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飲食 (6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食療對於控制血糖和預防併發症效果明顯。日前美國《男性健康》雜誌撰文稱,以下12種食物“各懷絕技”,在某些方面可以成為糖尿病的“剋星”。

 

1.蘋果。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經常吃蘋果和富含槲皮素食物的男子死於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比例要比一般人低20%。其他槲皮素含量較高的食物還包括洋蔥、番茄、綠葉蔬菜和漿果等。

 

2.肉桂。美國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發現,每天吃一匙肉桂能使人體更好地將血糖轉化成能量。在連續40天攝入肉桂提取物後,糖尿病患者在進食後血糖升高不那麼顯著,心臟健康狀況也有明顯改善。

 

3.柑橘類水果。糖尿病患者體內維生素C的含量較低。雖然吃維C片補充得更快,但柑橘脂肪含量低且富含纖維,是更好的選擇。

 

4.深海魚。糖尿病患者心臟病的發病幾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因此吃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阿拉斯加大馬哈魚、沙丁魚和太平洋鯖魚,可以幫助他們降低體內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準,同時提高好膽固醇的水準。

 

5.高纖維食物。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每天攝入的纖維從24克增加到50克,血糖水準會明顯降低。你不必費心計算不同食物的纖維含量,記得多吃水果、蔬菜、豆類、糙米、全麥通心粉、麥片和麵包就可以了。

 

6.豆莢類。包括鷹嘴豆、菜豆和小扁豆等,具有低脂肪、低熱量、高纖維、高蛋白的特點,可以降低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豆莢類的纖維可以延緩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阻止血糖峰值的出現。

 

7.綠茶。研究顯示,由高脂肪食物、缺少運動、水果蔬菜攝入過少導致的慢性炎症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影響身體利用血糖的能力。綠茶、橙汁中富含黃酮類物質,它是強大的“消炎戰士”。

 

8.堅果。經常吃堅果的人心臟病的發病率較低,這也許和堅果中含有的三烯生育醇有關。但堅果的熱量較高,因此不宜多吃,每天兩湯匙即可,可以撒在麥片、優酪乳、蔬菜或沙拉上吃。

 

9.菠菜、甘藍等綠葉蔬菜。含有葉黃素,能預防糖尿病的眼部併發症。它們還是纖維、B族維生素、鐵、鈣和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

 

10.黑巧克力。塔夫茨大學發現,黑巧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或治療2型糖尿病。此外它還能顯著降低血壓,減少體內的壞膽固醇,改善血管功能。

 

11.牛排。牛肉脂肪中的共軛亞油酸(CLA)可以改善血糖代謝功能,還具有抗癌特性。在挪威科學家進行的一項試驗中,180位志願者每天攝入幾克CLA,一年後他們的體重平均下降了9%。

 

12.醋。研究發現,餐前喝兩匙醋可以顯著降低餐後血糖水準。

 

節錄自看中國,2010/6/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效降低血糖方法!

可降血糖的中藥~

近年來經過不斷的藥理及臨床研究發現不少中藥具有良好的降低血糖作用,其簡介如下:

丹蔘:丹蔘煎劑可明顯降低實驗動物的血糖,作用可持續5小時之久,且可降低血脂及血液黏稠度.

地黃(生地,熟地):按2克/公斤體重計算,餵服實驗動物,見血糖明顯下降,也可抑制和預防腎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上升,且可改善糖尿病性的高血脂,高血壓病情.

玉米鬚:玉米鬚發酵劑對實驗動物糖尿病有明顯降血糖作用,且對糖尿病性高血壓,腎病有改善作用.

知母:知母水提物能降低實驗動物血糖,對藥物引起的血糖升高,其降血糖的作用更明顯.

枸杞子:枸杞子提取物可促進實驗動物糖尿病血糖持久下降,對碳水化合物耐量升高,認為降血糖作用與枸杞子胍衍生物有關,對糖尿病性血脂升高,視力不佳有改善作用.

人蔘:人蔘可促進實驗動物血糖降低,並可降低糖尿病性血脂升高及無力症狀.人蔘浸膏對早期輕症糖尿病有治療效果,見尿糖減少,血糖降低40毫克,停藥後療效仍可持續2周以上.

此外,治療糖尿病的中藥依次有黃耆,淮山藥,菟絲子,茯苓,黃連,石膏,烏梅,蒼朮,白朮,玉竹,玄蔘,仙鶴草,地骨皮,蒼耳子,麥芽,澤瀉,桔梗,黃精,冬桑葉,仙靈脾等,有的可降血糖,有的緩解症狀.

 

節錄自杏林小徑,1998)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洲人主食的白米因食用後會造成血糖升高,一直被視為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但對於非以白米為主食的其他人口而言,白米的副作用並不清楚。不過,哈佛大學最新研究已顯示,經常食用白米的美國人,亦有同樣的高風險。

波士頓環球報14日報導,這項新研究是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綜合三項大型、長期性的全國研究,結果顯示較常食用白米的美國人,也輕微增加的糖尿病風險,但食用糙米的美國人則風險會略有降低。若以糙米或其他全麥取代白米,可減少風險多達36%。這項研究報告14日發表在「內科醫學文獻期刊」。

參與哈佛這項研究的布裡罕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專家孫啟(Qi Sun ,譯音)由一項針對男性的「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和兩項針對女性的「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取得的紀錄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共檢視逾3萬9000名男性和15萬7000名女性的資料,包括飲食、生活形態,以及追溯至1984年的疾病資訊。

研究發現,每週食用白米五天或以上者,相較每月食用白米少於一次者,有17%較高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而每週食用糙米兩次或以上者,相較每月食用糙米少於一次者,有11%較低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人員估計,每天食用的白米若三分之一以糙米取代,可使風險降低16%;如以全麥取代則助益更大,可降低糖尿病風險36%。

另外,研究也發現,愛好食用糙米者的生活習慣亦比其他人更健康,不但體重較輕,也經常運動。

 

節錄自世界新聞網,2010/6/14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慕尼克 翁維萊‧拉肯第師姊

由德國素食聯盟〔Vegetarier-Bund Deutschlands e.V.(VEBU)〕所發行的《自然素食》(natürlich vegetarisch)雜誌是德國首屈一指的素食雜誌,在2006年元月出刊的報導中,特別專訪了兩位被視為德國素食明星的人物;一位是28歲的世界健美先生兼醫生亞歷山大達格(Alexander Dargat),另一位是21歲的羽量級拳擊手愛琳娜華倫契克(Elena Walendzik)。這兩位運動員連一點點肉都不吃,因而成為素食界的巨星,的確是實至名歸。

 

2005年世界健美先生冠軍也是素食者

2005年12月,亞歷山大達格贏得了世界健美先生冠軍的頭銜。當時德國的頭條新聞寫著:「德國素食運動員贏得2005年世界健美先生冠軍!」這篇報導還進一步指出,來自法蘭克福的達格打敗了其他11位參賽者,榮獲健美先生比賽的總冠軍。

在最近一次專訪中,達格被問到如何以素食戰勝健身訓練的嚴峻考驗時表示,他於西元2000年瞭解到吃肉是以各種方式殘害動物與大自然後,便在「一夕之間」改成吃素,至今已經5年多了。他說:「當時我忍不住哭了,我們實在沒有必要食用肉製品,這樣會造成許多傷害,同時也是一種罪惡。在瞭解這個道理後,除了吃素,我別無選擇。」

