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運動傷害預防 (19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節錄自台灣醒報,作者莊瑞萌,2013-8-14

 

la shang.jpg   

圖說:英國一所大學研究指出,肌腱受損再利用適度的運動,反而能幫助肌腱不再受傷。

 

一般認知中,肌腱疾病均與運動有關,但英國一所大學研究卻指出,適度地運動反而有益受傷的肌腱復原以及紓解疼痛,原因在於適度的運動如跑步,可以讓身體活動,減少破壞肌腱組織的酵素分泌。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以老鼠尾巴培育人類的阿基裡斯腱細胞,並讓老鼠開始進行等同人類的適度運動,進一步再觀察其肌腱狀況,結果發現,當老鼠進行像跑步這種適度運動時,因為身體可以自由活動,讓會破壞肌腱組織的「金屬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減少分泌,同時體內肌腱蛋白質也會增加。

根據過去研究,肌腱疾病是指由於肌腱細胞層受損所引起的傷害,其症狀包括慢性疼痛、發炎、僵硬與行動不便。不過,這次研究者薔思表示,「肌腱疾病一直被視為由運動引起,但是其關係卻無法被證實,反而從這次結果證實適度運動有益肌腱的健康。」

另外多項研究皆曾指出,運動有益健康,因此,一周至少要進行150分鐘的適度有氧運動,或是至少2天能讓身體筋骨獲得舒展,例如騎單車或是快走。

不過諷刺的是,根據英國布裡斯托大學最新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0%的英國人過去一個月內連走路5分鐘的運動量都沒有達到,9成民眾承認自己沒有持續到健身房運動。

研究者布拉伯對此表示,「運動習慣如此之差令人驚訝,倘若英國人現在不運動,以後將會有健康問題。」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Molecular Cell Research》期刊。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人民網健康,2013-8-13

 

核心提示:白領一族平時工作繁忙,下班了後上健身房鍛煉鍛煉,閒暇之余約朋友打球是一個很好的休閒方式。然而,由於很多白領錯誤地把健身作為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且健身過程中缺乏專業教練的指導,結果造成了各種隱性運動損傷,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健身反變成了“傷身”。

 

運動損傷須及時就醫

“運 動是一把雙刃劍,多運動一定多損傷。”關節就好像一臺機器,使用頻率高了,機器的磨損自然也加快了。“很多病人認為,運動中‘扭傷’了,休息一兩個星 期會自然痊癒,這是一個嚴重的認識誤區。”專家表示,有的病人因為運動過度,造成半月板損傷,需要手術;有的病人交叉韌帶斷裂,需要專門治療;還有很多 肩、腰的損傷需要康復訓練。因此,在鍛煉後如果感到關節、肌肉、韌帶不適,應盡快就醫。

 

健身損傷對號入座

網球肘炎患者會感到手肘外側疼痛,手握力減小及用力較差,打反手球時顯得非常困難,主要是因肌肉肌腱點處發炎所致。不單是網球運動可引發"網球肘",打羽毛球、乒乓球亦可致病。

肩周肌腱勞損典型病症是打球後出現肩局部肌肉腫痛現象以及將手臂慢慢抬高時感到痛楚甚至困難,如肌腱撕裂會感到軟弱無力。

膝關節韌帶、半月板損傷扭傷及運動中碰撞易引起韌帶撕裂,出現關節不穩、活動後腫痛等症狀。膝關節韌帶、半月板損傷後如未及時發現,繼續活動時極易反復受傷,引起創傷性滑膜炎、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關節提早退化。

肌肉痙攣抽筋是肌肉遇寒冷刺激、精神過度緊張、身體過度勞累所引起的過度收縮所致,在一些長時間的運動或遊泳中最為常見,熱身運動沒有準備充分的時候也會出現,處理不當時會造成肌肉損傷。

腹部刺痛側腹痛主要發生在停止運動一段時間,重新開始接受運動訓練的初期,或偶爾參加身體活動的人。側腹痛是因為呼吸肌在運動時血流不足而形成的缺氧性疼痛。飯後馬上劇烈運動或是腸內積氣也可能造成側腹痛。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新華網山東頻道,作者陳尚營,2013-8-11

 

近日天氣炎熱,氣壓較低,導致心腦血管患者增多,尤其心梗病人。醫生提醒,有一過性胸悶、胸疼、頭暈、乏力多汗等症狀的患者,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建議既往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天熱切忌在烈日下運動鍛煉。

近日,一位57歲的濟南市民因持續胸痛被送到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檢查發現患者患心源性休克、急性心梗,情況危急。經醫護人員緊急搶救,患者最終轉危為安。

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內二科賈治生醫生提醒,既往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天氣炎熱時一定要注意一些生活細節。

