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運動傷害預防 (19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港運動風氣近年愈吹愈盛,馬拉松、單車賽、競步賽等大型運動賽事吸引大批市民參加,後日即將舉行的三項鐵人賽,亦有不少運動發燒友參與。然而隨賽事與項目難度日增,運動安全仍未得到廣泛關注,分分鐘未享受運動之樂,便先得嘗受傷之苦。其實簡單的熱身與伸展動作,有助預防運動創傷,再配合適當訓練,自然事半功倍。

三項鐵人運動(Triathlon)源自1970年代美國舉辦的鐵人賽(Ironman),競賽流程依次為游泳、單車和跑步。為考驗體能和意志,參賽者要先游泳3.8公里,再騎單車180公里,最後跑42.195公里。直至2000年悉尼奧運,三項鐵人被正式列入奧運項目,路線距離也有所修訂,出現了「奧運距離」分項,即游泳1.5公里、單車40公里與跑步10公里。


iron0.jpg  

比起單項運動,三項鐵人對運動員的心肺功能、肌肉以及耐力等都有更高要求,屬於高強度操練。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陳國雄表示,假如練習不當或操練過度,自然容易出現運動創傷,尤其是經驗較淺者。「舉例說參賽者要練習長跑,我們也會建議在一個月內分十幾節,專注訓練某組肌肉或某部分的協調。鐵人賽這類高強度運動,涉及多組關節及肌肉,例如游泳需用到肩關節、背肌、大腿後肌;單車主要是膝關節;跑步則運用到大腿、小腿等,往往更需要九個月至一年時間準備。偏偏不少人會臨急抱佛腳,於賽前數星期前才開始訓練,這類隨意式練習進步比較小,而且受傷風險一定較大,因為長期缺乏運動,突然間卻進行高密度的練習,肌肉力量不足,運動時容易扭傷、拉傷或撕裂,大大增加運動勞損的風險。」

 

勞損應休息 莫頂硬上

平日生病也得休息才能早日康復,運動勞損也是一樣,但練習者往往忽略了休息的重要,受了傷仍勉強練習,令傷勢惡化,陳國雄說﹕「其實情輕微的肌肉勞損,休息幾天可能已經痊癒,可是不少運動員擔心因傷暫停操練,會令辛苦練習的成果付諸流水,同時又抱no pain no gain的心態,以為這是吃得苦的表現,堅持負傷練習。這樣反會加重問題,譬如腿部肌肉受傷,走路時我們自然會遷就,令身體肌肉不平衡,有可能把健康的一邊也弄傷。情嚴重更可傷及筋骨,好像膝關節受傷,若缺乏適當休息護理,下一步可令半月板受創、十字韌帶撕裂,這時就要施手術才可解決問題,到頭來需要更長時間復元。」

 

情緒緊張 免疫力下降

 

 

為減低受傷機會,陳國雄建議運動前,應先進行適當的熱身與拉筋運動,預防抽筋及肌肉拉傷,練習過後也可多做伸展運動,有助放鬆肌肉。運動後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練習或調整訓練,爭取時間休息。此外,除了生理上的損傷,大家亦要留意心理方面的影響,「面對突然大增的運動量,除了留意身體是否能夠承受得來,同樣需要留意心理的變化,進行劇烈和密集式的運動過後,容易出現食慾不振、抽筋、失眠等情,進而影響睡眠質素,連帶情緒緊張不穩,免疫力下降。如是者形成惡性循環,減低運動時的集中力,影響比賽表現。如有需要可以學習強化心理質素的技巧,例如建立信心、goal setting、self talk等,適應和面對比賽壓力,提升表現。」

 

運動前伸展動作

 

1. 訓練肩膊及背部肌肉

用具﹕輕阻力橡筋帶一條

iron1.jpg  

iron2.jpg   

 

預備動作﹕雙腳闊步站立,兩手伸直成肩水平,並張開至肩膊闊度,緊握橡筋帶

動作﹕先吸氣,接用力將橡筋帶往後拉,同時呼氣,然後慢慢放鬆

 

2. 訓練腰背,穩固軀幹核心

預備動作﹕席地而跪,面向地蓆,雙手平放作支撐,腰挺直

iron3.jpg   

 

動作﹕右手左腳提高各自伸展,保持1秒,然後換邊

 

3. 強化足踝,鍛煉平衡力與細肌肉

用具﹕橡皮半圓球

預備動作﹕站在半圓球上,雙腿微張,雙手伸直成肩水平,身體微微向前傾

iron4.jpg   

 

動作﹕身體慢慢向下坐,腰部向前傾,但膝蓋不要超越腳尖

 

4. 訓練小腿肌肉

用具﹕椅子

預備動作﹕站立,雙手平放在椅背,腳尖貼地

iron5.jpg     

 

動作﹕雙腳腳掌盡量向上提

 

有片睇:運動前伸展動作 http://link.mingpao.com/15224.htm

 

運動後紓緩動作

 

A. 伸展肩頸

預備動作﹕雙手放背後,左手屈曲將右手往下拉成沉肩

動作﹕頭部向左轉45度,再慢慢往鎖骨方向下壓,保持15秒,然後換邊再做

iron6.jpg

 

iron7.jpg   


B. 伸展大腿外側,臀部肌肉

預備動作﹕坐下,右腳伸直,左腳屈曲跨過右腿平放

iron8.jpg   

 

動作﹕右手將左腳往右推,頭、頸與上半身則向相反方向伸展,維持15秒,換邊再做

 

