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生活 (25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節錄自華人健康網,2012-11-21

 

gene   

心寬體胖是許多人發福時拿來安慰自己的話,然而,究竟是因為心情輕鬆快樂而變胖,還是胖子真的比較容易快樂呢?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胖子體內的肥胖基因FTO,其實同時也是抗憂鬱基因,會讓人心情鬱悶程度較低,心情也較正面,佐證了過去都說胖子比較開朗、快樂的說法。

胖子體內有FTO基因變異,此種基因經研究發現,同時也有抗情緒憂鬱的功能。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針對來自21個國家共1萬7200個DNA樣本,起初是想檢測肥胖與憂鬱之間的關聯性,卻在研究結果中發現與原本預估的相反,先前發現人體中的FTO基因,竟有使人憂鬱傾向減少的現象。

FTO基因又被稱為肥胖基因,過去曾發表於「新英格蘭醫藥期刊」的研究指出,擁有這類基因變異的人,會影響其食慾表現,偏向選擇吃過多高熱量食物而導致肥胖。過去只知道FTO與肥胖的直接關聯,而如今則是發現也會影響到人類的情緒表現。

研究主導教授大衛(David Meyre)指出,這項研究是按照各種不同途徑,從假設法著手,檢測大腦在憂鬱情緒以及肥胖上有怎麼樣的活動,而這也是第一個發現肥胖基因與憂鬱有關的研究結果,將來或許可利用FTO基因當作抗憂鬱的治療方法。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廣州日報,作者黃蓉芳,醫學指導楊波(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骨科主任、教授),2012-11-15

 

gym   

到健身房裏去健身,漸成時尚。可是,不少健身房裏空氣渾濁、細菌超標、用品不衛生,再加上健身者健身方法不當,使得本可讓人強身健體的健身房變成了“傷身房”。究竟如何消除健身房裏的健康隱患、繞開健康雷區呢?記者採訪了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骨科主任、教授楊波。

 

空氣渾濁

 

傷身:有氧運動變“無氧”運動

記者在城中幾家健身中心看到,絕大多數健身房都是較為封閉的空調房。而瑜伽房、舞蹈類健身房進行的更是集體運動,尤其是在舞蹈類的健身房裏,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健身者在強勁的音樂聲和健身教練的指揮聲中,做著各種各樣的劇烈運動。封閉的空間、揮灑的汗水以及健身房口中呼呼冒出的熱氣,使得健身房裏空氣渾濁、令人窒息。

 

支招:選擇通風好的健身房

楊波分析,瑜伽、舞蹈、跑步等都屬於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自然需要新鮮空氣。如果健身房裏沒有良好的通風設備和對流裝置,就會導致廢氣在有限的空間裏不斷循環,有氧運動不僅會變成“無氧”運動,而且也還會容易引起流行性疾病的傳染。

此外,健身房內一些設施也可能成為空氣的污染源,比如橡膠地毯、密度板、人造膠合板和傢俱沙發等。

尤其是新裝修、剛開張的健身場所,由於空氣不流通,更會埋下甲醛超標、空氣污染等隱患,這樣的健身房更是無異於“毒氣房”。

楊波提醒,健身愛好者在選擇健身房時,應事先做好考察工作,盡量選擇通風條件好、空間寬敞的健身房,最好不要去新裝修或剛開張的健身房。

 

細菌超標

 

傷身:健身回來惹上紅眼病

廣州某健身中心的會員楊嘉說起健身房裏的衛生,大呼鬱悶。“那天從健身房裏回來,我就覺得眼睛不舒服。第二天去醫院一檢查,竟然是紅眼病。”他說,到健身房健身的人多半都會選擇器械進行練習。但是,健身房很難對這些器械進行“一客一消毒”。一個拉力器,20分鐘內換了3人;一臺跑步機,每隔20分鐘就換了一位健身者。“一件器械上手時,經常是濕漉漉、黏糊糊的,不沾上細菌才怪。”

“人在運動中呼吸加快、毛孔張開,更容易被細菌侵害。”楊波說,健身房的封閉空間本來就容易繁殖細菌;而健身者在使用健身器械時,多會與器械發生大面積的身體接觸,而且由於運動量大、出汗多,也使得健身器材成為有害細菌的滋生地,如果不經過徹底的消毒清潔,這些有害細菌在健身者的汗水製造的潮濕環境之下,能夠存活長達數天。同時,健身者本身也會將汗漬、細菌等殘留在器械上。“這樣,當下一個人使用器械時,就會造成一些細菌的傳播。”另外,健身場所的更衣室、公共浴室、遊泳池,也是有害細菌“青睞”的地方。

 

支招:健身前後徹底清洗雙手

“健身房裏最容易滋生和傳染的細菌是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還有真菌。”楊波說,去健身房健身,一定要記得在健身前後都要徹底清洗雙手。

他提醒,鍛煉過程中不要用手接觸自己的嘴、眼睛和臉,不要用手擦汗,而要用幹凈的毛巾;或者自帶濕紙巾,擦擦雙手與健身器械接觸的地方,減少細菌;在健身房中休息時,不要讓皮膚直接接觸座位,最好墊上幹凈毛巾或穿著褲子;如果身上有傷口,應停止鍛煉,防止器械上的細菌感染傷口。

同時,如果自己感冒了,盡量不要去健身房健身。“因為你一個噴嚏、一聲咳嗽,都有可能讓細菌落在你將要接觸的健身器材上。”手上有傷口的,最好別去健身,除了可保護自己,也可避免自己身上的細菌留在器械上。此外,盡量不要帶零食進健身房,以免零食碎屑掉在健身房裏滋生細菌。

 

健身不當

 

傷身:動作過猛致肌肉受損

楊波說,健身房裏“傷身”的不僅是空氣渾濁、細菌超標、用品不衛生,健身者不恰當的健身方法更會直接傷害身體。這樣的受傷者,在醫院門診中不在少數。究竟有哪些不恰當的健身會傷身呢?

