍛煉的是背部和腿部肌肉。久坐辦公室的男性更應加強伸展運動的練習。方法是:仰臥,將兩膝盡量提拉到胸部,保持姿勢30秒鐘;仰臥,兩腿分別上舉,盡量舉高,保持姿勢30秒鐘。

這個年齡段的男性仍可進行各種體育鍛煉。若間斷一段時間重新進行鍛煉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三、40歲過後

40歲以後的男性與20歲時相比,體力逐漸下降,肌肉逐年萎縮,身體開始發福。這個年齡段的男性選擇的運動項目不僅應有利於保持良好的體形,而且還應該能夠預防常見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等。

鍛煉可減少為每星期一、五兩次,內容包括:125~30分鐘的心血管系統鍛煉,中等強度,以脈搏每分鐘不超過130~140次為宜。210~15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最好使用健身器械,不用啞鈴。35~10分鐘的伸展運動,尤其要注意活動各關節和那些易萎縮的肌肉。打網球、長距離滑雪、游泳、慢跑、打高爾夫球、跳舞、散步是可選的項目。

 

節錄自鳳凰網,2011-10-28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在心臟病發之前1年,每月飲酒數次到1週3次以上的女性,較從不飲酒的女性存活時間長。

針對1000多名女性所作研究,使越來越多的證據顯又增1筆,那就是不論喝什麼酒都對心臟有益。此報告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上。

領導研究的哈佛醫學院學生羅森布魯姆(Joshua Rosenbloom)說:「有趣的是,酒不同也無差異。」

他說:「最新證據顯示,酒精本身有益。」

羅森布魯姆與同儕發現,不論她們喝進葡萄酒、啤酒或烈酒,心臟病發後,死亡風險同樣降低。

並未參與研究的密蘇裡州堪薩斯市聖路加醫院(St.Luke's Health System)的歐基夫(James O'Keefe)說:「若能有所節制,1天1杯是很不錯的量。」

研究人員調查1200多名心臟病發住院的女性,詢問她們平時飲酒量以及其它健康和生活方式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心臟病發至少10年後,滴酒不沾女性每100人有44人喪命;偶而小酌的女性,百人中25 人不治;有酒癮的女性,100人中僅18人死亡。(譯者:中央社王黛麗)

 

節錄自大紀元,2011-10-28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年時的肥胖與後來發生非何傑金氏淋巴瘤(NHL)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NHL風險與婦女攝取反式脂肪、男性及女性少吃蔬菜有關。

這些研究結果來自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國際研討會第10屆年會(開拓癌症預防研究)的一篇研究。

18歲時身體質量指數(BMI)30 kg/m2以上的婦女(與BMI小於21 kg/m2者相較)發生NHL的風險高出19% (風險比[HR]為1.19),男性的風險大致上更高;21歲時BMI值30 kg/m2以上者(與BMI小於23 kg/m2者相較)的風險高出63%(HR,1.63)。

資料來源是兩篇著名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

  

哈佛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員、在海報展示中發表研究結果的Bertrand博士解釋,探討的資料包括護士健康研究[NHS]的大型婦女世代,以及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PFS]的大型男性世代。

研究發現,18-21歲時肥胖與後來發生非何傑金氏淋巴瘤風險增加有關。Bertrand博士指出,不過沒有評估研究對象肥胖的期間有多久。

她表示,這只是概論,研究對象自我報告在18-21歲時的體重,青年時的BMI和成年時的BMI有高度關聯,我們發現目前的BMI和男性的NHL有關,但是女性則無。

Bertrand博士提醒,這些是初步結果,需要有其他研究驗證。她解釋,我們不是很暸解這個疾病的風險因素,特別是那些可調控的風險因素。因此,探討飲食和生活型態的研究相當重要;或許可以找到針對那些高風險者的預防方式資料。

她指出,在未來,她們研究團隊將探討孩童時的體重與隨著年紀的變化。雖然已經有許多資料,但這些都只是初步結果,不過,或許可以有更多機會找到及早預防的方式。

NHS之前的分析中,14年的追蹤後,研究者報告指出NHL和攝取反式脂肪為正相關,NHL和攝取蔬菜則是負相關。目前的研究是為了延伸這些初步結果,Bertrand博士等人評估了NHL風險和肥胖的關聯,更特別探討了飲食之脂肪、蔬果的因素。

研究對象包括了完成1980年NHS飲食頻率問卷[FFQ]的91,227名婦女,以及完成1986年HPFS FFQ的47,542名男性,這些人都沒有癌症病史,到了2008年,女性有966例確認的偶發NHL診斷,到了2006年,男性有566個案例。