C. 伸展髂脛束

預備動作﹕交叉腿,右腳腳背彎曲作支撐

動作﹕保持動作,身體盡量向前彎,維持15秒,換邊再做

iron9.jpg   

 

D. 放鬆小腿

預備動作﹕雙腿前後張開,腳尖指向前方

動作﹕前腿向下壓,彎曲成直角,維持15秒後換邊再做

iron10.jpg   

 

有片睇:運動後紓緩動作 http://link.mingpao.com/15225.htm

 

註﹕以上運動由陳國雄提供,只供參考,每個動作可重複3次

 

給鐵人的小貼士

 

賽前一天多飲水

毅騰三項鐵人會教練鄧景文表示,參賽者首要留意比賽當日的氣溫和補水問題﹕「在高溫下進行戶外運動,容易有中暑之虞,是次比賽將於早上六時多開始,理應問題不大,然而比賽至三四個小時後,氣溫就逐漸上升,這時候就要留意補充水分。當你感到口乾時代表身體已經缺水,但即時喝水也不能馬上就吸收。為避免中暑,賽前一星期開始就要讓身體習慣,無時無刻也飲啖水濕口,保持足夠水分,至比賽前一天,就要補充更多水分,飲用量要比平日多,讓身體慢慢吸收,那麼比賽時減水也不至有大問題。」

 

 

剛上水莫狂奔

其次參賽者緊張的就是轉項,鄧景文說﹕「完成游泳項目上水後,通常都不會用盡力跑,否則會產生頭暈感覺,我們可以先作緩步跑,如跑不到就慢慢行,然後取車開始單車環節。至於單車與跑步兩項相對較為接近,肌肉會較快適應,但也要視乎身體情調整,待肌肉習慣後才逐漸加快。」

 

節錄自明報,作者英美茵,2011-9-2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時閃到腰後,患者最好不要妄自判斷病情的輕重,到醫院做個檢查確認病情比較好。倘若病情不嚴重,可以適當做些局部理療,例如熱敷等。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平躺下來,讓腰部休息,對病情的恢復有幫助。

疼痛發作的急性期,患者要注意臥床休息,配合消炎鎮痛藥物、神經營養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也可以有效改善腰部僵硬感,如激光或超激光等,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藥物過敏的患者使用。如果疼痛持續時間長,可考慮行神經阻滯治療。完善的脊神經後支阻滯治療既可以直接緩解疼痛,又能松弛腰部過于緊張的肌肉,改善其血液循環,特別適合由于肌肉緊張等原因造成的疼痛,具有不可替代的快速療效。如果患者存在非常明確的痛點,可考慮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直接作用于病灶,效果顯著。如果患者反復發作並且疼痛劇烈,須行射頻熱凝治療,使用射頻針直接毀損病變的神經,而不影響周圍的組織或器官,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節錄自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李艷鳴,2011-9-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學界經常警告,因為長時間坐著不動的人士,容易因為血液不流通,而出現俗稱「經濟客艙綜合症」的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但英國一名二十四歲女子卻因為運動量過多,而引發DVT。

二十四歲的亞洛普(Danielle Yallop)常到健身室做運動,有時每星期五次。有一次她無意中發現手臂下出現一個腫塊。接著她整隻手臂腫起來,她馬上到醫院檢查。

醫生診斷她患上深層靜脈栓塞,出現血凝塊,即血栓,這是因為她過度到健身室做運動引致。

她需要接受手術移除一條肋骨,以紓緩靜脈的壓力,並需要服食可以清除血塊的藥物。

 

節錄自星島日報,2011-9-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怎樣才是百分百正確的跑姿?應該前掌還是後踭落地?陳家豪直言沒有絕對答案,甚至連世界級的頂尖跑手,跑步時亦有個別習慣,但家豪提醒跑姿的先決條件是「不讓自己受傷」。

 

手左右搖擺易傷腰

跑友練跑時多注意雙腿,其實亦要留意上肢,包括腰背要挺直,不應坐低重心,擺手更不要左右兩邊搖擺(A)。家豪解釋:「如果手向外兩邊搖擺,本身已不符合『向前跑』這個跑步原則,亦把力量白白向兩邊浪費,而非把動力向前。而且如此擺手,腰肢自然不停微微向兩邊擺動,容易弄傷。」

 

此外,由於不少人士走路時呈八字腳,跑步時腳掌也呈「八」字向外朝(B);亦有跑友為求腳踭落地而故意「鋤頭腳」(C),家豪提醒:「腳尖一定要指向前,否則跑步時需要扭動膝關節,久而久之便會受傷。至於腳踭落地,只是稍微比前掌早着地,跑友不用刻意鋤頭腳。」

 

節錄自明報,2011-9-24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房、社區健身處漸漸成為人們鍛煉身體的好去處,並越來越多地見到兒童的身影;另外,還有不少家庭購買了各種健身器械,可以方便地在家中鍛煉。殊不知,兒童好奇心強,自我控制力較差,常常試著去接觸健身器械,若稍一疏忽,孩子玩運動器械時就可能發生危險。

目前,國內的健身器械幾乎都是為成人設計的,也就是說大多數不適合兒童使用(據了解,發達國家在安裝戶外健身器時,一般城市參照兒童的施用規格,另做一套與成人健身器功能相同的器械,以確保兒童使用安全)。