楊波說,首先是運動量太大,動作太過劇烈,速度太快。“現在很多年輕人健身太急於求成,要麼是想快速增加肌肉,要麼是想迅速減肥。”他說,這種急於求成,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健身時運動過度。

“過度運動的後果是,容易導致肌肉和結締組織的損傷。”他說,比如,跑步時如果心率超過150,持續20分鐘,一不小心扭傷膝部,就很容易造成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和交叉韌帶拉傷;如果做仰臥起坐太快,也會拉傷肌肉,引發急性腰傷,影響腰椎,尤其是中年以後的健身者,還會加速腰椎間盤的退變;如果健身時舉啞鈴太重,脊柱受到太多壓力,會發生腰椎間盤突出;如果練瑜伽時彎曲過度,同樣也會引發椎間盤突出;如果強劈“一字劈”,會拉傷韌帶;如果強拉拉力器,會拉傷胸大肌,並有可能引起胸部痛。

 

支招:每次健身別出汗太多

楊波認為,適當運動可以讓椎間盤得到加強,但如果過度,就會帶來損害。如果身體在耐力練習或力量練習之間沒有得到充分休息,那麼不但無法進步,還會損耗現有的健身成果。

他建議,將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結合起來,一周運動三到五次、一次1小時左右即可。據悉,每週兩三次半小時的行走就能明顯降低心臟病發病率、降低血壓、緩解壓力以及增強精力和免疫力。他提醒,鍛煉前一定要做熱身運動。因為訓練前、後輕柔地伸拉及放鬆肌肉最能防止多種嚴重運動損傷的發生。楊波還特別提醒,每次健身出汗不要太多。“運動到大汗淋漓可能讓人感覺得到了更充分的鍛煉,但其實這只讓你失去了水分。出汗過多也會導致抽筋和其他運動傷害。”

 

傷身:空腹運動導致休克

楊波說,在健身房裏,很多人喜歡空腹健身,以為那樣更能達到效果。其實不然。

“空腹健身就好比一輛汽車,沒有油卻勉強啟動,對車的損害自然會很大。”楊波說,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身體裏本來沒有能量,卻過度消耗,一旦出了太多的汗,就會把體內的水分、電解質、無機鹽帶走。如果失水過多,就會引起休克。

 

支招:

健身前應適當進食

“不能為了追求健身效果而空腹運動。”楊波建議,健身前應該適當吃一些包含較多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食物。但在運動之後,則不要立即進食,之後也不要補充太多水和電解質,不要補充太多高能量的東西。

 

用品不衛生

 

傷身:去健身房得了“香港腳”

說起健身房裏的用品,在一家廣告公司任職的張小帆至今仍心有餘悸。她說,凡是健身房的會員,健身房都會提供一大一小兩條毛巾和一雙拖鞋。“剛去健身時,覺得毛巾看上去很幹凈,可是,自從有一次用了健身房的毛巾全身過敏瘙癢之後,我再也不敢用他們的毛巾了。”她說,有些健身房的拖鞋也不幹凈,“我的一個朋友便是穿了健身房提供的拖鞋,得了‘香港腳’。”

 

支招:別用健身房的拖鞋毛巾

楊波說,在不知道健身房的毛巾清洗和消毒過程時,最好盡量用自己帶去的毛巾,不要用健身房配備的貼身用品。尤其是遊泳後或者健身後洗澡時,不要光腳在浴室中走來走去,而且最好不要穿健身房的拖鞋,以免染上真菌。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爽報,作者張國民(註冊脊醫),2012-11-15

 

ol   

臨近年尾是上班族加班旺季,以便完成手上工作以迎接聖誕新年假期,有脊醫指出,年尾亦是頸椎錯位痛症的高峯期,尤其是冬季天氣轉冷,肌肉收縮,加劇頸肩痛楚,求診個案比夏季多三成,患者以OL較多,脊醫提醒上班族要注意坐姿,避免過累。

註冊脊醫張國民表示,頸椎錯位不但會引致頭痛及頸痛,亦會引致暈眩、耳鳴、失眠及精神不集中等病徵,若錯位的脊骨把手部神經線壓著,更會出現肩痛、手臂肌肉痛及手指麻痺等。他指出,每逢年尾上班族都要加班趕工,需長期伏案工作,維持同一姿勢達數小時,不良坐姿及垂頭用電腦,都容易導致頸椎錯位。加上冬季天氣轉冷,肌肉會收縮拉緊,關節不能暢順運作,令頸肩更感痛楚。冬季求診個案比夏季多約三成,佔整體求診個案約一半。

 

每三小時伸展頸部

根據張的臨床經驗,頸椎錯位患者以25至45歲上班族為主,當中以女性患者較多,相信與女性較少運動,肌肉與關節未有適量伸展所致。

張指出,頸椎錯位患者需接受脊骨神經治療,把錯位的脊骨復位,並以超聲波治療,增加血液循環,一般接受10至20次療程,痛楚就會消失。他提醒上班族要注意坐姿,電腦一定要放於中間位置,坐椅不能過高或過低,並每隔兩至三小時就應做伸展頸部運動,如將頸部左右上下移動等,防止頸椎錯位。

 