達格也注意到自己在吃素之後,身體變得更健康,從此幾乎沒有再生過病。此外,達格對於健身也抱持著非常積極專注的態度。當他被問到健身最重要的關鍵為何時,他說:「最重要的是耐心和毅力。健身要花時間;你無法勉強肌肉發展…對於你所做的事,需要投注時間、恆心、專注及愛心。」而運動家這種實際的態度,也適用於生命中許多方面,包括修行在內。

 

靠「豆腐威力」打天下的拳擊手

《自然素食》雜誌專訪的第二位茹素的體壇冠軍得主,是來自德國漢諾威市(Hanover)的愛琳娜華倫契克。身為牙醫系的學生,華倫契克在2005年贏得了德國羽量級拳擊冠軍。她從10歲便開始吃素,吃素的時間就和她練習拳擊一樣長。華倫契克在受訪時談到,自幼生長於農場中,使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已深諳乳牛分泌不出足夠牛奶時的下場。從那時起,她便無法再吃肉。

然而,這個改變顯然並沒有影響到她在拳擊場上的衝勁或表現。德國媒體對於華倫契克在運動場上的成就和她是素食者的身分,同樣讚譽有加。曾有報紙以「漢諾威拳擊皇后的豆腐威力」,作為新聞的標題。

德國、英國和美國在一百多年前才開始形成素食社群,這說來似乎不足為奇。當然,素食在當時的印度早已是司空見慣,但對西方國家而言卻是激進的變革。德國的第一個素食協會於1868年由愛德華巴爾茨(Eduard Baltzer)所成立,他曾代表協會成員發言表示:「就道德的立場而言,是不容許屠殺動物的。動物們有生存的權利,並且需要人類的保護。」

從那時起,素食主義便持續普及大眾,尤其在最近這幾十年更為興盛。亞歷山大達格和愛琳娜華倫契克是今日人類意識進化的典範。這兩位振奮人心的運動員,也是慈悲愛心的絕佳表率,並印證了素食不但營養豐富又有益健康。他們的行動與言論,為我們的動物朋友以及那些尊重所有生命神聖價值的人道出心聲。毫無疑問地,這兩位運動明星也堪稱為「真正的英雄」。

 

節錄自方下知足常樂的空間,2010/6/1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nshen.jpg 

丹參適合在氣候溫暖溼潤及陽光充足的環境,但土質影響更大。

 

2000年時,正在南半球的陳志明接到父喪的消息,讓他深深體驗生離死別的哀痛。陳志明說,父親是因為心肌梗塞突然離去,「心肌梗塞」一度成為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但隨著自己在丹參領域的學術研究得到突破,才一解內心的仇恨。

陳志明原本是名建築師,35歲那年就退休移民至紐西蘭,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攻讀「基因工程學系」,後來又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的頭銜。因緣際會,在一次工作交流的機會結識中興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曾志正,雖然正職著力於分子生物的研究,但私底下他對中藥情有獨鍾,並常以丹參當做日常的保健食品。

陳志明見曾志正對丹參的重視,引發他的研究興趣,原來丹參是從古至今對付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藥材。回想父親的病疾,更刺激他加深研究的動力。他發現丹參可以「輕輕地」將體某些器官細胞膜上的鈉/鉀離子幫浦酉每作些抑制,進而達到增強心力、調節腦波、抵抗血栓和保護神經的作用。

看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介甫眼裡,陳志明挑

選丹參為研究對象,是很大膽的決定。因為丹參是被研究最廣泛的中藥之一,要發現特殊的成果相對困難。例如丹參對心、腦血管系統,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腎功能的益處,都早有相關的報導。他相當佩服陳志明能從中再發現丹參中的化學成分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的作用。

陳志明說,女兒曾問他,為什麼櫻桃小丸子有個疼愛她的爺爺,但自己卻沒有。他心想,父親是因為心血管疾病而逝世,讓他立下找出心血管疾病必殺技的宏願,如果自己早點認識丹參,是不是一切都會不一樣?

 

MLB

為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的縮寫,是丹參對抗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天然成分,由陳志明博士與中興大學曾志正教授發現,MLB透過作用於鈉鉀離子幫浦

酉每的活性,而增強心肌的收縮力,並藉其多酚酸抗氧化力保護心肌與防止血栓形成等四重功能,使得許多心源性疾病得以獲得改善。包括原發性高血壓、腦中風、心梗塞、偏頭痛、二尖瓣脫垂與心肌衰竭等等,都以透過不同臨床試驗獲得醫學證實。是台灣生物技術在未來推向國際市場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節錄自中國時報,作者陳大任,2010/10/1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國家食品安全與技術中心、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發布的研究表明,人們在飲食加入土豆,依然能減肥。這項研究在肥胖協會2010年10月8日至12日的第28屆年度科學會議上發表。

該研究試圖獲得對馬鈴薯的作用以及減肥時血糖指數的深入了解,主要是因爲有人質疑在減肥療程中把土豆列入高血糖指數(HGI)食品蔬菜名目。

“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健康專家和營養專家們多年來所說的;談到減肥,這並不是要消除某種或某類食物,相反,它是要減少食品的卡路裏總數。”首席研究員Britt Burton-Freeman博士說。“沒有證據表明,用健康的方式烹制土豆,會促進體重增加。事實上,我們看到,它們可以成爲減肥計劃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研究對86個超重的男性和女性進行超過12周的研究,以衡量在減少熱量改變血糖指數的飲食中加入土豆後的影響。受試者被隨機分爲三組,每組每周的飲食中5至7次食用土豆。結果表明,所有三組體重均下降。

一組的日常飲食中加入一張低血糖指數(LGI)食品的清單。第二組則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一張高血糖指數(HGI)的食物清單。兩組在每日飲食中均減少500卡路裏的熱量攝入,同時每周攝入5至7份土豆。所有參與者都由營養師指導和監控,以便只和所提供的土豆一起吃清單上列出的食物或類似食品。

第三組參與者,即所謂的“對照組”,自由選擇自己的日常膳食和熱量攝入,但被鼓勵遵守美國膳食指南和食品指南金字塔。對第三組的唯一要求是——與其他兩組一樣—— 他們必須每周攝入5至7份的土豆。

所有受試者被提供食譜和相應的成功遵守飲食的輔導。結果表明,所有三組體重均減輕,而且高、低血糖指數食品組之間在減肥上沒有顯著差異。

這對于土豆愛好者以及任何渴望選擇健康滿意飲食的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一個中型(5.3盎司)連皮土豆每份僅含110卡路裏熱量,比香蕉擁有更多的鉀(620g),提供了每日飲食價值中幾乎一半的維生素C,並且不含脂肪、鈉或膽固醇。

“我們對本研究的結果感到震驚,”美國馬鈴薯協會(USPB)國內營銷副總裁Kathleen Triou說。 “在過去的幾年裏,不起眼的馬鈴薯已因其體重管理屬性而被诋毀。現在我們認識到,它在健康減肥方面的作用應被正名。”

英文原文由 弗萊什曼-希爾拉德公司

 

節錄自醫藥日報,2010/10/17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的地中海料理富含橄欖油與蔬菜,這類食物可能有助於降低年長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即使是在沒有計算卡路里或是減重的情況下。

根據發表於「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成果,西班牙的研究人員針對400多名年長者進行研究,發現食用傳統地中海料理的人,4年後得到糖尿病的機率,低於依照指示食用低脂肪餐的人。