健身器械不適合兒童使用或不能夠成人兒童兼容,因此一般要求未滿12周歲的兒童在使用健身器具時必須有監護人或大人伴隨,但由于孩子們自我保護意識差,一旦大人盯得不緊,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精力不集中、疏忽,危險就可能發生。

此外,從孩子受傷經歷及耳聞目睹,與健身房及家庭健身相比,社區健身場所更令人擔憂。現在的社區健身器具是開放式的,管理確實很難,有時看到孩子放學後在健身器具上爬上蹦下、嬉戲打鬧,沒有大人照看,實在令人擔心;而且社區健身器具幾乎都在露天,日曬雨淋,容易生銹破損,若未及時修理帶“病”工作,對兒童,乃至成年人都是隱患。

 

廣州日報,2011-09-17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統計,青少年急性傷害比率占61%,以扭傷、拉傷及骨折最多。臺北市衛生局提醒青少年,運動前要暖身,姿勢要正確,才不會造成傷害。

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游麗惠今天表示,青少年精力旺盛、活動量大,經常從事各種體能活動,但也常因一時疏忽,造成輕微或嚴重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分急性與慢性傷害。

急性傷害是可明確知道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生理改變;慢性傷害是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可能是因長時間運動而累積的、或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

據萬芳醫院「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統計,青少年急性傷害門診比率占61%,以扭傷、拉傷及骨折最多;慢性傷害比率占39%,以肌腱韌帶關節發炎、扁平足及脊椎側彎最多,年齡層以10至19歲的青少年為主。

游麗惠表示,運動傷害通常因疏忽而發生,建議運動時要留意身體是否異常,若有疼痛感時,最好立即停止。運動保養也可助減少傷害發生,可針對動得較多的部位冰敷、熱敷,輪流多敷幾次,每次15分鐘為限。

「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以提供運動傷害防治服務為主,另也有24小時電子郵件諮詢服務,透過專門為青少年設計的門診或個別諮詢,提供適當運動或復健方法,並重視運動傷害嚴重性。

 

節錄自大紀元,作者龍瑞雲、林長順,2011-8-30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期間有些家長安排孩子學習網球、棒球等運動活動,有時沒有注意產生踫撞,造成膝蓋受傷,醫師提醒家長,如果傷害在小時候沒有治好,小心長大出現關節退化現象。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頌凱表示,暑假期間有些學童從事棒球、網球等運動活動,膝蓋不小心受傷,如果沒有好好把這些傷治療,小心在長大後出現關節退化症狀。

一旦受傷一定要完全治療,尤其整個療程是急不得,林頌凱醫師表示,學童的治癒功能較好,只要適度休息、治療很快就會痊癒,最怕還在療程時,父母以為孩童已經不痛,趕忙要他們又回運動場上加強練習,這是錯誤的行為,若是要孩子長大不會產生後遺症,一定要避免這種情形產生。

醫師提醒父母或者孩童,從事運動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定要防範運動傷害。

 

節錄自大紀元,作者李明朝,2011-08-24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瞭解我們對舒適的感覺及鞋子如何影響舒適性,我們對於腳部的解剖結構及生物力學必須有所瞭解。藉由了解這些原理和在日常生活及特殊活動中對腳施與的沉重負荷,才能去改善舒適性並去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一個對腳的自然功能不會有任何限制的環境對腳而言就是最佳的環境。這表示,要保有健康的腳,鞋子必不能限制或改變腳的天然活動,這樣才能使穿著者感到舒適。但實際上,在將鞋子穿到腳上以避免環境中的危險傷害或不舒適的環境因數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都會多少影響到腳的活動。不同的鞋款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但所有的鞋,即使是輕量化的專業運動鞋,在我們走或跑時多少都會影響到生物力學。

 

足部的解剖學

腳部是包含了26塊不規則形狀的骨頭、30個滑液關節及100條以上的韌帶所形成複雜而穩定、可曲的結構,這結構通常被分成三部份討論之:足後跟,足中段及前掌。

 

足後跟

足後跟包含了與地面接觸的跟骨、位於跟骨上方,沿著脛骨形成踝關節的踝骨。通過跟骨,腳跟接觸地面所受的衝擊力傳到全身其他部位,特別是膝蓋。身體有幾個機制能減低這起始於足後跟的衝擊力,包含了脂肪墊、纖維組織和皮膚。

 

足中段

足中段是由5塊小跗骨(包含舟骨、骰骨及三塊楔狀骨),這些骨頭由韌帶緊密相聯,形成外側縱弓及內側縱弓(在足弓外側及內側)的基礎。

 

足弓結構的功用是在支撐及分散由脛骨傳到腳部的全身重量。足弓亦幫助腳部適應不同的荷重及接觸面。而韌帶的彈性會使已變形的足弓恢復原來的形狀。因此也提供了某一程度的吸震性。 

 

在步伐及站立時的腳部

走路時,從頭到尾都會有一支腳與地面接觸。這是個複雜的過程且難以詳加描述。同時,步伐的狀況亦會隨年齡改變。

走路包括兩個階段:搖擺期和支撐期。支撐期是從腳接觸地面這個點開始的。又包含了三個連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側足跟接觸地面。然後腳內轉(pronation)到前掌觸地,此時整支腳與地面接觸(此即站立期) 。

 

shoe1.jpg   

生物力學是一們研究因人體的活動所產生的力及其在身體內外所造成的影響的學問。鞋對足部生物力學影響的相關知識仍有所極限,這是因為鞋子的封閉性會對傳統分析技術造成限制的關係。

 