使用電腦正確坐姿

.頭部不要向前傾,避免頸椎受壓導致錯位

.手肘屈曲成80度至100度,並承托在座椅手柄上

.不要打側身坐,腰背挺直緊靠椅背

.電腦螢幕置於正前方,與眼睛成水準線

.工作每半小時,宜轉換坐姿或離開座位伸展一下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華人健康網,2012-11-18

 

pregnant   

懷孕會增加體重,一般建議整個孕期不要超過12至15公斤,不過婦產科醫師提醒,如果孕婦原本身體質量指數(BMI)就超標,要更嚴格限制孕期體重的增幅,否則會增加順產的難度,甚至有誘發心臟病、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的風險。

一般建議整個孕期不要超過12至15公斤,但若是孕婦原本身體質量指數(BMI)就超標,要更嚴格限制孕期體重的增幅,否則會增加順產的難度。

國人肥胖比例增加,使得婦產科診間的肥胖孕婦也不在少數,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吳榮良表示,不少孕婦難忌口、使得孕期體重增加過快,勸告時還會哀求:「可是我就想吃啊!」讓人直搖頭;另一個警訊則是不少孕婦原本BMI就超標,她們如果也同樣不忌口,嚴重肥胖恐怕帶來諸多併發症。

一般建議孕期體重增幅不要超過12至15公斤,吳榮良醫師表示,這是指孕前BMI在標準的18至24內;如果原本BMI在24至30之間,有過重、甚至肥胖情形者,孕期增加體重應控制在10公斤以內;若原本就屬於BMI超過30的非常肥胖者,孕期增加體重應控制在5至7公斤。

體重增加也隨孕期有不同,一般來說後期體重會快速增加,因此初期體重不能爆衝太多。以BMI在標準範圍的女性來說,懷孕前3個月只能胖1至2公斤、中間3個月不宜超過5公斤、最後3個月不超過5至7公斤。

孕婦過於肥胖有什麼危險?吳榮良醫師說明,自然產時會壓不到子宮,且產道都是肥肉,如同未淨空的馬路,恐增加順產的難度;即使採取剖腹產,由於佈滿脂肪,也會讓醫師動刀的空間變小。

此外,太肥胖的孕婦容易引起併發症,包括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泌尿道感染等,幾乎肥胖者容易得到的疾病,肥胖孕婦也可能發生。因此除了要落實控制孕期體重,以免增加生產風險,若原本屬於肥胖者,更建議先減重再懷孕,比較安全。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北京新浪網,2012-11-10

 

誤區一:節食吃代餐包

病患危機:胃癌

媒體曾經報導過,一個21歲的花季女孩患上了胃癌。這雖然讓人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罪魁禍首卻是反復減肥:為了快速瘦身,她一度每天只吃香蕉,甚至光喝白水,經過地獄式減肥終於瘦了下來,但總處於饑餓狀態的她,忍不住時就會暴食一頓,開始陷入了節食-暴食的惡性循環,一段時間後,胃終於抗議了。

幾年前因為胃癌而去世的34歲美食家原曉娟也曾經總結了自己身體受損的原因:“我沒有善待自己的胃,飲食極不規律,饑一頓飽一頓,而且常常節食減肥,這樣反復折騰,胃成了身體上最薄弱的器官。”

 

健康提醒:節食,報復會在10年後到來

研究發現,如果你從25歲時就開始用節食來保持身材,10年後你的健康狀況將會因此受損。節食使到達胃部的食物只有那麼一點點,胃的運轉能力和承受力也會隨之逐漸下降,而與此同時,胃還要忍受浸泡在多餘胃酸中的折磨,長期下去,患胃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誤區二:催吐、強運動、吃減肥藥

病患危機:神經性厭食症

香港藝人袁潔瑩曾經因為減肥而患上厭食症,幾天不吃東西也沒有感覺,體重一度掉到31公斤,她曾對媒體說,患上厭食症使她一度感到厭世。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身科陳玨博士曾對54例厭食症病人做了專項研究,發現神經性厭食症患者中女性占88.9%,在起病誘因中,“怕胖”排第一位,占77.8%。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減肥方式多種多樣,比較集中的有迴避導致發胖的食物、過度運動、自我引發排便和自我誘發嘔吐。神經性厭食症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患上這種病,就算自己想治癒都很難。

 

健康提醒:節食,要減量不減質

即便想減肥也要吃三餐,只是適當地控制主食和肉類,循序漸進地進行。建議水果和蔬菜不要減, 牛奶 不要減,牛奶的含鈣量比較高,對女性非常重要。

 

誤區三:三餐只吃蘋果

病患危機:營養不良

不吃肉和主食,只吃蔬果或香蕉,減肥雖然有效,但長期下去危險 多多 :因為我們身體的能量主要來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如果肉和主食一點都不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就會嚴重不足,攝入的能量大大減少,導致營養不良、貧血、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概率大大提高,進而影響身體的各個機能,破壞身體健康。減肥藥可以減少體內脂肪的吸收,但是也會同時影響了各種維生素與脂肪酸的吸收量,因而也會造成營養素的缺乏。

 

健康提醒:體重忽上忽下抵抗力差

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曾對百餘位體重超標的健康女性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些人當中有3/4的人反復減肥過,每次減重超過4.5公斤。在測試她們的體內自然殺傷細胞時發現,那些體重反彈次數最多的人(5次以上),體內自然殺傷細胞數量最少,而數年內體重保持恆定者這一細胞數量最多。

 