賈治生說,活動鍛煉宜在清晨較涼爽時進行,切忌在烈日下鍛煉,活動強度要適量,時間不宜太長,可多做一些中、輕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慢跑等,建議運動的時間一般為15—40分鐘;在室外活動或勞動時應戴遮陽帽並備足水,防止因周圍血管擴張、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狀動脈供血減少、心肌缺血而誘發心絞痛;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黑木耳、豆製品等,盡量少吃過於油膩或高脂肪食物;飯菜不宜過鹹,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每日鹽攝入量應控制在6克以下。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自由時報,作者吳涵瑜(許醫師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2013-8-12

 

stretch.jpg   

以下幾個動作,包含了大腿附近肌肉的伸展和股四頭肌的訓練

 

大多數膝關節疼痛的人都可能有以下問題︰大腿前側後的肌肉(股四頭肌、髂脛束、膕旁肌)太緊繃以及大腿內側的肌肉力量不夠,或是股四頭肌中的一條肌肉無力。

臨床上,病人也常反映關節會發出喀喀聲。喀喀聲可能來自於附近的肌肉平衡關係不好,膝蓋上方倒三角形的骨頭(髕骨)在不正確的軌道上滑動,所以造成關節附近韌帶、肌腱和肌肉摩擦,產生聲響。

以下幾個動作,包含了大腿附近肌肉的伸展和股四頭肌的訓練,建議在運動前諮詢物理治療師、醫師等醫療相關人員確定您的身體情況,讓運動發揮最大的效果。

 

●伸展外側肌肉(圖1

坐著,將右腳翹起,放在左腳上,呈現「數字4」,吸氣預備,吐氣,眼睛往下找腳踝,身體呈現一個C字型,想像從高處往下看,停留30秒,反覆3次。

 

●伸展後側肌肉(圖2

坐著靠牆壁,背部、臀部和頭後側都緊貼牆壁,雙膝伸直,如果膝蓋無法伸直保持微彎。腳板翹起、身體挺直,感覺大腿後側被拉緊,停留30秒,反覆3次,中間休息時,腳板自然下垂。

如果前述動作無拉緊的感覺,身體往前傾,保持平背,臀部維持貼在牆上。(圖3

 

●伸展前側肌肉(圖4

面向牆壁,一手扶牆壁,右腳彎曲,另一手抓住右腳腳踝,試圖讓腳踝接近臀部,右大腿◆〔保持or抱持〕抱持平行另一側,停留30秒,反覆3次。

 

●訓練內側和股四頭肌肉(圖5

找個牆壁,背部靠牆,腳跟離牆壁約一個手掌寬,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膝蓋和腳指頭都朝前。將毛巾枕頭或毛巾放在大腿內側,輕輕夾住。

雙手輕放在大腿內側,提醒自己不要用膝蓋夾。先吸氣預備,邊吐氣,邊雙腳下蹲,保持背部貼在牆上;吸氣時,雙腳夾毛巾,吐氣時,膝蓋慢慢伸直,反覆6次,做兩回。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國際日報,2013-8-7

 

沒動幾下腿就抽筋、走兩步就放屁、鍛煉一次肌肉酸痛好幾天……這可不是身體在跟你鬧脾氣,是它要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告訴你它的想法。有關專家告訴你身體的這些反應是想“表達”什麼。

   

放屁:“真舒服”

屁是運動時最令人難以啟齒的困擾之一。運動有助於腸胃蠕動或擠壓到腸胃,導致排氣,有時還會打嗝,這些均屬正常反應,是身體在將多餘的氣體排出來。老年人由於活動量少,腸胃逐漸老化,氣體容易堆積,運動時會比一般人更常排氣。建議不要怕排氣,應該儘量多走動,每天5000步。

   

腹部絞痛:“我要深呼吸”

專家認為這是血液含氧量不足或肌群無力導致。呼吸不順暢、飯後立即運動都可能導致短暫疼痛。建議先停止運動,緩慢深呼吸,並輕柔用掌心按摩疼痛部位;運動前適度暖身;餐後兩小時運動,讓食物消化。

   

肌肉發抖:“我有點累了”

肌肉顫抖最常發生於手部與腹部。這其實是身體在告訴你:肌肉已經開始疲勞了。專家提醒,如果開始發抖,就應停止運動。若仍勉強繼續,可能會導致肌肉受傷,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腿抽筋:“動前先暖暖身”

多數專家表示,暖身不夠是抽筋的常見原因,電解質不平衡、血液循環較差,也會導致抽筋。抽筋時應立刻停止運動,補充運動飲料,輕輕按摩抽筋部位,切勿硬扳,以防止受傷。

   