吸震性

在足部與地面接觸時,有一股力量會傳送至全身(走路時最高可達1.5倍體重的力;跑步時約3-3.5倍體重的力)。人體有四種機制以降低這種衝擊時所承受的力。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是膝部及髖部屈曲。衝擊時這些關節會稍微彎曲使其屈曲以吸收衝擊力。接著是足部的內轉,內轉角度在衝擊期間會逐漸增加。第三個是脂肪墊,是位於跟骨及蹠骨尖端下方有彈性的物質,可吸收衝擊力。最後是足部本身的結構容許足部中的許多小骨頭間具有活動性,因此在荷重狀態下足弓會偏斜以吸收震盪力量。

肌肉的反應時間接近0.03秒,因此如果衝擊力(如足跟接觸地面所產生的衝擊)頻率如果大於30Hz時,則肌肉功能無法主動吸收這種衝擊。鞋子的材料對衝擊力及其傳達至全身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較硬的鞋會比較軟的鞋更易導致身體遭受較大的衝擊力。因此較硬的鞋會導致身體自然的吸震功能需花費更大的能量,如:膝蓋屈曲度增加,或必須改變其原來的步伐特徵等。反覆而持續的衝擊力甚至會導致傷害,特別是運動的時候。若鞋較軟,在衝擊頻率超過30Hz時會增加尖端衝擊力的接觸時間而有助於吸收衝擊力。而何種鞋底可降低衝擊力到何種程度則取決於鞋底的壓縮性質及厚度等。

 

壓力

足底壓力分佈會受所穿的鞋很大的影響。緩衝墊的種類及厚度、鞋底的厚度及硬度,鞋型等都會影響足底壓力分佈及尖端壓力值。

 

 

足弓墊

在走路時內側縱弓變平坦是人體為了吸收衝擊力的自然機制。在荷重下,足弓高度約會降低10mm。足弓下的這部分不是設計用來與地面直接接觸的,所以在大多數的例子中足弓墊會引起穿著者的不舒適。對低足弓者而言更是如此。但是當的足弓墊可避免足弓在壓力下受傷。

 

對在低跟女鞋中置放內側足弓墊的影響測試,發現會平均分散前掌的壓力而不會將壓力集中於第一蹠骨的尖端。在此例中穿著者並未對足弓墊感到不舒適,但這也有可能是因為穿著者下意識地改變了步伐以避免感受到足弓墊的存在。無論這種對足底壓力分佈的改變是否有益仍是值得討論,但這種狀況下的足底壓力分佈圖示與赤腳時的足底壓力分佈圖是最相似的。

 

足弓墊原本是放在運動鞋中用來增加總足底接觸面積並降低足跟及前掌的尖端壓力的。後來發現足弓墊會減少內轉的程度,幫助減少過度內轉所造成的韌帶伸張。近來足跟的運動是由中底上的嵌入裝置來控制,而足弓墊則改為具足弓輪廓的鞋墊取代以提供舒適及安全感。

 

足後跟

足後跟在步伐中的運動包含內轉及反掌(腳踝朝外轉及朝內轉)。當足跟與地面接觸時腳底一般會朝上2-3度。當與地面接觸程度增加時,腳掌內轉就開始了。內轉的程度依個人的不同在走路時約為3-10度,跑步時約為8-15度。這是一般降低衝擊時尖端壓力的方法。過度的內轉(超過20度時)可能會造成扭傷及足部、阿基里斯腱、膝蓋及髖部的傷害。很多鞋子細部的設計會影響到足後跟的活動:足跟的高度、天皮的尺寸、大底的壓縮性、後踵套的剛性等。易過度內轉的穿著者穿著較多支撐設計的鞋時會感覺較舒適並減少腳部的問題。

在跑步動作的支撐期間足跟的動作已被相關運動實驗室充分地研究。研究顯示,較軟的中底及後跟的形狀過度展開的鞋會導致較大角度的內轉動作。跟的高度亦是影響因素,尤其是在不平坦路上走路時的動作。過度內轉所造成的傷害在過去較常見,因那時著重於運動鞋的吸震。當時中底用較軟的單一密度EVA做成,因此使足部內轉的程度比赤腳跑步還大。這後來引發了如雙密度中底研發,以同時達到良好吸震及足部活動控制的功能。雙密度中底是由較硬的EVA構成中底的中間部位,側邊則由較軟的EVA做成。很多其他相似的裝置陸續被使用,而製造足球鞋的公司亦發展新的設計以降低內轉的程度,如NikeFootbridge。

 

扭轉動作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足部是一可屈曲的結構,穿上鞋子會限制足部某些扭轉動作。足跟及前掌自由活動的能力會被大幅度降低,在較極端的例子中會導致足踝扭傷的增加。在赤腳走路或跑步時,若前腳踩在非預期物件上時,足部會讓後足跟扭轉以與後腳仍保持在同一水準線上。

在穿鞋的狀況下這種扭轉受到限制,會導致腳踝需承受較大的扭力而增加韌帶扭傷的風險。因此穿鞋以保護穿著者不受衝擊力的影響卻會導致足部屈曲能力的下降進而降低足部保護足踝不被扭傷的能力。在這方面的研究及發展最知名的是Adidas Torsion Bar。

 

可屈曲度

可屈曲度通常被認為是舒適的必要元素,而可屈曲度較高的鞋也較被消費者接受。但實際上並沒有科學文獻佐證可屈曲度與舒適的直接關係。研究發現,赤腳走路時,足部約會屈曲55度。在跑步運動時,研究發現在足部蹠骨尖端後部會屈曲30-50度。