誤區四:只吃素不吃葷

病患危機:骨質疏鬆症

骨科醫生常用“沉默病”來比喻“骨質疏鬆”,這是因為骨質疏鬆早期沒什麼癥狀。專家認為,年輕女性如果過度盲目減肥,很容易導致將來患骨質疏鬆症。一般蔬菜和水果中鈣含量少,更重要的是幾乎不含脂肪,會導致體內雌激素分泌減少,影響鈣與骨結合,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節食18個月以後,體重雖減了7磅,但是骨密度也會隨之下降。

 

健康提醒:預防骨質疏鬆越早越好

預防骨質疏鬆症,首先,鈣的攝入相當重要,多吃含鈣量較高的食物,如牛奶、乳酪、綠葉菜、大豆等。其次,平時還應注意去除喝咖啡、喝可樂等危險因素。特別是辦公室白領一族,要注意多接觸陽光,每週要堅持2-3次運動。

 

誤區六:經常餓著、堅持素食

病患危機:貧血、低蛋白血症

食素者確實更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雖然植物性食物也能補鐵,但是吸收利用的效率比起動物血、紅肉中的血紅素鐵就要差的遠了。減肥最好的食物結構是,以碳水化合物供能為主,占總熱量的40%-50%,脂肪減少,蛋白質要充足。如果食物結構不對,或者熱量攝入減少,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等,表現為身體虛弱無力、頭暈、心悸、嗜睡、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嚴重的可引起暈厥,甚至影響呼吸和心跳。

 

健康提醒:育齡女性要特別注意補鐵

育齡女性出現缺鐵性貧血多是因為月經過多丟失鐵造成的,是一種慢性失血,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出現皮膚乾燥萎縮,毛髮易脫落。建議女性平時不要全素食、偏食,多吃魚、蛋、瘦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忌喝濃茶,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能減少鐵的吸收。

 

誤區七:不吃主食、服用減肥藥

病患危機:心臟病

主食吃得少,會導致壞膽固醇增加,大大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研究了320名肥胖者,一組幾乎不吃主食,另外一組每天攝入碳水化合物占一天總熱量的55%,幾周後兩組人都減輕了6公斤,可主食吃得多的那組壞膽固醇降低了7毫克每公升,而不吃主食的那組壞膽固醇卻上升了12毫克每公升。此外,服用減肥藥也會增加心髒的負擔,因為有些不正規的減肥藥中可能含有不應有的藥物成分,如甲狀腺素等,受其影響會引發心臟疾病。

 

健康提醒:愛護心臟你要做到以下3點

1、每週吃2次魚。當吃魚的次數達到每週1次甚至每天1次時,可以大大減少心臟病發作的概率,這裏所說的魚是指富含Ω-3脂肪酸的金槍魚、鯖魚、鮭魚和沙丁魚等。

2、保證每天20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有效降低人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每天最好攝入15-30克,比如,早上吃全麥麵包,晚飯喝雜糧粥,多吃蔬果。

3、青睞豆製品。豆製品中含有一種天然的植物化學物質異黃酮,有助於把危害動脈的壞膽固醇從人體中清除出去。

 

誤區八、不吃早餐、喝減肥茶

病患危機:膽結石

膽結石往往與吃得太少關係密切,尤其是那些減肥心切、不吃早餐、不吃米飯、有的甚至只吃少量蔬菜的人患膽結石的概率更是大大提高。因為攝食過少,纖維素含量過高,會引起膽囊淤滯、排空延緩、膽汁黏稠以至結石形成。科學家對因減肥所致的膽結石病人做過專門研究,結果發現:減肥者膽汁中的膽鹽含量明顯增加,黏液增加至少10倍以上,鈣類也增加40%,而鈣與黏液的增加,對膽結石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

 

健康提醒:不吃早餐和飯後久坐易患膽結石

不吃早餐的人患膽結石的概率要大大高於按時吃早餐的人群,這是因為不吃早餐會使膽汁中膽酸含量減少,膽汁濃縮,有利於膽囊中膽結石形成;飲食偏葷喜甜者,也會因脂肪和膽固醇攝入多,易形成膽結石;另外,飯後久坐也容易促進膽結石的形成。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華夏經緯網,2012-11-16

 

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地區民眾肥胖亞洲第一!「衛生署」昨日提出報告指出,台灣地區成年人過胖及缺乏規律運動,都居亞洲之冠,如此不但慢性病及癌症容易上身,每年醫療支出高達新台幣250億元至500億元,對醫療支出是一大負擔。

據報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昨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指出,以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日本、大陸地區等資料來看,台灣地區成人的「過重及肥胖年齡標準化盛行率」,男性以51.5%,女性以35.8%,兒童也以約25%,均名列亞洲第一。尤其,台灣地區兒童不只是亞洲第一胖,也比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的肥胖比率高。

所謂過重是以身高和體重的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值)為依據,成年人BMI「大於等於24,小於27」為過重。超過27則定義為肥胖。「衛生署長」邱文達指出,東方人體型與西方人不同,台灣地區的BMI值應更嚴苛限縮,大於等於23即應視為過重。

邱文達在會中補充,台灣地區民眾對肉類、油脂等食物的消費、缺乏規率運動比率也都是亞洲最高。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自由時報,作者邱燕玲、邱宜君,2012-11-16

 

衛生署昨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國民健康促進─減重推動成效」指出,國人肥胖盛行率是亞洲最嚴重;國人對肉類、油脂的消費及缺乏運動的比率也是亞洲最高,不但容易造成各種慢性病,每年相關醫療支出更高達250億至500億元。