傳統的地中海料理通常含有豐富的蔬菜、高纖維穀物、豆類、魚類與植物性不飽和脂肪,尤其是橄欖油與堅果,此外,紅肉與高脂奶製品的用量也較少。

西班牙洛維拉維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Rovirai Virgili)薩爾瓦托(Jordi Salas-Salvado)教授領導的這項研究,追蹤418名年齡介於55歲到80歲的成人,每個實驗者身上至少有3個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像是高血壓或是有抽菸習慣。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張曉雯,2010/10/1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供防治代謝症候群保健類食品供參考

 

一、大豆蛋白(異黃酮):被發現其化學結構與生理功能近似「雌激素」,能保護血管內皮、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及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不易致血管疾病與骨質流失現象。許多研究顯示更年期補充大豆異黃酮,除可降低更年期的諸多不適現象外,更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而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以及減緩骨質的流失。

 

二、深海魚油(ω-3脂肪酸):最明顯的生理機能是能降低血清三酸甘油酯,此項機能也被衛生署公告不用再個別進行產品功能性試驗,而能逕行申請成為健康食品而宣稱的機能。魚油也普遍被認為能減緩血小板的凝集,減少血栓與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而能使高血壓降低;許多實驗也認為魚油能調節免疫,尤其降低自體免疫與氣喘等之過敏的發生。

 

三、綠茶∕兒茶素:茶多酚類是茶葉中含量徵信社最多的可溶性物質,其中最主要成分是兒茶素類(catechins),近年來的一些代謝症候群研究發現兒茶素是一種很不錯能同時降低血膽固醇、LDL-C(壞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血壓等多項指標的保健食品。

 

四、紅麴俗稱「紅糟」:是將米煮熟、放冷,然後均勻灑上紅麴菌,攪拌放置一段時間發酵而成,應用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科學證據顯示,紅麴最特別的是含有與全世界最普遍用來降低血膽固醇,甚至能緩慢清除已堆積在動脈壁上血栓或泡沫細胞之Statin類的MonacolinK,是在所有能降低血脂肪功效當中被公認幾乎已達藥級的保健食品。也是目前衛生署公告唯二之一,不用進行個別功能性實驗,而能直接申請「健康宣稱」的健康食品食材。

 

五、膳食纖維∕菊苣纖維:膳食纖維的來源除了蔬菜及水果外,未精製穀類的攝取常是更好的來源,如燕麥、大麥及稻米等皆有研究指出其所含有的膳食纖維徵信社可降低動物或人體之血脂質及肝脂質。不同化學結構的膳食纖維對血與肝脂質之影響可有極大的差異,例如水溶性膳食纖維比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較能降低血與肝脂質,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食物來源包括燕麥,大麥,含豐富果膠的水果,豆類,關華豆(guar)及洋車前子(psyllium)。膳食鮮維可降低膽固醇,維持飯後正常血糖值,幫助體重控制與降低血壓。美國心臟學會已將其納為健康護心飲食指引。

 

六、植物固醇:植物性固醇主要是源自於植物,尤其杏仁、核桃、腰果等堅果類食物、某些穀類之糠麩或植物油中,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物固醇其結構與膽固醇極相似,在人體腸道中會與膽固醇競爭吸收,因而能減少腸道中動物性膽固醇的吸收,且可在小腸中與膽汁酸或膽鹽微粒結合,造成膽固醇的溶解度降低,容易由膽汁排出因而能降低肝中膽固醇的堆積,也不容易蓄積體內。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建議:「每天徵信社攝取1.3公克的植物固醇能降低10%左右的血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

 

七、大蒜精:新鮮蒜頭中含有大量很獨特含硫的alliin,但大蒜被拍碎及接觸到空氣後,其中的〈酉每〉alliinase被活化,將alliin轉化成具特有辛辣蒜味之大蒜素(allicin),alliin與allicin陸續被發現具有很多的生理機能。研究發現攝取大蒜能降低胃癌與大腸結腸癌罹患率。此外,大蒜也被發現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LDL-C)、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能增加好的膽固醇(HDL-C)等,而能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大蒜也被發現能降低血糖。

 

八、微藻類:藻類的營養價值很高,它不僅含有大量人體利用率很高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無機鹽、維生素,並具有大量完整的必需氨基酸、有機碘、磷、鉀和多種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纖維等。目前最被廣泛徵信社食用的有綠藻與螺旋藍藻,這幾年在台灣較被注意到的俗稱「引藻」,乃屬於綠藻中的一種小球藻。綠藻就被發現含有4-5%的「綠藻生長因數」(Chlorella Growth Factor);近年,綠藻與引藻被發現具有很強能活化PPARs,而能降低血脂肪、血糖及血壓等預防或改善代謝症候群之生理功能,目前都已有產品獲得能宣稱降低血脂肪之健康食品認證。

 

九、甲殼素:可與膽酸和膽鹽結合,因而能抑制小腸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吸收,不但會減少脂肪在肝臟的堆積量、降低血脂肪濃度,對於預防動脈粥狀硬化與腦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另可控制血壓及提升免疫系統的功能、有助減少腫瘤細胞的傷害、抑制腫瘤發生與成長、預防或改善胃潰瘍等。甲殼素具有抗氧化的能力,能活化細胞,防止細胞老化。

 

十、納豆激:納豆是將煮熟黃豆直接加入一種特殊的發酵納豆菌(Bacillussubtilis徵信社,natto)所製成帶有黏性物質與獨特氣味,含有納豆激的黃豆發酵食品。雖然有些藥物或保健食品可以預防血液凝塊堵塞與血栓的形成,但納豆激含有天然的血栓溶解酵素Nattokinase,能溶解血管壁上已經形成的血栓,大幅降低由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所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發生率,因此兼具預防及改善的作用。

 

節錄自台灣新生報,作者鍾佩芳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妥善調整飲食習慣,有助於於防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署立豐原醫院營養室主任謝惠敏表示,根據研究顯示,飲食種類與品質跟降低新陳代謝症候群有著重要的關聯性,建議平時在外用餐機會高的民眾,在家自行烹調時最好要選擇清淡的飲食模式,並增加青菜攝取量,習慣了之後就可自然的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謝主任指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為一群疾病的總稱,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腰圍過大(中央型肥胖)等,而這些往往是日常生活飲食所造成,例如飲食西化、精緻化、外食機會增加及加工食品大量攝取等皆是,這些都使個人飲食產生大變化,其中食品中的添加物也帶給身體極大的負擔。

謝惠敏主任建議,飲食調整之道,首先要控制攝取的熱量,每個人所需的最適合熱量,可依據個人身高體重及活動量來計劃,以身高160公分,體重正常的年輕女性為例,中度活動者,一天熱量攝取約可達1700大卡,每餐的飯量約為七分滿至一碗,但若已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民眾,五穀根莖類不可過量攝取。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在家用餐者,除非烹調習慣不佳,攝取的油量會較外食者為低,所以在家飲食比較好,在外點菜時應儘量避免油煎、油炸的菜餚,記得不要選用肉湯、菜汁拌飯,以免增加油脂及鹽分的攝取量。若麵食的湯太油,不要將湯全部喝完,要有意識的幫自己選擇一個低油的飲食型態。

 

2010年04月07日 01:38   聯合新聞網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XX果糖是好糖」的廣告深植人心,然而,陸續有研究顯示,果糖是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肥胖的甜蜜陷阱。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將發起少吃果糖,吃蔗糖比較健康。

金惠民今天在衛生署受訪指出,果糖是最甜的單糖,主要從玉米澱粉分解而來,製成高果糖玉米糖漿。過去認為,果糖甜度高,用量少,進入人體代謝時的胰島素需求少,是糖尿病人擋不住甜食誘惑的救星,也是想要減重又愛吃甜的調味聖品。