因為第二蹠骨是最長的,所以足部可以在兩個軸屈曲:一個通過第一及第二足趾的蹠趾關節的橫軸以及通過第二至第五足趾的蹠趾關節的斜軸。這適用於兩種模式(可形容成高低兩種排檔模式):在低速狀態、荷重較大或在疾速跑步的第一步時(低速排檔模式),足部以輕微的足趾內傾沿斜軸屈曲;或在高速狀態(高速排檔模式)疾速跑步時雙足幾近平行,足部沿橫軸屈曲。一般走路的狀況下足部會先以低速的狀態(低速排檔模式)沿斜軸彎曲但會配合輕度的足趾外傾,然後在足趾離地後逐漸的變成高速的狀態(高速排檔模式)沿橫軸彎曲。

一般而言,鞋要令人感到舒適必需使足部能自然地活動。較硬的鞋一般會使足部較無法屈曲。足部必須工作的更賣力以克服這一點,也因此會耗費較多的能量。若鞋特別無法屈曲,則可能引起局部的肌肉疲勞,因此可屈曲性佳的鞋較能提供理想的舒適度。以上述高低兩種排檔模式為基礎的話,鞋子需有多個屈曲線(如樞紐般)而非單個,才能滿足需求。

 

能量消耗

不管鞋對一般足部功能造成任何限制或多或少都會造成能量的消耗。如足部需花費較多的能量去屈曲較僵硬的鞋或鞋跟較硬時膝蓋需較彎曲以吸震。雖然所多耗費的能量可能非常小且不可量測,但加諸於穿著者可能變成使之較易疲憊的原因。鞋亦可能抑制足部自然屈曲的角度(這會造成儲存於韌帶的能量量降低),並在步伐的下一個階段反彈回來。

 

重量

一般認為若鞋子的重量增加在走路或跑步時會消耗較多的能量。雖然在生物力學實驗中量測氧氣消耗量的試驗尚非最後結論,但在跑步機跑30分鐘試驗時,當鞋增加100g,穿著者對腿酸痛的抱怨就增加了。量測耗氧量發現當鞋增加100g時能量消耗增加1﹪。

 

跟高對盛裝女鞋的影響

高跟女鞋通常都是為時尚流行及造型而非舒適所設計。有一些重點式的改變正在增加:使用軟且具延伸性的皮革、吸震的中底、較寬的尺碼等。但這些改變對於緩和細高跟鞋對足部生物力學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穿著高跟鞋時會改變姿勢使重量分佈移往前掌,使前掌的蹠部及足背都受到較大的尖端壓力。站立時當跟高增加時,前掌蹠底受力(以體重的百分比表示之)增加。其影響在站立時比在走路時大。

站立且穿著較平坦的鞋時足跟部所受的壓力傾向較前掌所受的壓力大。反之在走路時前掌所受壓力較大。

當鞋跟越高走路的速度和步伐的長度就越小。在極端的例子中,穿著非常高跟的鞋時會以平足步伐行走。但依經驗而言女性穿高跟鞋時與穿低跟鞋相較,鞋跟敲擊地面的角度為25度時穿著者會感到較舒適。高跟鞋的鞋跟容易斷裂即是證明。

穿著高跟鞋走路會因高衝擊力而有害足部健康。雖然下背痛有時亦被歸咎於是穿著高跟鞋得原因,但並無實際量化的數據。高跟使得體重無法被分散承受且鞋身太緊也限制了足弓天然的彈簧作用。這使得身體自然的吸震功能大打折扣,而膝蓋屈曲及足後跟的動作(其他的吸震機制)增加了。

 

節錄自人生何必太正常部落格,2010/8/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氧運動減肥早已不是什麼新鮮名詞,而跑步則成了最平民的有氧代言人。但是,有很多mm們擔心跑步會使小腿變粗,肌肉變得更發達而不敢嘗試這種非常健康的減肥運動呢!今天小編現在就來帶大家走出傳統跑步誤區,告訴你怎樣才能拒絕小腿變粗壯!

 

真相1:熱身運動

運動前要做熱身運動相信是不需要再普及的道理了,尤其是在跑步前,對腿部的拉伸尤為重要。只有在預熱充分,並且拉伸到位的情況下,小腿才能以最佳狀態投入“減肥大作戰”。

 

真相2:落地技巧

跑步減肥最重要的技巧。很多mm跑步會用前腳掌落地,跑起來輕鬆不費勁,但是對於小腿粗壯的mm們就不適宜了。正確避免小腿變粗的方法是用腳跟落地,接著全腳掌觸地慢跑。可以相比成競走,回想下哪位競走運動員的小腿肌肉過於發達呢?