馬英九總統曾說不運動就是懶,但政院院會昨未觸及馬英九的說法。體委會在會中指出,今年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30.4%,運動性社團有一萬一千多個,未來希望運動性社團能從鄉村往下推廣到村裡。

衛生署報告指出,台灣成年男性過重、肥胖是「亞洲最嚴重」;我國成年男性有二分之一、女性有三分之一、兒童有四分之一過重或肥胖,缺乏規律運動的比率也相當高,不但容易造成各種慢性病,每年相關醫療支出更高達250億至500億元,這個現象值得重視。

 

政院推廣運動性社團

衛生署因而自去年推動「健康一百,台灣動起來」活動,達成一年內累計72萬人成功減重1100噸的成果。

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於會後轉述說,行政院長陳沖並說,關於「國民營養法」是否立法,應先研議及確立需要立法的內容及項目,例如除對不健康食品的標示、促銷及廣告規範,或對非包裝食品標示問題的管理等,立法目的應以促進國民健康為主,請衛生署研議是否單獨立法或是在相關法令上修法。

針對國民營養法,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組長蔡淑貞指出,今年4月行政院院會已有召開跨部會討論並提出檢討重點,食藥局目前正蒐集相關資訊推動立法。

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則表示,目前正積極鼓勵公私立企業進行健康採購、針對高熱量食物要求標示熱量、研議規範不健康食物的促銷及廣告等,上述措施在國民營養法立法如果入法,成效可能更好。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有3到5成是長期飲食不均造成,希望未來國民營養法能學習日本,在國民教育中納入跨科別的「食育」內容,例如在數學課教導熱量計算、社會課認識飲食文化、生物課學習蔬菜的生長,讓孩子從小認識食物並培養健康的胃口。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世界新聞網,作者楊湘鈞,2012-11-16

 

衛生署昨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指出,國人肥胖盛行率,消費肉類、油脂以及缺乏運動比率均是亞洲之冠;一半成年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問題,不僅易造成各種慢性病,每年相關醫療支出更高達250至500億元。

行政院長陳沖指示衛生署結合政府及民間資源,推廣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營造更健康友善的生活環境。

衛生署去年推動「健康一百,台灣動起來」活動,總計72萬人成功減重1100噸。行政院會昨天聽取衛生署報告指國人肥胖盛行率居亞洲之冠,閣員們熱烈討論減重保健的方法。

馬英九總統早前一句「不運動的原因就是『懶』」引發爭議,昨天並無閣員再以「懶」形容不運動者,而是改以建構聰明飲食環境、快樂運動環境、戶外活動等多元方式,鼓勵民眾瘦身。

官員轉述,衛生署報告指運動可在生活、工作中進行,例如「BBMW(bus、bike、metro、walk,巴士、腳踏車,捷運、走路)」概念;體委會官員也指不同族群,應賦予不同的運動定義;又今年台灣規律運動人口逾三成、明顯增加,希望運動性社團能往下推廣至村裡。

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轉述,陳揆聽取報告後,要求衛生署持續結合各級政府及民間資源,推廣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營造更健康友善的生活環境,使國人不只活得長壽,也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並請衛生署研議是否訂定國民營養法或修法來規範不健康食品。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美忍者,作者鈴木絢子,2012-11-17

 

在日本每天播出的電視廣告裡,取得特定保健食品法許可的代謝症候群預防藥隨處可見的現在,代謝症候群這個詞彙好像就這麼理所當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但是各位讀者會不會有「我還年輕所以應該不要緊」的想法呢?

 

但是,依據日本的厚生勞動省今年五月發表的「平成22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報告」指出男性兩人中有一人,女性則是五人中有一人患有代謝症候群(包含潛在病患)。

有一種說法是,特別是男性在成年後會變成容易一口氣就囤積內臟脂肪的體質。也就是有在20-29歲之間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可能性。這已經不是能袖手旁觀的事了。

因此這次要教讀者判斷「自己是否有代謝症候群」,以及介紹預防的方式。

 

■代謝症候群的基準

雖然直接接受代謝症候群的健康檢查是比較實際的方式,但是對於沒有機會接受身體檢查的讀者,推薦自行作簡單的檢查。

代謝症候群的基準之一就是腰圍。男性基準是85公分,女性則是90公分,先把自己的腰圍弄清楚吧!

 

■代謝症候群的預防方式

 

(1)飲食

「最愛甜食了」「一直都是吃到飽才停下來」這樣的讀者要注意了!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就是新陳代謝效率的低下,所以改為攝取可以提升新陳代謝的食物吧。

例如,肉類的話就選擇維他命B豐富的豬肉,加上可以讓身體暖和的辣椒更有效果。採用因為有燃燒脂肪效果而成為話題的"番茄飲食法"也是不錯的方式。

 

(2)運動

果然最有效果的還是有氧運動。主要有游泳或是慢跑等運動。

但是「太劇烈的運動我不行啦……」有這種狀況的讀者。先從多走樓梯、不搭計程車改用走路等方式讓消耗熱量的機會增加吧。

走路的時後順便大幅度揮動手臂、快走等也是要點之一。無法出去走走的日子,就在家裡做伸展運動,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吧!