不過,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卻將果糖視為甜蜜陷阱。金惠民解釋,近年研究發現,果糖擾亂人體的正常代謝,對健康危害不淺,現在她在吃古早味豆花時,都要確定是蔗糖熬製糖水,才敢放心食用。

根據金惠民彙整相關研究,果糖雖不刺激人體分泌胰島素及瘦體素(leptin),卻會增加飢餓激素(ghrelin)的濃度,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及食欲過度,以致第2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變高,促成餐後三酸甘油酯的合成,使得血脂、體脂都上升。

不僅如此,常吃果糖的健康年輕人,血壓明顯升高。如果每天攝取高果糖糖漿超過74公克,高血壓風險增加30%;另外,高果糖飲食也使得痛風、腎結石的機率上升,還有人懷疑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使用高果糖玉糖漿的冷飲甜食無所不在,據營養師估算,1杯700c.c.泡沫紅茶或珍珠奶茶,約含20到70公克的果糖;豆花、冰淇淋、布丁和奶酪每100公克就含10公克果糖,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每330c.c.就含果糖30到40公克。

金惠民說,果糖一大桶才幾十元,又甜又便宜,是餐飲店家的最愛,以致果糖潛藏甜蜜陷阱,成了肥胖及慢性病防治的漏洞。營養師公會下一個要請民眾少吃為妙、店家誠實標示的食品成分,就是果糖。

 

節錄自中央社,作者陳清芳,2010/10/14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歲企業女秘書,身高164公分,體重始終維持在52公斤,卻在最近健康檢查中發現總膽固醇指數高達260mg/dL,高密度膽固醇指數也只有38mg/dL,醫師仔細諮詢後發現,女秘書怕身材發胖,不敢多吃澱粉,卻以海鮮、鹽酥雞、蛋及肉類代替,造成體內累積過多膽固醇,代謝不掉。

高醫大學心臟內科助理教授朱志生強調,高膽固醇已經不是肥胖者專利,身材標準纖瘦的人,也越來越多有膽固醇過高的案例,除了家族性遺傳基因會影響膽固醇過高,飲食及生活習慣不當都會讓高膽固醇上身。

瘦子要預防血中膽固醇過高,就是要避免高膽固醇生活形態。尤其是先前曾經流行不吃澱粉類,只吃肉、菜及海鮮的減肥方法,海鮮類熱量低,讓減肥者掉以輕心,毫無節制地食用,導致膽固醇指數飆高。

朱志生提醒減肥除了少吃多動以外,要均衡飲食,少吃油炸類、帶殼海鮮及內臟,掌握333法則定期地、規律地運動(一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以上)。

 

節錄自自由時報,作者楊菁菁,2010/10/1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一項研究發現每日喝三杯茶,不論是紅茶或綠茶均可減低心臟病風險11%。香港《蘋果日報》報導,研究人員回顧及分析多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茶中含有的類黃酮(flavonoids),可預防脂肪及膽固醇在心臟血管形成硬塊,減低血管阻塞的風險;研究又發現兩杯茶含有的抗氧化物成份可媲美進食五份蔬菜或兩個蘋果,一杯茶更含有150至200毫克類黃酮,紅茶與綠茶的類黃酮含量亦相似。

 

節錄自壹蘋果,2010/10/1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紅酒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臺北榮總心臟病科團隊研究發現,喝適量的紅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出於增加了能夠修復血管損傷的幹細胞,多位醫師指出,一天一杯250c.c.紅酒,確可防動脈硬化,不過醫師也呼籲,飲酒過量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

今天臺北榮總教研部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健康成人適度飲用紅酒,會讓血管更健康,臨床技術訓練中心主任陳肇文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法國人雖然熱愛高膽固醇美食,但是紅酒的消耗量卻很大,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起其他已開發國家來得低。不過,過去研究尚未釐清原因,而這份研究卻發現了。

此研究對象為80位20到40歲的健康成年人,分為四組實驗,一組為沒有飲酒、一為每天喝100 c.c.紅酒、一為每天喝啤酒250 c.c.、另一為每天喝30 c.c.伏特加,經過3週後再測量內皮前驅幹細胞的數量。

心臟內科醫師黃柏勳說明,「內皮前驅幹細胞」的數量與心血管危險因數呈現負相關,因此幹細胞數量越多,越能保護心血管,而研究結果發現,只有紅酒組的血液裡的幹細胞數量有明顯增加20到30%,細胞功能也獲得改善,因此,喝適量紅酒能預防動脈硬化。

另外,黃柏勳也說,喝紅酒除了能修復損傷的血管,還能增加幹細胞的存活率,以及促進幹細胞新生、減緩細胞老化。

既然紅酒有益血管健康,民眾可以將紅酒視為保養品嗎?陳肇文解釋,由於此份研究設計保守,並非老人就能多喝紅酒來保養血管,因為過量飲用還是會對肝、腎造成負擔。此外,由於研究對像是健康的自願者,因此無法得知有疾病者是否也適合,還需要進一步實驗。

陳肇文呼籲,飲酒還是要避免過量,一天喝一杯250 c.c.的紅酒即可有益心血管,但民眾也應避免將紅酒視為治療疾病的聖品,同時要注意營養均衡,否則只喝酒當然會有害健康。

 

節錄自台灣醒報,作者蕭如君,2010/10/12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歐洲推廣的「代謝平衡健康飲食法」引進國內,其認為進食應先吃蛋白質,而且3餐要正常吃,顛覆傳統「少吃」、「降低熱量」、「低脂或無脂」的瘦身觀念。推廣者認為,只要吃對食物,就能重整新陳代謝機制,進而重拾健康、回復苗條。

德國的內科醫師沃夫.方法 (Dr. Wolf Funfack)推廣的「代謝平衡健康飲食法」,經由出版社引進國內,昨天舉辦新書發表會,他也來台宣傳。

方法醫師認為, 無須畏懼脂肪的攝取,同時也應有足夠熱量,傳統的「少吃脂肪」或「少吃」無法有效減重,如為減肥而刻意不吃,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反而胖更多。

為何要從蛋白質先吃?方法醫師解釋,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互動很微妙,進食先吃蛋白質,會啟動某種糖類酵素,再依序吃青菜、非精製澱粉的長鏈碳水化合物,能讓血糖緩升緩降,飽足感維持5小時,沒有多餘的胰島素讓人有飢餓感。

方法醫師強調,把關身體新陳代謝最主要的荷爾蒙就是胰島素,胰島素太多會導致老化、抑制荷爾蒙。如果每餐都「從蛋白質吃起、後吃碳水化合物」的胰島素分泌小於「先吃碳水化合物、後吃蛋白質」。而且不要刻意減少份量, 因為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在身體結合,可以燃燒脂肪。

不過,臺北台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認為,一開始就吃蛋白質的食物,若又沒有注意少油及烹煮的方式,很容易就會吃下過多脂肪,想要瘦身者還是建議先吃蔬菜,不僅熱量低、纖維質豐富,而且容易有飽足感,等胃填飽一半後,接下來才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湯,稍事休息後,再吃水果。

李祥瑞說,有人為了減肥越吃越少,甚至不吃東西,使得身體基礎代謝率下降,其實只要均衡飲食,每一種營養素都兼顧,人體的代謝率就可維持正常。

 