肌肉酸痛:“別用力過猛了”

過度運動會造成肌肉傷害,嚴重者會引發急性腎衰竭。如果隔天酸痛仍未消失,代表運動強度過大,可用冰敷、按摩等方法緩解。

   

頭暈:“我餓了”

原因可能有兩種:吃得不夠或換氣方式錯誤。運動時血糖會下降,當脂肪酸還來不及變成能量時,就會頭暈,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並不穩定,建議運動前一定要吃點東西。運動時呼吸不暢,內臟壓力上升,血壓飆高,靜脈回流變差,進而導致頭暈。有氧運動時,建議用鼻子吸氣。

   

頭痛:“我渴了”

專家表示,運動時交感神經較為興奮,如果缺少熱身運動,就可能導致頭痛。

此外,運動時水分流失,血壓下降,也是頭痛的原因之一,建議運動前充分熱身並喝約200毫升的水,中途每隔20-30分鐘再補充一次,尤其年長者更應注意。

   

流鼻涕,全身癢:“我過敏了”

專家指出,這可能是運動時體溫升高,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誘發的過敏症狀。另外,若地毯塵蟎較多,或是室外有花粉飄散在空氣中,也可能誘發流鼻涕。休息後症狀就消失的人,應慢慢增加運動量,讓身體逐漸適應。但如果身上出現嚴重紅疹塊或紅腫,應趕快就醫。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聯合報,作者李世宸,2013-8-10

 

under tree.jpg   

龜山運動中心教練林正於指出,夏天運動要補充水分,做暖身運動,不貪快,配合呼吸節奏,最後一定要收操。

 

「大熱天減肥絕對是錯誤觀念」,站上體重計一量,流失的體重都是水分,脂肪反而沒有什麼減少,國立體育大學教大家夏天運動「在樹蔭下最安全」,還要隨時補充水分。

夏日炎炎想外出運動嗎?日前傳出一位職業軍人自主慢跑時猝死,運動時如何保護自己?國立體育大學教授黃啟煌表示,補充水分和循序漸進還是最高原則。

黃啟煌指出,每個人自主訓練目的不同,視每個人狀況來決定訓練的內容,但還是以有氧運動為適宜,「邊運動邊講話是可行的,這代表運動量適中,例如跟一群好友快走,就是很好的運動。」飯後和睡前運動都不建議。

龜山鄉運動中心教練林正於指出,要避免運動猝死,首要條件就是要隨時補充水分,暖身操要做確實,運動時千萬別貪快,配合呼吸節奏,慢慢跑,把心肺打開,接著才可以進行相對激烈的運動。運動結束「一定要做緩和運動來收操」,突然停止運動對於心肺與肌肉都非常傷。

林正於也建議大家保持良好體態「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要雙管齊下,每個人想凸顯的肌肉、想瘦的地方都不一樣,配合器材去雕塑體態、增加線條,他會推薦健身房運動。現代人工作忙碌,多以上班很累為藉口,「但勞動和運動是不一樣的。」

黃啟煌表示,有些人希望膚色曬黑一點才好看,「想曬隨時都可以曬,不是只有大太陽才要曬,更別挑正午的時候運動。」林正於說,若想曬黑,市面上有許多助曬劑,「其實在肌肉上灑一點水就可以了。」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大紀元,作者吳翰林,2013-8-8

 

release pain.jpg   

丹麥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對於緩解肌肉酸痛而言,運動和按摩具有相同的效果。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在身體酸痛可透過運動緩解,無須另尋治療師做按摩。

據路透社報導,哥本哈根的國家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er)教授、這項研究的作者安德森(Lars Andersen)表示:「一般大眾都認為按摩的效果較好,但按摩的效果並沒有比較好,運動和按摩有同樣的好處。」

為了比較輕度運動與按摩的效果,安德森與他的同事們邀請20名女性使用阻力機械做肩部運動,以便運動到包含脖子和肩膀之間的斜方肌。

兩天後,這些女性出現斜方肌疼痛的現象。平均而言,她們評價自己的疼痛指數為5分(總共10分),在做這項運動之前,最高的疼痛指數僅為0.8分。

之後,她們一邊的肩膀接受10分鐘的按摩,另一邊的肩膀做10分鐘的運動。有些人先按摩,其他的則先運動。

結果發現,相對於肩膀沒有做任何處置,按摩和運動皆有助於減少肌肉的酸痛。其效果在每次治療後的10分鐘達到頂峰。

這些女性表示,她們在做完運動後痛苦減少0.8分,按摩完後痛苦減少0.7分,有溫和的改善。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太平洋大學(Pacific University)物理治療學系教授布魯米特(Jason Brumitt)說,這項研究顯示,在活動的前期做按摩或運動,儘管效果可能很短暫,但或許還是會有一定的好處。