 

(3)禁菸

或許有許多人不知道吸菸和代謝症候群之間的因果關係。吸菸會使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升高。

吸越多菸,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也更高。很多人認為「戒菸後會變得想吃很多東西,就胖了」,戒菸和易罹患代謝症候群容易畫上等號,但是瞭解身體運作的機制後,戒菸才是比較優先的事。

 

順帶一提,日本的厚生勞動省的目標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和潛在患者在平成29年之前減少25%」。雖有專家認為這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但對於國家來說,這是傾向充實醫療體系並使用醫療行為來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做法。

「自己一個人辦不到」這樣的人如果能借助醫療的力量或許能有好的幫助呢。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NowNews,作者王鼎鈞,2012-11-15

 

國人健康亮紅燈!據衛生署今(15)日於行政院會中所報告的「國民健康促進─減重推動成效」資料顯示,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比例,民眾缺乏運動比率,攝取油脂、肉類都是亞洲第一。

該項報告指出,我國成人過重比例達51.1%、女性也高達35.8%,雖低於美、澳、德、西、法、義等歐美國家,但與亞洲主要鄰近國家相較,卻是第一。

不僅如此,缺乏運動比例(少於每週5次、每次30分鐘;或少於每週3次、每次20分鐘)亦較鄰近的日本、大陸、泰國、馬來西亞為高,也高於歐美主要國家。

與亞洲主要國家相較,在熱量攝取上,比韓國低,但肉類、油脂的攝取量都是第一。

衛生署表示,這不僅容易造成各種慢性病,每年相關醫療支出更高達新台幣250億元至500億元,值得重視。

有關「國民營養法」是否立法?行政院長陳沖表示,應先研議及確立需要立法的內容及項目,例如除對不健康食品的標示、促銷及廣告規範,或對非包裝食品標示問題的管理等,立法目的應以促進國民健康為主,衛生署應研議是否單獨立法或在相關令上修法。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明報,2012-11-13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說﹕「運動可延緩衰老過程,令人心理上自覺年輕,今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發布一項綜合統計,足花了31年時間,訪問共超過52,000個成年人,發現跑步與死亡率成U字關係,適量跑步可大幅減低死亡風險達兩成之多,證明運動與長壽有關。」

即使年老才開始做運動,雷雄德指亦無問題,「只要循序漸進,有適當訓練和熱身,一樣可以慢慢增加運動能力。歐洲曾有一個85歲的老人家,由60多歲才開始跑步,漸漸訓練,最後摘下10公里比賽冠軍」。這些例子當然勵志,不過前提是要避免受傷,「若過分勞損導致受傷,便要停止運動,讓肌肉或關節盡快恢復過來,才能走更遠的路」。足球、籃球或許太激烈,長者可選擇跑步或游泳,不過雷雄德提醒,連續的跑步訓練對關節構成巨大壓力,可交替游泳和跑步,因游泳為非負重運動。他更提醒,日常運動或參與比賽,均要按自己能力去做,不要勉強,否則容易受傷。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星島日報,2012-11-11

 

一項由華裔研究人員主導的最新醫學研究發現,女性如果體重超標的話,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HealthDay News報道,研究人員在兩次研究中,以全美近24萬名25至55歲的婦女為對象,比較了各人的生活習慣、體重及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比率,結果發現,體重身高指數(BMI)在25至29.9之間的女性,在第一項研究中患病機率比體重正常的女性高出19%,在第二項研究中,患病機率更高出78%;而BMI指數在30以上的女性,在兩項研究中患病機率比正常體重女性則分別高出18%和73%。

所謂的BMI指數,是把身高及體重轉換成公制,然後將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二次方,結果在18.5至24.9之間屬於正常。

全美目前有13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會疼痛、腫脹、僵硬,而且失去部分活動能力,病情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專家表示,女性的患病機率比男性高一倍。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中廣新聞網,2012-11-12

 

國小學童想運動卻是困難重重!兒福聯盟日前公佈一份最新調查,高達九成國小學童喜歡運動,但只有三成兒童每週校外運動時間超過二個小時,運動量不足的結果,讓七成小孩變弱雞。

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國小四、五年級的學童、每個禮拜平均只花二個多小時在運動。二成國小學童運動場所在家中,更有四成用Wii來運動。兒福聯盟組長邱靖惠表示,台灣國小學童每週體育課時間只有八十分鐘,遠低於法、中、美、日、新加坡等國,這兩堂課還常被借去考試,讓運動成為升學主義下的犧牲品。

調查有三成九的學童反應,一學期的運動種類不超過三種,以打球、跑步、體操為主,邱靖惠建議,台灣可以參考香港、日本做法,香港政府針對小四以上學童,學校需教授八項不同體育活動;日本政府協助老師設計多元化、活潑及有趣的運動課程,且鼓勵與他校結合,成立聯合性體育或社團活動。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指出,目前國小採包班制,有些體育老師的確沒體育專長,目前正積極研習調訓。每個老師體育教學課程不同,從排球、籃球、跳繩、體操都有。

王俊權坦言,想要提升孩童運動興趣,不能只靠體育課,有的縣市利用晨休讓孩子活動,或是鼓勵孩子參加體育社團。教育部積極推動「普及化運動」,以國中小班級為單位,國小三四年級做健康操、國小五六年級打樂樂棒球、國中競賽大隊接力,「不能有學生統統不動」

熱愛運動的總統馬英九在公開場合曾多次提到,「體力就是國力,強國必先強身」,未來十二年國教倡導多元學習,我們由衷期待,體育課不再被挪作他用,讓學童身心更均衡發展。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24drs,2012-11-14