【代謝平衡飲食法5原則】

●每天一定要吃3餐。

●每餐從蛋白質吃起。

●每餐之間要間隔5小時,期間不能另外進食。

●每天最後1餐要在晚上9點前吃完。

●每天至少喝2公升的水。

 

節錄自自由時報,鍾麗華,2009/9/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酌紅酒,可以讓血管更健康!台北榮總研究證實,適量飲用紅酒,可以增加具有修復血管內皮損傷的「內皮前軀幹細胞」,不過飲用啤酒、伏特加等酒精類飲品,則沒有相同功效,但是醫師也提醒,一週一到兩次、每天不要超過30 CC。

觀察法國人隨餐喝紅酒,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跟死亡率,在其他已開發國家中都是最低的,一直以來都有紅酒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說法,對此,台北榮總首度進行紅酒與內皮前軀幹細胞的研究,將八十位年齡二十到四十歲成年成人,分為四組,每天分別飲用酒精攝取量相當的紅酒、啤酒、伏特加,還有一組是完全沒有飲用酒精類飲品,三週後測量結果顯示,紅酒組血液中「內皮前軀幹細胞」含量增加。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黃伯勳說:「我們發現紅酒原則上,假設在中長期時間飲用,實際上可以改善血管修復能力,就是說讓你修復血管幹細胞的量稍微增加,同時可以反應血管修復狀況,(相較於對照組)一般大概可以改善20到30%的量。」

研究團隊同時進行細胞實驗,加入紅酒或紅酒萃取物「白藜蘆醇」(Resveratrol)後,可以減少內皮前軀細胞老化,證明少量飲用紅酒確實有利內皮前軀幹細胞生長,不過醫師強調,學界認為酒精攝取量每天最好不要超過30CC,即使濃度10%的酒,一天也不得喝超過300CC,因此,一般民眾如果是保健使用,建議一週一到兩次。

 

節錄自中國時報,作者陳奕華,2010/10/1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健康的脂肪改善代謝症候群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含量。

飲食中富含omega-3的魚油,或是油脂中發現的健康不飽和脂肪,例如橄欖油和菜籽油,可能對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來說是有益的。

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已知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糖尿病的風險因數,代謝症候群的特徵包括高血壓、胰島素抗性、高膽固醇、以及腹部肥胖。最新研究結果刊載在9月號的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中。

在研究中,117位代謝症候群患者被分配吃四種特殊飲食的其中一種,共12週:

* 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

* 單元不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

* 高醣類的低脂飲食,例如全穀類、水果、以及蔬菜。

* 高醣類的低脂飲食,加上omega-3脂肪酸。

 

所有的飲食含有類似的熱量。

研究參與者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檢驗血液,所有參與者在研究開始前,血液中膽固醇和所謂三酸甘油脂的血脂肪含量都類似。然而,經過12週的研究期間,飲食中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或低脂、高醣類和omega-3脂肪酸多的人,三酸甘油酯含量比吃另外兩種飲食的人更低。

吃低脂、高醣類飲食(有時用來減肥的飲食)的研究參與者,在吃了之後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含量驟升。研究顯示,額外多吃魚油中omega-3脂肪酸似乎能減輕這些影響。魚油已被證實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改善其他心血管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指出,現在要將研究延長超過12週,來確認幹預飲食中的脂肪對代謝症候群的心血管風險因數有何長期影響。

 

節錄自24drs.com,2010/8/18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rger pizza.jpg 

又想吃薄餅又想吃漢堡包?它可以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美國連鎖速食店 Burger King,獨家呈獻這一味絕對可以提高心臟病發風險的嶄新「薄餅漢堡包」( Pizza Burger圖)。

這個既包亦餅的薄餅漢堡包瑰瑮瑧瑢,直徑達 24釐米( 9.5吋),主角是四大塊漢堡牛肉漂漰漲漞,配以辣肉腸和義大利白芝士( Mozzarella),澆上番茄洋蔥汁和香蒜醬……聽到也垂涎裳裍覞覡,但吃下一個就吃下 144克脂肪和 3.78克的鈉,相當於吸收多達 2,500卡路里緇綝綟綖,超出一般女士每天所需熱量。

不過,既然叫薄餅漢堡包,它自然也像薄餅一樣,切成六份,跟朋友分享,就較不容易變肥了。薄餅漢堡包 9月起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 Burger King有售,每個盛惠 13美元( 101.4港元)─不便宜呀。

英國《星期日郵報》                 

 

節錄自蘋果日報,2010/8/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mie.jpg  

廚師傑米·奧利弗多年來推崇學校提供健康飲食。

 

英國新銳明星廚師傑米·奧利弗(Jamie Oliver)在美國推崇健康飲食的電視節目《傑米·奧利弗的食品革命》(Jamie Oliver」s Food Revolution)贏得一枚艾美大獎(Emmy Award)。

傑米·奧利弗是過去十年來英國最出名的電視廚師之一,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他的影響力也早已超出了飲食業,成為英國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他推崇的學校餐廳健康飲食革命,在英國媒體和社會上都引起反響。

傑米又把他的健康飲食帶到了美國。他的《傑米·奧利弗的食品革命》六集電視系列節目把目光集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叫Huntington 的地方,這裏被稱為美國最肥胖的城鎮(The fattest town)。

在不久將舉行的艾美大獎發獎儀式之前,首先舉行的The Creative Arts Emmys主要頒發電視技術獎項,《傑米·奧利弗的食品革命》贏得了其中的最佳紀實電視節目獎。這個節目聚焦在當地兒童的肥胖問題,和傑米試圖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的努力。

BBC 迷你系列電視劇《重返克蘭弗德》(Return to Cranford)贏得了最佳服裝獎。不過,在洛杉磯舉行的這次頒獎儀式上的大贏家是美國二戰電視系列片《太平洋》(The Pacific),該系列得到24項提名,最終捧回7枚獎杯。

 

節錄自BBC中文網,2010/8/24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未老先衰的狀況相當普遍。布碌崙開業內科醫師魯兵指出,現在的問題不是營養不足,而是營養過剩。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患上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和糖尿病。在唐人街和布碌崙開設兩家診所的內科醫師陳治年表示,過去一、二十年來,未老先衰的情況在所有族裔中都增加,但是華人很少有人注意。

在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從事細胞學研究的博士後許琍琍透露,抗衰老研究在美國已經成為熱門,全國許多生物醫學機構都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她指出,目前抗衰老的理論很多,上市的商品也很多,但唯一得到證實的理論是「卡路里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簡稱CR)。卡路里是熱量單位,動物實驗已經證明,每天減少標準飲食量卡路里攝取的30%,可以降低血壓、膽固醇、血糖等,並將壽命延長30%左右。

 

自2007年開始,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簡稱NIA)指定三家醫學機構進行五年期的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去年10月和今年2月,「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刊」分別發表長篇報導,介紹這個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項目(CALERIE)。報導透露,每個實驗室選擇50名志願者,每天飲食量減去標準飲食量的25%,持續兩年時間。從結束的志願者情況來看,控制飲食的確達到預定目標。

魯兵說,他一直關注這個試驗,並認可這個節食理論。他說,節食理論和中國過去「七分飽、三分饑」說法相同,他在臨床上早已「向病人推薦這一理論」。陳治年也認同這一理論,但表示這個理論實行起來很難,因為「幾十年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容易改變」。他說,衰老的表現有很多種,如男病人易疲勞,對外界失去興趣;女病人失眠,患上憂鬱症。而且,許多人都有性激素低下情況。他的抗衰老方法是,首先檢查甲狀腺和性激素水平,並根據缺乏情況補充激素和維他命。