 

真相3:有氧運動

真正燃燒脂肪的時間是在持續運動30分鐘之後才開始,所以跑步運動需要堅持半小時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誤以為運動越劇烈,減肥的效果越好,僅僅關注每次運動所消耗的熱量是錯誤的。一般慢跑控制在6-8km/hr就十分合適了,強度一旦加大加快,消耗的熱量的確增多了,但是會對小腿以及膝蓋造成過大的負擔,肌肉會加速增長。

 

真相4:小腿拉伸

運動完之後拉伸是小腿塑形的至關重要點。在這裡小編支一招,愛偷懶的mm們完全可以放棄傳統的翹腿按壓,更便捷的方式則是站到離墻一臂寬的距離,然後用手扶墻支撐,身體與墻面成30度的角。堅持5分鐘,感受小腿的肌肉被無限拉伸,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柔韌度來調節。

 

真相5:熱水泡腿

不要僅僅以為做完小腿拉伸運動就完結了哦,美腿計劃還差一步呢,那就是跑步後堅持用熱水浸泡你的小腿。可以買一個木桶,泡泡腿,聽聽音樂看看書,充分促進小腿的血液迴圈。泡好之後要用乳液按摩小腿,對於霜的選擇要求並不高,抹在小腿由下之上按摩,加之打圈圈的按摩直到徹底吸收。塗好之後,輕輕拍打小腿,讓肌肉徹底放鬆。

 

節錄自嘉人中文網,2011-07-2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沒有智慧手機及隨身電腦產品,望手機只是幾秒鐘的事,但如今看手機一小時也屬平常,除了使眼睛疲勞,容易產生假近視外,長期頭耷耷,亦易引發肩頸痛。將伸展結合運動治療的運動治療中心Dynamic Body本月剛好成立一周年,過去曾幫助不少人解決肩頸痛症,今次聯同明益你送出80堂伸展與運動治療,希望幫助大家伸走肩頸痛。

有多年綜合伸展與運動治療經驗的Dynamic Body負責人Patrick說﹕「其實肩頸痛問題,一直困擾很多人,不一定是長坐電腦前的,除了因長期坐姿不正,打工一族電腦螢幕不夠高,與視線不能成水準,也容易產生肩頸痛症,還有看書、雜誌,書本抬得不夠高及姿勢不良,長時間也會引起肩頸痛問題。不過,只要懂得休息及暫停長看動作,便可紓緩,但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出現,令本來可以休息的時間,也花了在娛樂上,不自覺地連續數小時保持不正確的觀看姿勢,令肩頸問題惡化,痛症浮現。」

 

低頭盯螢幕 頸椎受罪

記者很贊同Patrick的說法,大家可在心裏計計數,打從早上起牀、上班、工作、下班、回家休息,在清醒的時間中有多少用在看螢幕?而且頭顱都是向前傾眼睛向下望,影響頸椎健康。Patrick指出,頭耷耷睇芒而沒有休息為肩頸作伸展運動的,每次長過10分鐘已令肩頸肌肉過勞,但如果調整視線角度及身體姿勢來平衡觀看動作,就可有效減輕肩頸問題。

除了肩頸,港人因工作及長期缺乏運動而產生的肌肉及關節問題,最嚴重的便是手腕及膝關節,「手腕問題是因長時間打字及使用滑鼠而形成,膝關節便是走路太少,而引致退化及其他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形成後,很難根治,可以用伸展及運動療法,強化手臂及肩膀,令手腕的痛症減輕,膝關節便要做多點加強腿部肌肉的運動,減輕膝關節的負荷。」

 

簡單動作檢查狀態

如何知道自己的肌肉及活動能力狀態?Patrick表示,一般可通過審慎評估,然後由治療師設計治療目標及計劃,以伸展治療及體適能項目一併進行,所有治療均是一對一進行,令治療計劃能針對個別人士所需。

 

檢查

記者在採訪期間嘗試狀態檢查,我本身並沒有持久痛症,但當日的簡單動作測試,原本以為很簡單的動作如雙手提起,或把手放到背後,也未能完全做得到,才知自己的肌肉在非常繃緊的狀態,極需要鬆弛,否則問題遲早湧現。

 

擺動檢查

cell swing.jpg   

接受檢查者,一手放背後腰位,另一手與肩膀水準舉起,然後前臂做出上下擺動動作,看其可擺動角度,及檢查哪些部位出現拉緊的情況。

 

測試鬆緊

cell tightness.jpg   

雙手垂直放身兩旁,然後雙手伸直向前提起至肩膀水準,同時手掌豎起拇指,當手臂上升,拇指轉向下方,這動作記者做得不好,手指未能向下指,代表肩膀拉緊。

 

節錄自明報,2011-06-17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愛慢跑運動的朋友,照過來,小心跑步也會要你的命, 跑步也會造成心臟休克而暴斃,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如何避免跑步造成的運動傷害?

尤其是跑步運動後嚴重的心臟休克,除了必須尊重運動傷害專家的意見,平日大家還需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避免造成意外的發生。!!

一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跑步後,因腳步血管舒張擴大,全身的血液因地心引力的關係,血液集中到腳部,因此有的一些人一跑完就停下來休息,臉部可能因此導致因缺血兒發白、指甲發紫及呼吸困難等現象出現,有可能會有昏厥休克的現象產生,有時因來不及急救或不正確的施行人工呼吸,造成永遠無法補救的傷害,遺憾終身。

美國運動傷害專家認為,提早發現問題是避免致命性的心臟休克或是減輕傷害程度的唯一辦法。因此做身體檢查,必須檢查心血管的潛在性問題,就可以提早預防問題的發生。

一般人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缺乏危機意識,因此發生悲劇時都感到相當意外,若是提前做身體檢查,發覺身體的疾病缺陷,或許就能避免悲劇。因此運動傷害專家提出以下建議,建議大家在跑步運動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跑步前一定要做足夠暖身運動。暖身後你可以測一下自己的心跳數,若超過平時心跳次數的百分之十,就表示暖身完畢,也就說假使你的心跳是一分鐘七十下,那麼熱身後就要有八十下的心臟跳動,這樣你就可以上路了。!!