 

continue exercise   

回顧近200篇研究的評論指出,某些運動似乎更能改善膝關節炎的疼痛,但持續運動是改善的關鍵。

在美國,膝關節炎是行動不便的最主要原因,大多影響老年人。根據疾病防制局表示,半數的成年人85歲以後會有骨關節炎相關的膝蓋疼痛,三分之二的肥胖成年人會有這個問題。

有證據顯示,低衝擊性的有氧運動和水上活動能改善行動不便,而有氧運動、重力訓練、以及治療性超音波能減少疼痛,並增進走動的舒適性;但在緩解疼痛和活動性方面,不論是什麼活動,只要持續運動的人效益最大。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Tatyana A. Shamliyan醫師表示,很多與關節炎有關的膝關節疼痛患者不運動,或者開始運動沒多久就放棄了。因為他們在短期內會疼痛,而這是一個很大的阻力,所以物理治療師的監督是很重要的。

刊載在內科醫學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最新評估,Shamliyan醫師和同事們觀察193篇在1970年到2012年間進行,針對骨關節炎相關之膝關節疼痛的非手術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研究,權衡治療方法對於疼痛、行動不便、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雖然研究顯示有些活動是有益的,包括低衝擊性的有氧運動、水中有氧運動、以及重力訓練等,但其他運動未顯現出益處。但並不代表這些療法在治療關節炎相關的膝關節疼痛沒有任何價值。

德拉瓦大學的Joseph Zeni Jr博士認為,這篇研究的限制在於研究人員只能評估個別治療的影響。他指出,物理治療計劃通常包括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每種方法對於疼痛、行動範圍、整體能力等的影響,是難以確定的。

物理治療師Lynn Snyder-Mackler博士也認為,這些研究是觀察單一種幹預方法,因為這樣才容易研究,但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是如此呢?每個患者需要不同的方法進行物理治療,需要考慮疼痛、行動不便、肌肉力量、或是活動範圍等問題。一個好的物理治療師會在提出治療策略前,衡量這些事情。

Zeni博士表示,運動計劃會讓病人的生活品質有巨大的差異,甚至是當病人計畫動膝蓋手術時。很多人認為他們要換膝關節,就不必費心運動,但術後成功的最大因數是術前的狀況,手術前用運動增加活動強度和範圍的人,術後效果最好。

有篇研究指出,有膝關節炎的老年人每週至少運動3次,可以降低近一半關節炎相關行動不便的風險。

Zeni博士表示,耐力訓練、強化肌肉、下肢肌力和活動鍛煉、以及有氧運動等,都是建議的項目。過重的患者減肥,也有很大的不同。體重增加1磅會增加膝蓋4磅的壓力,即使只減少10磅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AM730,作者黃婉曼,2012-11-8

 

為甚麼健身的會籍,總是遊說顧客簽長約?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半途而廢,報了名便算,到頭來都是益了健身公司。做運動有甚麼好處,相信不用我多談,大家也知道,但都市人總愛替自己找藉口,說甚麼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疲累又或者天氣差等,若然要找藉口推搪的話,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但做運動的原因,其實一個便夠,就是對身心有益。

據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約六成香港人平時沒有足夠的運動,另外逾26%的20歲以上人士面對中央肥胖問題,隨著年紀漸大,身體過重容易令健康變差,引發很多疾病,專家建議每週最少進行三天運動,無論是跑步、游水或行山都好,長期保持運動是身體健康的最大功臣。

此外,做運動也是一種減壓、心理自我調節的好方法,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平日少做運動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會下降,證明做運動能令人心境開朗,增加正能量,我們生活在節奏這麼快、怨氣這麼重的社會,更加需要做運動舒緩一下壓力,這樣我們會長壽一點。

其實做運動是會慢慢上癮的,好像我喜歡跑步,就會定時定候去跑,因為當你身體習慣了之後,不做運動反而感到渾身不自在,所以最重要還是踏出第一步,不要再找藉口了。

 

作者為旅遊時尚雜誌編輯,客串主持工作,對這個大世界充滿好奇,一心從事媒體工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昔日東方,作者林潤梅(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2012-11-6

 

生活在分秒必爭的香港,大家做甚麼都要講求效率,無論讀書、工作,甚至連吃一頓飯都要快。但大家可否知道吃得過快會影響健康及引致肥胖呢?

有很多肥胖人士都有狼吞虎嚥的習慣。原來當我們吃下食物,並不代表就立刻有飽肚感,而要等約二十分鐘的時間,大腦才接收到飽肚感訊號。倘若大家十五分鐘內就完成一頓飯,大家很容易會不自覺地吃下過多的食物。例如:大家本身可能吃一碗飯就足夠,但因吃得過快,未有飽肚感,故再添多一碗飯,結果攝取過多熱量,脂肪自然會積聚,容易引致肥胖。

除此之外,吃得過快會影響消化。食物的消化是在咀嚼過程中已經開始,我們的口腔內有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含有澱粉酶把澱粉質分解,有助消化。另慢慢咀嚼能有助增加食物與消化酶接觸的面積及刺激胃部釋放胃酸,從而提高消化速率。

吃得過快不但會引致消化不良,亦會增加胃酸倒流或胃灼熱的情況。若大家狼吞虎嚥,食物未能充分咀嚼就已吞嚥,影響食物在胃腸內的消化。當大量的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時,就會容易引起以上的症狀。

總括而言,吃得過快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大家記得下次吃飯的時候不要再狼吞虎嚥,而是細嚼慢嚥,有助維持腸胃健康及控制體重之餘,亦能享受食物的味道。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董氏基金會,2012-11-06

 

感到焦慮嗎?到健身房去!美國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研究指出,適度運動有助於減輕未來的壓力和焦慮感,在運動結束後,情緒和精神上的獲益仍可持續一段時間。該研究發表於《運動醫學和科學》期刊。