 

早衰原因 攝入過多

魯兵說,健康長壽是一個人的理想狀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沒有疾病和殘疾。例如,不小心摔了一跤,走路不方便,就不能到菜場買菜和去社區活動中心活動。二、腦力與體力沒有下降,可以讀書看報。如果「老鄰居不認識,新鄰居不記得」,就說明腦力下降了。三、有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如果不尋求瞭解外部世界,與世隔絕,就是衰老了。

他認為,衰老的快速增加與飲食結構有關。許多華人曾經經歷過饑荒年代,現在生活不愁,天天有肉吃,頓頓是大米,把肉和飯作為主食。美國食物便宜,即使是靠政府的糧食券生活,每個月的錢也吃喝不愁,最後導致飲食過多。從一日三餐的稱呼上,可以看到中美之間的不同。華人把三餐成為「吃飯」,而美國人稱為meal(餐),而不是專指米飯。

華人吃飯,包括米、粉、面條、包子等,都是澱粉類,屬於碳水化合物。華人吃的肉主要是紅肉,以豬肉為主。飯和肉吃得多,消耗不掉,導致能量過剩,轉化為脂肪存儲下來,產生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最後發展成脂肪肝和糖尿病。他說,過去幾十年,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也出現這個問題。過多攝入澱粉類和肉類,最後患上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

「美國醫學會周刊」(JAMA)2006年2月15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發達國家成年人死亡的主因,而代謝綜合症有很高的風險發展成心血管疾病。它把代謝綜合症定義為以下五個指標:男性腰圍大於40吋(女性腰圍大於35 吋)、高血壓、血糖超過110克、高甘油三酯以及高密度的蛋白質降低。具有上述三個指標就意味著代謝綜合症,有發展成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特徵之一 激素減少

陳治年說,衰老表現男女有所不同:男性感到容易疲勞,想睡睡不著,缺乏興趣,就是看電影也提不起精神。女性多失眠,有憂鬱症症狀,感到煩躁,經常有燥熱氣由下往上沖。他們的性生活意願下降。

如果病人來到診所求醫,他給病人驗血,常常發現他們甲狀腺激素下降,許多人缺乏維他命D。「這個維他命很重要,可以防止腸癌,保持心臟功能」。他說,許多人維他命D低得離譜,主要原因是在城市生活,陽光曬得不多。

他說,從理論上來說,補充維他命D需要全身脫光,在太陽下面曬24個小時。但是,華人很難做到。在紐約華埠,許多華人婦女夏天出門還打傘。「這是華埠的一大特色」。現代人的生活是天天坐在電腦前面,想鍛鍊就去健身房。他認為,鍛鍊就要出汗,曬太陽。許多華人性激素都下降了。如果男性在四、五十歲,正常性生活的頻率應是每周兩、三次,但是這些病人一個月沒有一次,有的甚至一年沒有一次。「他們不想,也沒有衝動」。

他說,華人飲食的一個特點就是油炸的東西吃得太多。油炸食物中含有自由基,對身體有壞處。許多果汁裡含有糖,對身體不好。現在,糖尿病要比過去提早十年。有的華人30多歲就患上中風走了。他強調,人們應該避免吃糖和肥肉,少吃紅肉,多吃魚和雞。他說,改變生活習慣要靠他們自己。

他說,英國剛剛完成一項研究發現,如果補充維他命B,就可以推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但是服用維他命要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美國有關機構專門出一本書,對幾百種維他命品牌進行評比。「但是,市面上一些品牌的維他命並不在這本書中」。他認為,激素水準下降和維他命減少就會導致衰老。抗衰老就應該補充這些東西。

 

節食有效 動物證實

作為美國國家衛生署(NIH)的一個分支機搆,國家衰老研究所於2008年3月發布「衰老研究的焦點」長篇新聞通稿。這篇名為「科學家衡量卡路里限制的作用和機制」新聞通稿回顧卡路里限制的試驗歷程。

新聞通稿說,早在1934年,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科學家就發現,如果限制實驗室老鼠卡路里的攝入,這些老鼠的壽命就比沒有限制卡路里攝入的老鼠壽命延長一倍。這分試驗報告於第二年發表後,引起許多科學家的興趣,紛紛進行類似的試驗。後來大量的試驗結果顯示,接受卡路里限制的細菌、蠕蟲、蜘蛛、蒼蠅、老鼠和猴子都能延長生命。

動物實驗證實後,還必須進行臨床試驗。因為只有臨床試驗成功,這個理論才能應用於人類。2002年,國家衰老中心啟動一個兩年的「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項目」(CALERIE ),共選擇三個實驗室進行。這三個實驗室分別位於路易斯安納州巴頓魯治(Baton Rouge)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麻州波士頓的塔虎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密蘇里州聖路易斯(St. Louis)的華盛頓大學。每個實驗室招募48名志願者,分為控制飲食和定期鍛鍊兩個小組。研究結果顯示,一年後,兩種方式的志願者都減低血糖、總膽固醇、內部體溫、體重和內臟脂肪。

2007年,國家衰老研究所又推動一個五年的「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項目」。這一次的試驗項目與上一次的試驗不同,共招募健康的志願者250名,其年齡在25歲至45歲之間。志願者被分為兩個組,一個是卡路里限制組,另一個為對照組。限制組的志願者的卡路里攝入量低於基本卡路里消耗量(baseline calorie consumption)的25%,而對照組志願者的卡路里攝入量沒有變化。

在這個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將測量志願者的內分泌,從胰島素、葡萄糖的代謝機制到氧化細胞和遺傳物質的損害以及肌肉強度。同時,他們將收集血液、尿液和組織樣本,檢查氧化對細胞的損害和與卡路里限制有關的細胞運行機制。研究人員試圖找出卡路里限制影響細胞與分子作用機制以及對人類的健康和長壽的影響。許多科學家相信,研究人員正在人身上得到與動物試驗結果相同的結論。有人甚至認為,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人們會設計出仿效卡路里限制作用的合成物來。到了那時,或許人們不須限制飲食,直接服用合成物即可。

 

控制飲食 效果明顯

雖然這個新聞稿中沒有透露這個五年臨床試驗的中期成果,但是「紐約時報」記者專門前往這三個試驗地點,探訪那些從事卡路里限制的研究人員和志願者,並於2009年10月11日發表長篇報導,披露目前尚未結束的試驗進展情況。

「紐約時報」報導稱,7月出版的一分研究報告顯示,美國人現在是越來越胖。2008年,美國有23個州的肥胖率上升,但是沒有一個州的肥胖率下降。不過,一些人越來越瘦,其中是參加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項目的132位志願者。「這些人將其每日的正常卡路里量減少25%長達兩年時間。」志願者並非一起加入,而是分批加入。因此,早期加入的人已經完成兩年的試驗項目,而晚期加入的人正在進行試驗。

這項研究並非減重或調查一種飲食比另一種飲食好,而是調查這種控制飲食如何影響衰老過程及其相關疾病。報導稱,人類的自然衰老稱為第一衰老,其壽命應該是120歲。隨著人們逐漸變老,對人體的損害都聚集在人的細胞內。疾病伴隨著這個自然衰老過程,並被稱為第二衰老。這些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可以加快衰老進程。「毫無疑問,卡路里限制對第二衰老過程有著重要的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志願者堅持這樣的飲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少的卡路里意味著少的癌症。該報記者在採訪中問:「為何卡路里限制比率是低於25%,而不是20%或者是30%?為何不減少卡路里攝取的10%而同時增加鍛鍊15%?」研究設計者的回答是:「這個25%的降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人類的脆弱性和以前試驗的資料。」卡路里限制不能超過50%,因為實驗室的動物證實這個限制標準會致死。為了找出卡路里限制的作用,該試驗排除鍛鍊因素。