二、跑完不後不能直接停下休息,可以小跑步的方式緩步結束,但不能馬上坐下休息,需要稍微喘息。

三、千萬不能逞強,發現身體有異狀如胸痛時,尤其運動後心跳超過一百二十下以上,要停止繼續運動,慢慢的停下來,趕快尋找醫生檢查。

四、患有心臟疾病的人需要醫生的同意,做適度的緩和運動,如體操。

五、全家定期做健康檢查,除了瞭解身體機能,還可以發現心臟潛在疾病,早日治療。

 

為了避免造成不可補救的傷害,在冬天裡慢跑最好暖身一陣再上路,而其他的運動也是要注意暖身的重要性,然而運動完畢,也不可馬上停止,必須做一些伸展動作來緩和,更重要是可以勉強、但決不可逞強,不然運動傷害找上你,後悔就來不及了。

 

節錄自天天快樂跑俱樂部,2011-03-21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運動猝死與有否足夠熱身無關。他說,有運動習慣的人,運動猝死的風險較低,但不代表不會發生。據統計,每10萬至30萬人中,便有1宗運動猝死,其中九成事前毫無任何病徵(如胸口痛)。由於不少運動猝死個案與心臟問題有關,他建議中年以後應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特別是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項目,「只有檢查才知道心臟有沒有問題」。

至於熱身方面,以足球為例,事前應有15至20分鐘的熱身,包括三方面﹕提升體溫(可慢跑)、活動關節(轉腰或四肢)及伸展肌肉(各種拉筋運動),這樣方能讓身體容易適應運動狀態,減少受傷風險。

 

節錄自明報,2011-5-15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足跑步可更充分運用蘊藏在踝關節及足部的能量?專業田徑教練潘瑞根表示,赤腳跑步因為抓地力的因素,與跑道或路面磨擦容易造成腳底磨破,「赤腳走路還不錯,赤腳跑步太折磨腳了。」

潘瑞根說,以前是有赤足好手,長跑成績也不差,但不管是在一般路面或田徑場的PU跑道,赤足跑步都要顧慮到腳與地面接觸產生的影響,而且如果是在中午高溫情況下,赤足更容易燙傷起水泡,對腳傷害力不小。

潘瑞根說,以教練的立場,「我都不鼓勵赤足跑步,鞋子還是有保護腳的作用,況且路面障礙物不少,傷了腳反而麻煩。」

中華田徑協會副祕書長劉富福表示,成功的長跑是否都是赤腳跑步,以國際知名好手來看,並不完全如此。

至於穿上運動鞋的選手是足跟先著地說法,潘瑞根說長跑選手確實如此,只是腳跟著地時間很短,腳跟接觸地後,迅速滑向腳尖,一般人都只看到前足在跑步。

 

節錄自世界新聞網,作者黃顯祐,2010/6/23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運動有助於健康,不過冬季運動可不是越早越好,恰恰相反,冬季的最大特點是氣溫低,早晨的空氣容易出現逆溫層,近地層空氣污染較大,所以,冬季鍛煉必須注意選擇鍛煉時間,既錯開身體和環境的低溫時段,也避開早晨的污染時段,從而達到良好的健身目的。

冬季的晴日,氣溫的變化規律一般是早晨和上午較冷,下午較暖和。 而人體活動受“生物鐘”控制,人體自身溫度也遵循“上午低、下午高”的規律,所以冬季健身的時間選擇下午的14:00~19:00是比較理想的。 此時,室外溫度比較高,人體自身溫度也比較高,體力也比較充沛,很容易興奮,比較容易進入運動狀態。

而在早晨或上午9:00前健身,由於氣溫較低,低溫對人體的損害主要是造成局部凍傷和全身體溫過低。 在寒冷環境下進行長時間運動(如長跑等),體溫散失過多,會出現頭暈、協調能力下降、步履不穩等徵象。

此時,切不可躺下休息,否則體溫會進一步降低,以致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正確的方法是多攝入熱量食物,衣服穿著適當,控制運動時間,以維持體溫水準及機體正常功能,使體育鍛煉真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節錄自妍姿生活時尚經絡瑜珈,2010/12/27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可能不知道,您平常所習慣的一些動作,可能就是加速關節退化的原因。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動作或運動,常不知不覺地傷害關節,只要多留意一些,就可以減少對關節的損傷,以下由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來告訴您如何從日常動作做起,避免關節的傷害。

 

傷害膝關節的動作

 

1、上下樓梯、上下坡、跳躍、跑步

身體有許多大大小小關節,其中又以膝關節最常、也最容易受傷,主要因為膝關節承受了身體大部分的重量,又日常從事一些活動或是運動,很容易對膝蓋軟骨造成壓力,像是上、下樓梯,上、下坡,跳躍或是跑步等,這些平常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動作行為,如果過度承重或是不當的使用,對膝關節都是一大負擔及傷害。

膝蓋主要由「髕骨」也就是俗稱的膝蓋骨、「股骨」即大腿骨及「脛骨」即小腿骨頭所組成,膝蓋在上、下樓或是上、下坡時,由於需要上、下角度帶動,因此就容易對髕骨股骨關節軟骨產生更大的壓力,久了就易造成軟骨間的疼痛。

跑步對膝蓋的考驗則是來自於撞擊,因為跑步中間會有一時間是處於雙腳離地的狀態,跟快走或是慢走頂多是一腳離地相較,跑步在腳著地的瞬間,對膝關節的衝擊自然就大很多,若以跑步的雙腳離地做延伸,打球運動的跳躍、急停等動作對膝蓋軟骨衝擊更是不在話下。