除了青年時的肥胖,對於BMI值30 kg/m2以上的男性,目前的BMI和NHL風險有關(HR,1.48),不過,在BMI值30 kg/m2以上的婦女並未發現此關聯(HR,0.88)。

作者們也發現,整體和特定的飲食脂肪與NHL風險並無關聯,但資料顯示,飲食中攝取最多反式脂肪的婦女,整體NHL風險增加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HR, 1.19)。

此外,每天吃4份以上蔬果的男性和女性與每天吃不到2份者相較時,NHL風險略為降低(男性HR為0.87;女性HR為0.84),水果攝取總量和NHL無關,作者們結論表示,這是有病因異質性的,有超過30種NHL組織型,目前正有研究分析NHS和HPFS這兩個世代中,肥胖及飲食與主要NHL組織型的關係,對於NHL病理和預防應可獲得更深入的見解。

 

節錄自24drs,2011-10-2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月28日是男性健康日,昨天,中國男科專家論壇在南京召開,會上首次制定出了中國男性的“性福”標準。與會專家表示,抽煙、喝酒、熬夜、電腦使用過多、肥胖等,都可能是導致精子品質下降的原因。 

《現代快報》報道,專家們還認為,我國男性健康水準依然不高,尤其是被視為男性健康“晴雨錶”的ED(勃起功能障礙)發病率持續居高不下,“亞性福”現象和人群已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小夥20歲不到,精子畸形率高 

昨天,從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男科傳出一個讓人吃驚的消息:目前,精子高畸形率病人中,已經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主要原因和長期接觸電腦有關。有些小夥子的精子畸形率,甚至已經在85%以上。專家通過大鼠輻射實驗得出的結論也表明,精子損傷程度與用筆記本電腦時間成正比。 

 

他們喜歡泡在網吧 

據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男科主任醫師商學軍介紹,前來就診的大多是一些農村早婚的青年男子,他們從十三四歲開始,就喜歡泡吧打遊戲,坐在電腦前一玩就是七八個小時。結婚之後,發現一兩年都生不出孩子,於是便到醫院就診。商學軍表示,電腦輻射和長時間坐姿對精子健康十分不利,久玩遊戲,可導致睪丸升溫,影響精子生成,或導致熱源性精子畸形。 

 

年輕精子“一夜白頭” 

長時間接觸電腦,對男性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從2011年3月開始,商學軍對48隻大鼠進行分組實驗,每組8隻共分為6組,每天分別用兩小時和4小時進行輻射實驗。大鼠被關在透明籠子裡,並置於筆記本電腦的鍵盤上,輻射的週期為48天。商學軍解釋說,48天是大鼠精子“從無到有”發生的過程,人的精子發生過程則需要78天。 

實驗發現,精子損傷程度與用筆記本電腦時間成正比,一天接受4小時輻射的大鼠精子比一天接受兩小時輻射的大鼠精子損傷要嚴重。雖然精子外表還好,但內部結構已經出現損傷。通俗地說,就是30歲的精子“一夜白頭”到60歲。此外,大鼠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結果也有些相同。 

商學軍表示,實驗室從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募集了成年健康男性精液標本共196例,年齡在22~40歲之間。研究發現,每天使用5小時以上電腦的男性,精子受精能力雖然正常,但與使用電腦2~5小時的男性相比,精子受精功能已經降低。不過,商學軍強調,由於實驗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還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動物與人有區別,目前這個實驗只有參考價值。 

 

專家說法:抽煙喝酒危害大 

如今,不良生活方式已成為影響男性不育的頭號殺手。 

實驗發現,筆記本輻射時間越長,對精子中的DNA影響越大,不過還需要進一步證實。商學軍表示,DNA損傷後,精子的“小蝌蚪頭部結構”會被破壞,如果該精子與卵子結合後,胎兒出生後的健康風險會加大,也不排除在孕期出現胎停狀況。 

現代人都講究優生優育,男人要孩子之前會“封山育林”不喝酒。商學軍表示,國外研究表明,不育患者來就診,醫生沒有進行任何治療的情況下,讓病人3~6個月改變生活方式,觀察一段時間發現,50%左右精子品質是改善的,甚至治療的療效比臨床藥物還要高。 

商學軍說,精子的內部結構損傷是“氧化”的過程,他建議育齡男子多吃水果蔬菜,或者在諮詢醫生的前提下吃一下調理的中藥和提純度高的抗氧化藥品。 

有專家向記者介紹說,據不久前公佈的“中國網民性福現狀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網民對自己的“性福”不滿意。在昨天的會議上,首次制定出了“性福”的標準。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發起主辦的“中國網民性福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在我國大陸,有41.98%的人群對自己或伴侶的勃起品質不夠滿意。數據還顯示:若以5分制來衡量“性福”狀態,只有30.5%的人打了滿分。“4分”和“3分”者分別佔26.4%和25.68%;另有10.2%和7.21%的人給自己打了不及格的“2分”和“1分”。也就是說,只有三成被調查者對自己的“性福”狀態完全滿意。 