報導透露,研究人員對志願者有一定的要求。志願者必須具有主動性和紀律性,而且能夠在長達兩年時間內願意記錄每天的飲食日記。同時,他們也要獲得家人的支持。許多申請者被拒絕,因為他們的自控力不強,容易被新的食物所吸引。志願者必須有穩定的工作,不能經常出差。另外,他們的工作比較靈活,可以每周到醫院一次,接受醫學檢查。所有的志願者都獲得補償:華盛頓大學給每人補助2400元,其他兩個機構每人補助5000元。

這個研究的關鍵是:如何測量吃進飲食的熱量。在最初的28天,所有的食物和糕點都免費,如魚和希臘烹調法烹製的土豆相結合、雞與米飯的混搭。每個人的食物被烹調和包裝後,放入大型保冷器中,志願者幾天去提取一次。因此,這些實驗室很像廚房。此後兩年中,營養師向志願者提供食譜,志願者自己購買和烹調這些食物。

志願者反映,他們最初幾周感到飢餓,其後才適應他們的飲食。一位志願者告訴記者:「這是真正的飢餓,能把我從睡夢中餓醒。」有時,他不到樓下吃點東西就不能過夜。他們都很厭煩把吃飯和數學結合在一起,即每吃一樣東西都要計算其卡路里的含量。他們盼望著有一天不再需要檢查食物中的卡路里含量,也不再給研究人員做記錄。

 

時代雜誌 重點報導

2月11日出版的「時代雜誌」報導了「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項目」,題目就是:「吃的少,活得更長?」報導採訪參與這個項目的志願者阿波路斯(John Apollos)。這名體育教練每天減少卡路里25%,在八個月內減重25磅。

報導稱,輕微的飢餓可以作為刺激因素,刺激感受器使得這個有機體更強壯和對衰老的疾病更有抵抗力。該影響是一個適應性的積累過程,使這個動物在飢餓的狀態下能夠存活。減少卡路里的攝取也減緩這個代謝機制。一些資料證明,有這種減緩代謝機制的人能夠活得更長。

報導透露,志願者吃的食物都是一般的食物。例如,阿波路斯每天的飲食量是2408卡路里。因為他是一個體育教練,這個限制不可謂不大。除了減少食物體積,志願者還要轉換食物種類,如低卡路里、高飽感的食物,包括許多蔬菜、水果和纖維。這些食物用於幫助減低志願者的飢餓感。結果,許多人體重立刻下降。一般來說,他們在第一年減重達15%。同時,他們還獲得其他的好處:膽固醇和血壓下降。

報導也指出卡路里限制存在某些局限。假如試驗結果顯示卡路里限制能夠減緩人的衰老過程,但是這種嚴格限制飲食對大多數美國人將很難實行。在美國,卡路里太便宜和豐富,減少25%的飲食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因為志願者在試驗中一般不能飲酒,因此志願者與沒有限制飲食的朋友外出吃飯將是一個問題。同時,限制飲食也有副作用:如果長期限制飲食,人們的性慾會消失。現在,許多十多歲女孩為了身體苗條而節食。因此,醫師對向少年推薦這個計畫時應當小心。

 

長壽基因 易於表達

目前,卡路里限制臨床試驗項目正在進行,有關的分析和結論尚未作出。從事細胞學研究的許琍琍認為,從細胞的層面看,衰老的細胞在形態、功能和修復能力上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即細胞變粗,功能減退,修復過程延長,最後導致死亡。「卡路里限制有延年益壽的功能,很可能是促使動物體內長壽基因的表達所致」。

在日常的生理代謝中,年輕人可以把脂肪轉換成糖。因此,飲食正常的年輕人不會在機體內儲存脂肪。但是,如果發生衰老,細胞不能把脂肪轉化成糖,就把脂肪存儲在人的肚皮上。「肚皮變厚,就是衰老的標誌。這就是說明細胞把脂肪轉化成糖的功能下降了」。

人的衰老實際上就是細胞的衰老。細胞的衰老存在形態、功能和修復上的改變。她舉纖維細胞為例說,年輕的纖維細胞呈細長狀,比較柔軟。一旦衰老,細胞變寬大,身上長刺,並呈樹杈狀。細胞功能之一是可以產生能量。但如果細胞衰老,細胞產生的能量減少,速度減慢。修復是細胞生存的能力之一。如果細胞的修復功能衰退,細胞就不能分裂,就會死亡。

正常的細胞對周圍細胞的變化會產生反應,並對周圍的細胞產生影響。如果細胞衰老,反應呈負面,並向病理方面發展,最後控制不了,自己死亡。研究發現,維他命C和維他命E對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認為衰老是個自然過程,不是疾病,因此目前沒有批准任何一種抗衰老的藥物上市。

後來,研究人員在昆蟲和動物身上發現長壽基因,目前公認的有兩種。如果把長壽基因從果蠅、原蟲和老鼠的基因中取出,這些昆蟲和動物會很快死亡。但是,如果把基因放入這些實驗用的昆蟲和動物中,這些昆蟲和動物就會長壽。

 

調整飲食 預防為主

魯兵說,作為內科醫師,他需要為這些衰老病人提供治療意見。現在,抗衰老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唯一得到證實的理論就是這種卡路里限制。他利用這個卡路里限制概念,鼓勵病人在40多歲時開始健康飲食。「我並非要求他們的飲食減少30%,而是適量減少,以治療代謝綜合症,代謝綜合症與卡路里限制正好相對」。

許多四、五十歲華人出現衰老症狀,有高膽固醇、高血脂和高血糖。看骨關節和肌肉系統疾病的華人也比較多,因為他們在餐館打工,工作時間較長。許多華人是新移民,為了站穩腳跟,拼命工作,不太注意身體。一個有利的情況是,許多華人迫於經濟壓力,戒菸戒酒。

他說,華人要改變目前的以肉類和澱粉類食物為主的飲食結構。「健康的飲食應該是少吃肉和飯,多吃魚和菜」。在實踐上,他也建議病人多吃蔬菜和其他健康的蛋白質,以抵抗飢餓感。因此,他為病人編了一個食品順序:奶、蛋、魚、豆和果。但是,兒童正在生長發育期,可以不受這個影響。

豆類可以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乾和豆腐皮。堅果包括花生、核桃和杏仁等。如果吃禽類,不要吃皮,因為皮有脂肪。不要吃動物內臟,如腸子和肚子。蔬菜要吃綠色蔬菜。製作食物最好是原汁原味,不要損害原來的營養。不過,有人不以為然,表示這不吃那不吃,生活還有什麼樂趣?他認為,適應這種飲食也要一個過程,習慣就成自然了。「肉吃得越多,就越想吃肉。同時,蔬菜吃得越多,就越想吃蔬菜」。患上代謝綜合症是衰老的開始。魯兵認為,臨床上推薦卡路里限制,醫師是個關鍵因素,要幫助病人認識其重要性和治療代謝綜合症。他希望更多的醫師向病人推薦這個概念。

 

改變習慣 推行不易

「美國醫學會周刊」建議,由於許多疾病互相聯繫,治療代謝綜合症可以解決其他的問題。例如,把健康飲食和規則鍛鍊結合起來,就能治療代謝綜合症和降低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治療此種綜合症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減重、有規則的鍛鍊、戒煙、減少脂肪攝入、減少體重以減少血壓、改善胰島素的耐受。「有人僅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就能治療高血壓和高血糖」。