<解決方案>

上、下樓梯及上、下坡,速度盡量要放慢,可以嘗試側身45~90度上樓或下樓;至於下坡時,有人嘗試用倒著走下來,但因有視覺安全問題並不建議,如果旁邊有扶手盡量用扶手或是拐杖,可以減輕身體對膝蓋的重量壓力。

如果膝蓋已確定有問題,那麼跑步盡量要避免,可以用快走來代替,同時選擇避震力好的鞋子,如果能戴上護膝就更好。

 

2、跪著擦地板

門診中不時會遇到膝蓋疼痛的家庭主婦或是上班族女性前來就醫,一問之下,原來是習慣在家中跪著擦地板,引發髕骨股骨的疼痛;因為跪著擦地板,髕骨的壓力會壓在股骨上,等於兩塊骨頭間的軟骨直接壓到地面上,如果時間不長只是一下子還沒有關係,但有時候跪著擦地板擦到後來渾然忘了時間,一起身才知道不對勁,有的甚至一時間膝蓋無法打直,起不了身。而與跪著擦地板會產生相同膝蓋問題的還有蹲著做家事,蹲著膝蓋需要彎曲,力學分量會使得髕骨壓向股骨,蹲得愈下面,分量愈大,膝蓋的壓力就愈大,所以有些人坐到愈低的椅子,會愈爬不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解決方案>

做家事時,盡量不要跪著擦地柀,現在有很多力學設計不錯的拖把可供選擇,最好多利用這些工具,如果非要跪著擦地板不可,可以考慮在膝蓋的地方墊個軟墊,且跪的時間不能太久,最好每10~20分鐘就要中斷,讓膝關節休息一下,不僅可以恢復血液循環,還可以讓軟骨養分來源的關節液能流動交換,滋養關節軟骨。同樣的,如果非必要,也不要蹲著做家事,既然要蹲低,不如乾脆就直接坐在地板上,或是準備個小板凳,如果真的非蹲不可,也是最好蹲個10~20分鐘就要中斷,讓膝關節休息一下。

 

3、盤腿坐很多人喜歡盤腿坐,或是有些宗教修練動作需要,在盤腿的同時,又要用力將腿下壓,事實上,在盤腿坐的同時,膝蓋軟骨已經彎曲受到了壓力,且同時又要需承受上半身的重量,如果再加上用力下壓,在盤腿坐完後,甚至有些人的膝蓋立刻就痛得起不=了身。不過,若是伸展運動,是可以在動態過程中盤腿及壓膝的。

<解決方案>

有盤腿習慣的人,可以另一隻腳伸出來散盤,自然輕鬆就好,不要把兩隻腳都彎曲盤在一起,更不要用力將腿下壓。

 

 

傷害手關節的動作在上肢手部的部分,最常見的關節傷害為「大拇指基底關節炎」,其主要因為大拇指活動太大或是承力太重所引起的軟骨磨損發炎,常發生在作業員及家庭主婦身上,作業員主要因為大拇指重複做裝配的因素,家庭主婦則是做菜、切菜,動作不斷反覆所致;另外,裝潢工人,常因為過度負重,也會引發手腕及手肘的關節炎。

<解決方案>改善保護之道即是休息並修正降低大拇指工作時的承重,例如在切菜或是作菜時,可以使用一些輔具將大拇指關節固定,或是使用護腕也可以分散大拇指的受力。

 

傷害頸椎及腰椎的動作

1、看電腦、電視姿勢不良

頸椎的第5節及第6節及也是常見的關節傷害。排除運動傷害,頸椎的傷害大多與姿勢有關,人體的頸部自然呈現C型曲線,其主要是讓頭部在往下壓時,力能均勻分佈到每一個關節。但現代人很多都是常看電腦、看電視但又少運動,頭部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前傾,久而久之,頸椎的曲線被改變了,造成頸椎中、下段受力較大,而這個問題除了一般上班族之外,像是作業員,或甚至醫療人員如牙科及外科醫師,迫於看診及手術的需要,也常常有這樣問題的困擾。

 

2、姿勢不良、突然的動作

腰椎的第4節、第5節及第1薦椎也是常受傷害的關節。腰椎的傷害,同樣的在排除運動傷害後,也大多來自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腰椎必須要承受上半身的重量,因為胸椎及肋骨大多已經固定住,所以一些活動所需承受的重量幾乎全都交給了腰椎,一旦姿勢不好,重量就壓在腰椎的那幾節,日積月累下來,就會愈愈糟。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提行李、突然彎腰撿東西、搬書、打掃、穿襪子、咳嗽及打噴嚏等幾個動作,一不小心,也都可能會傷到腰椎。<解決方案>首務是維持正確的姿勢,但所謂的正確姿勢,其實就是尋求「動態的放鬆」,人是動物,脊椎之所以設計成一節一節的,就是為人類不時要彎曲活動而生,即便是某一種姿勢特別標準正確,一直維持不變也會產生疲勞進而發炎,所以要保養頸椎及腰椎的方法很簡單,不管是哪一種姿勢,最好每一段時間(30~50分鐘)就要動一動,換一個姿勢,就可以中斷同一姿勢帶給頸椎及腰椎的疲勞累積及壓力。

 

節錄自雨竹軒--心靈休憩站,2010/12/29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