民眾知道運動能改善情緒並帶來其他好處,然而,關於運動對情緒的影響,及這些正向效果能否在停止運動後持續有效卻所知不多。人體運動學系助理教授J. Carson Smith表示,運動有助於和緩情緒上的衝擊,不僅能減少焦慮,也能讓人面對情緒事件時,保持較低的焦慮感。

研究發現,運動和安靜的休息一開始都能緩和焦慮感,然而,在觀看了90分鐘的國際情緒圖片系統過後20分鐘,僅有從事運動的參與者仍然維持較低的焦慮程度。研究者認為,運動能幫助人們將每日的壓力和焦慮管理得更好。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世界新聞網,2012-11-7

 

各種跡象顯示美國人終於體認他們體重有多重、體型有多走樣。愈來愈多人改喝無糖飲料或少喝汽水。但是,美國人雖或已意識肥胖危機,大多數人的體重卻沒有減輕。

「今日美國報」報導說,最近的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美國人(55%)表示正試圖減肥,比率遠高於去年的43%。

但是,過去30年,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出現很大的改變。食品業和餐館推出份量愈來愈大的食品,消費者也樂得大吃大喝,攝取的熱量隨之大增。在此同時,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減少,許多學校也取消體育課。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改變,形成導致肥胖率激增的完美風暴。

2010年,體重比健康標準超出30磅以上的胖子,已占美國人口的36%。這種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到2030年肥胖率可能達到42%左右。

聯邦健康主管說,美國成年人已有三分之二體重超重或肥胖,成為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因為肥胖可能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臟問題、退化性關節炎,甚至癌症。

與體重超重有關的疾病,造成幾十億元醫療開支。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說,胖子一年的醫療費用,比體重正常的人多出大約1400元,糖尿病患一年的醫療費用更多出6600元。

專家表示,肥胖的因素很複雜,主要是許多美國人沉溺於高脂肪、高熱量飲食,運動量卻不夠。製造業和農業工作減少,辦公室工作增加,也導致現在的工作對體力的需求減少。

最近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人每天坐著的時間只要不超過三小時,美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就可以延長兩年。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中國日報,2012-11-6

 

chornical disease   

有調查發現,少於四成的成人及長者屬活躍運動人士;體質測試亦指,高達四成一的女性長者屬於肥胖。

 

一項有關本港市民的體質測試調查發現,大部分市民均缺乏運動,只有少於四成的成人及長者屬活躍人士,他們多認為「缺乏時間」、「疲倦」和「懶惰」是導致運動不足的主因;而二十歲以上的男女亦有超過兩成六有中央肥胖問題。有醫生指,港人的運動量少得可憐,特別是女性,加上不良飲食習慣,令超重肥胖年輕化。

體育委員會轄下的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於去年四月至今年一月期間進行「普及健體運動--社區體質測試計畫」,以問卷調查及體質測試的方式,調查了超過八千名年齡介乎三歲至六十九歲的市民,受訪者共分為五個年齡組別,包括三至六歲的幼兒;七至十二歲的兒童;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二十至五十九歲的成年人及六十至六十九歲的長者。

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市民,無論老幼,均沒有足夠的體能活動以維持身體健康。只有少於四成的成人及長者屬活躍人士,他們多認為「缺乏時間」、「疲倦」和「懶惰」是導致運動不足的主因,而分別只有約五成的兒童和四成的青少年屬於活躍人士,兒童不積極參與運動的主因為「天氣差」、「功課忙」和「身心疲累」,青少年則表示「沒興趣」、「懶惰」及「缺乏時間」。

體質測試亦發現,只有少於兩成的幼兒平均每天進行一小時或以上的戶外活動;而兒童觀看電子顯示屏的時間增加,其體能活動量則會顯著下降,體質指數(BMI)也顯著增加。

隨著年齡上升,亦有較多女性受訪者面對肥胖問題,有兩成七的中年女士屬肥胖,但有高達四成一的女性長者屬於肥胖;反觀男士,有三成五的男性青少年屬肥胖,屬肥胖的男性長者則只有三成四。

青少年方面,有約一成八的男生屬過重或肥胖,但有超過兩成的女生屬過輕,而十二歲或以下的兒童亦有接近四成被評為過重或肥胖。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協會會長麥耀光醫生形容,港人運動少得可憐,特別是女性,加上不良飲食習慣,令超重肥胖年輕化。他指,肥胖會引發多種慢性病,建議工作忙碌的市民,可以透過多行路、在屋中沿地跑或踏步等,達致足夠運動量。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天下雜誌,作者吳凱琳,2012-11-07

 

sleep       

如果時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容易發胖。不過,根據《時代》(Time)雜誌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醫學院研究顯示,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晚上通常也會睡不好,唯有透過運動或節食方式減肥,才能徹底解決睡眠問題。

 

研究人員花費6星期的時間,追蹤77位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個人的夜晚睡眠品質。結果發現,在研究開始與結束時,這些人均表示有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睡不著、疲倦、輾轉難眠、或使用安眠藥等情形。此外,研究人員也會測量每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觀察體重的變化。

然後研究人員再將77人分成兩組,第一組同時接受節食與運動訓練,第二組僅接受節食計劃。6個月後,兩組人平均減重15磅,腹部脂肪減少15%,而且根據各項指標評量的分數計算,睡眠品質提升了20%。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凱瑞史都華(Kerry Stewart)表示,如果身體過重或是肥胖,便會增加心臟和肺部的負荷,影響身體的運作。如果腹部脂肪過多,影響肺部的舒張,便會導致呼吸不順暢,容易睡眠中斷。

因此,想要一夜好眠,必須要維持正常的體重,特別是消除腹部的肥肉。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