代謝綜合症的預防方法有:終身有規則的鍛鍊、鼓勵兒童參加每日的體力活動和飲用健康的飲食、攝入健康平衡的低脂肪飲食和營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不要吸煙、定期檢查身體和早期治療高血壓。如有可能,檢查是否具有糖尿病、心臟病和代謝綜合症的基因。

陳治年說,他多年前參加抗衰老組織,推廣限制飲食概念。該組織一年要開兩到三次會議,他每年要參加一次,從中瞭解新的進展。「但是,這個理論主流醫學不接受,而且藥物費用都是自付」。

動物試驗證實限制飲食可以延緩老化,但是實際應用上則存在困難。有的人患上高血壓、糖尿病,要減少飲食,但是他們減不下來。「有的病人說,他們吃了幾十年,都習慣了」。他認為,控制飲食需要改變飲食習慣,一般人很難適應。

他說,一般人一天需要攝入1300至1600卡路里的食物。如果減少20%到30%,每天只吃1200卡路里。他認為,正常人每天吃1300卡路里至1100卡路里比較合適。不過,這些熱量需要自己計算,比較麻煩。

實際上,人們吃下的卡路里很容易超標。例如,一個大漢堡就有1000卡路里。有人一餐吃一個,下一餐再吃一個,兩個漢堡超標很多。因此,很多人吃成胖子,提前衰老。他認為,預防的方式就是把這個概念推廣到社區中去,不改變觀念無法預防與治療衰老。「這個觀念靠自覺不行,應該通過行政的手段來解決」。

 

對抗衰老 身心兼顧

魯兵說,為了抗衰老,老年人可以服用複合維他命和魚油。如果重要器官衰老,就要加維他命B和輔以Q-10。同時,他們還要補充鈣片。老人應該喝低脂牛奶,如乳內含有1%的脂肪。也有人認為,補充維他命C和維他命E可以抗衰老。但是,有的研究支持,也有的研究不支持。也有研究顯示,服用胡蘿蔔素可以導致腫瘤發生。

他認為,老人參加社區活動很重要。有的人不管是住在自己家裡還是醫院裡,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充滿幸福感。幸福的源泉不在物質,而在精神。他建議,人們尋找知己。「有了知己,生活的滿意度就會提高」。

從事醫學美容十幾年的龍泳州醫師說,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後,機體都會改變。許多人僅在外部美容,看起來很年輕,但這不會持久。她說,要抗衰老,不僅要外表看起來年輕,還要治療身體內部,並且從預防開始。

她認為,抗衰老要從思想、精神和身體三個方面入手。有的人天天抱怨,家庭不和,工作不好,帶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影響自己的心情,不可能年輕。「他們要帶著感恩的心情,想著好的事情,可以減緩衰老」。

精神愉悅也很重要。如果精神狀態不好,也會影響工作。現代人生活壓力很大,分泌一些不利激素,能使得血壓、血糖升高,就要想法解除壓力。「因此,現在打坐、祈禱很流行,就是試圖解除壓力」。

身體健康是根本。飲食、休息和鍛鍊都很重要。抗衰老的新理論是,身體缺什麼就要補充什麼。因此,病人來看病,她要給病人驗血,檢查激素。如果病人缺乏維他命,補充維他命,缺乏激素的要補充激素。她說,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要對症下藥。「人身體健康,看起來才會年輕」。

 

節錄自世界周刊,2010/10/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是健康的營養水果,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否認,但是蘋果對於女性的好處有多少,相信女性自己也說不說多少個理由。其實蘋果能讓女性健康同時也幫助女性把守好防癌和防止肥胖的關口。不相信嗎?告訴你不可不知的五個理由。

蘋果中的營養成分及其他植物化學成分有助於抗擊癌症

 

理由一:蘋果中的營養成分及其他植物化學成分有助於抗擊癌症

女性肥胖不但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和美觀,而且還容易患有癌症。日本一研究小組對15054例成年女性進行了長達9年的隨訪調查,最終發現有668例女性發生癌症。經統計學分析後發現,與正常體重的女性相比,超重或肥胖的女性發生癌症的危險要上升29%-47%;女性體重指數越高則患乳腺癌、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膽囊癌的危險越大。研究提示,超重或肥胖是女性發生癌症的危險因素。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使女性既能減肥又能防癌呢?確實有,可以常吃蘋果。

意大利的研究人員調查了629例癌症患者的飲食情況,詳細分析後發現,與每天吃蘋果少於1個相比,每天吃蘋果1個以上可以使結腸直腸癌、食道癌、喉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癌症發生危險降低9%-42%。

蘋果除了含有傳統的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外,還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後者為天然的抗氧化劑;而且與其它水果相比,蘋果中游離型黃酮類化合物的比例較高,這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這些天然抗氧化劑可以使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免受氧化應激的損傷,有較強的抗癌作用。

 

理由二:多吃蘋果能預防骨質疏鬆

蘋果中含有能增強骨質的礦物元素硼與錳。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硼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中雌激素和其他化合物的濃度,這些物質能夠有效預防鈣質流失。醫學專家認為,停經婦女如果每天能夠攝取3克硼,那麼她們的鈣質流失率就可以減少46%,絕經期婦女多吃蘋果,有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防治骨質疏鬆。

 

理由三:天天吃1個蘋果(最好連皮吃)還能防止中風

蘋果對健康有利,更是女性健康的守護神。吃蘋果最好連皮一起吃,因為與蘋果肉相比,蘋果皮中黃酮類化合物含量較高,抗氧

化活性也較強,並能防止中老年女性中風。但由於蘋果在栽種過程中可能使用了大量農藥,在食用蘋果時假如不仔細清洗,滯留在蘋果表皮的化肥農藥可能導致白血病等多種疾病,所以,假如不能保證蘋果的「天然」,吃蘋果前最好洗淨、削皮。

 

理由四:蘋果內含多種有效預防心臟病元素

蘋果富含葉酸,葉酸是維生素B的主要成分,它有助於防止心臟病的發生。蘋果中的抗氧化劑有利於心臟的健康運轉,蘋果的纖維、果膠、抗氧化物和其他成分能降低體內壞膽固醇並提高好膽固醇含量,讓「壞」膽固醇阻塞血管的時間比正常情況下晚一些,而「壞」膽固醇阻塞血管的時間越早,就說明患心臟病的幾率越大。

1個不大不小的蘋果只含60~100千卡熱量,不含脂肪也不含鈉,對於正在減肥中的MM來說,是再好也沒有的食物了。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大學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超重的中年女性分成3組,每組每天吃低熱量飲食,並分別吃3個蘋果、3個梨或3塊燕麥餅乾(3種食品的膳食纖維含量相等);12周後發現吃蘋果和梨的女性的體重減輕了1.22kg,而吃燕麥餅乾的女性體重變化不大。蘋果為高纖維、低熱量食品,常吃蘋果不容易有飢餓感且熱量攝入少,有助於減肥。

 

理由五:蘋果能中和人體酸性物質

70%的疾病發生在酸性體質的女性身上,而蘋果是鹼性食品,吃蘋果可以迅速中和體內過多的酸性物質(包括運動產生的酸及魚、肉、蛋等酸性食物在體內產生的酸性代謝產物),增強體力和抗病能力。

 

節錄自紫蓮之翼部落格,2010/10/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