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侯主任委員、北大三院男科專家薑輝指出,影響性愛品質和意願的因素有很多,目前經科學確認且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就是男性的勃起硬度。記者瞭解到,在這次會議上也首次制定出了“性福”標準。 

薑輝說,臨床上對於勃起硬度,首次提出了四級標準。第4級硬度,是完全堅硬並堅挺,像小黃瓜;第3級硬度,是不完全堅硬,像沒剝皮的香蕉;第2級硬度,是有改變但不足以進入,像剝了皮的香蕉;第1級硬度,是有增大但硬度不夠,像豆腐一樣。 

“現在有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非常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不少人對第3級硬度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或採取了隱忍的態度,用忙、審美疲勞等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欺騙或安慰自己,而長期處於這種‘微軟’的狀態,會讓男女雙方的性福感越來越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亞性福’狀態!”薑輝說。 

 

“性福”有標準,但遠離7成受訪者 

《中華男科學雜誌》主編黃宇烽說:“‘亞性福’除了會讓性生活品質降低,次數減少,男性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按照國際通行的評價勃起硬度的“四級標準”來看,與四級勃起硬度組男性相比,三級勃起硬度組男性患慢性疾病概率明顯要高,如糖尿病、高血壓、肝臟疾病、肥胖、中風等,64%的男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存在ED(勃起功能障礙),而具有四級勃起硬度的男性連一年之中生病的天數都很少,他們報告具有良好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數比亞性福人群多。 

 

業內觀點:“亞性福”男人慢性病多。偉哥服用也有技巧 

在南京的一些街邊小巷,經常會看到一些掛著“成人保健品店”招牌的小店。店內顯眼處擺著各種原裝偉哥(萬艾可),一粒賣到10元至百元不等。商學軍說,保健品市場上賣的“偉哥”號稱正品、原裝,其實都是假的。病人一旦吃了沒有效果後,來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後,醫生也會“亂了方寸”,因為無法掌握這類病人真實的用量,治療起來,在用藥劑量上無法控制。 

商學軍說,其實“偉哥”是醫治陽痿的藥物,在服用上也有技巧的,比如不能在飯後立即服用。很多患者吃了一次偉哥沒有勃起,就給自己下陽痿的診斷,其實不然。科學研究表明,少數患者服用到第8次才開始起效,部分雄激素不足的患者單用偉哥不起效,但補充雄激素後使用偉哥可治療ED。專家建議,病人還是要選擇正確的求助管道,要到正規醫院向專業的男科醫生諮詢。 

 

久坐和壓力大、男人容易“性趣”低 

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獲悉,該院泌尿外科門診每天能接診不少性功能差的男性。該院泌尿外科陳恕求主治醫師介紹,這些病人都很年輕,大多在35歲上下,每天至少能接診10多個,症狀常常表現為渾身乏力、性慾低或勃起障礙等,誘發因素主要是久坐缺乏鍛鍊、工作壓力大所致。 

專家指出,臨床上發現久坐可以導致前列腺炎,除外,現在很多IT一族更易發生不育。專家解釋說,倒不是電腦輻射的原因,反而是長期靜坐的生活方式對睪丸的生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有像溫泉、桑拿、抗抑鬱藥物、抗生素、吸煙酗酒等均可“殺精”。專家建議,對於年輕的男性朋友,平常工作再繁忙,都要堅持鍛鍊身體,在飲食上少吃含激素的食物,碳酸飲料、燒烤等都要少吃,這樣可以減少對生殖系統以及性功能的影響。 

 

前列腺炎出現年輕化趨勢 

江蘇省中醫院男科主任寧克勤告訴記者,前列腺炎呈現出年輕化趨勢,20~45歲男性中,45%的人患有前列腺炎。寧克勤認為,青年人患前列腺炎還與壓力大、久坐等有關。 

寧克勤說,不少人認為前列腺炎具有傳染性,得了前列腺炎不可以過性生活了,但是臨床上絕大多數慢性前列腺炎是查不出致病菌的,這一類型不具有傳染性。一般情況下,慢性前列腺炎病人建議規律過夫妻性生活,只是不可過於頻繁而已。 

除此之外,很多人以為前列腺炎的治療必須使用抗生素。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的關於前列腺炎的臨床分類標準,前列腺炎可以分為: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無症狀性前列腺炎。據臨床觀察,最多見的還是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而這類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並不需要抗生素,久用會產生耐藥性等副作用。

 

節錄自中評網,2011-10-2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