目前尚不清楚按摩和運動如何緩解酸痛,但布魯米特說,按摩和運動有助於清除組織損傷衍生的代謝產物。

安德森建議人們透過輕度運動,以減輕他們的痛苦。雖然效果是和緩且短暫的,但安德森表示,運動的好處是它並不需要出門找合格的治療師。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旺報,作者黎潔(廣西鐘山縣衛生學校講師)2013-8-4

 

lack blood.jpg   

年長者應避免空腹運動,以免出現心悸症狀。

 

心慌,在醫學上稱為心悸,患者自覺心跳或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心慌並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症狀表現,像心臟疾病、植物神經(自律神經)功能紊亂、貧血等多種疾病都可能出現這一症狀。因此,一旦出現心慌的症狀,須及時就診,查明「真凶」,以便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

 

出現心悸症狀,首先要考慮的是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臟疾患。

 

首先考慮心臟疾病

心臟本身承擔著泵血的功能,如果原本心臟功能就較差,再碰上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飲食、酗酒、抽菸以及身體疲勞等情況,必然會加重心臟負擔,出現心悸,有時還會伴有心前區憋悶或壓榨性疼痛;若出現心跳間歇、心跳加速或心跳過慢等情況,則屬於心律失常。

 

除了心臟病,以下幾種情況也會出現心悸症狀,須引起注意:

 

1、自律神經功能紊亂:自律神經功能的失調也會導致心悸等症狀出現,但通常只是患者自己感覺不適,經檢查心臟並無器質性病變。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心臟神經官能症」。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表現,可歸為焦慮或抑鬱,應用抗焦慮藥物或調節神經的藥物來治療。

 

血壓過低容易得病

 

2、貧血:中度以上的明顯貧血亦可致心慌。貧血時機體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攜帶氧氣的血細胞亦減少,身體為了滿足正常生命需要,會代償性地使心跳加快,從而引起心悸。

3、低血壓:血壓過低可使心臟本身的供血受到影響,導致心悸。

4、低血糖:低血糖早期症狀以自律神經尤其是交感神經興奮為主,表現為心悸以及無力、出汗、飢餓感、面色蒼白等一系列症狀。

 

趙大媽最近迷上了老年健身操,每天清晨她都在公園裡「聞樂起舞」,可是連著跳了幾天,卻心悸、氣短、頭暈。

老年人早起晨練對身體有好處,但像趙大媽這樣出現不適症狀,很有可能是因為空腹鍛鍊造成的。空腹運動時,需要從脂肪中分解出能量,這時血液中游離脂肪酸的濃度會增高,引起心律失常等問題。此外,清晨隨著身體的甦醒,體內的交感神經開始工作,分泌大量的兒茶酚胺,心率和血壓也隨之加快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過於激烈的運動也會造成身體不適。

 

超音波檢查心功能

因為心悸症狀首先考慮的是心臟疾患,所以心電圖是出現心悸時必須要做的檢查。有必要的話,可以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以助病情的全面掌握。如果是經常性的胸悶、心悸,則還需要做心臟超音波,幫助檢查心功能狀況。

由於貧血、低血壓、低血糖等情況亦可產生心悸,故除了心電圖,還應根據患者病情,加以檢測血常規,測量血壓、血糖等,幫助診斷。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沈陽晚報,2013-7-31

 

伏天健身需要注意什麼?著名健身運動專家趙之心告訴記者,普通人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補足水分;二是控制強度。如果忽視這兩點,健身行為就容易轉變成“傷身利劍”。

 

鏡頭一:深夜十點半 暴走過度暈了

孫先生和記者同住一個小區。有一次,記者深夜回家,發現小區內有人揮汗如雨,步履匆匆。記者定睛一看,原來正是孫先生身著運動背心和短褲在盡情暴走。記者看看表,當時是深夜十點半。事後孫先生對記者說,他平時沒時間健身,只能靠晚上暴走兩個小時來提升“健康指數”。

然而最近,孫先生熱衷的暴走出現了令他意想不到的情況。入伏後的一天晚上,暴走兩個多小時的他在乘電梯上樓的一剎那忽然感覺頭暈乏力。回到家,孫先生稍事休息後感覺好了一點。他這才想起來,類似這種情況最近已經出現了多次,只不過這一次症狀最嚴重。

對此,著名運動健身專家趙之心表示,如果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孫先生應該考慮是不是伏天運動過量造成的。伏天健身和平時健身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們容易出大汗,能量消耗大,同時平時飲食量減少,能量攝入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運動過量,人們就容易出現運動性低血糖等情況。因為運動過量而造成的低血糖主要有頭暈、惡心、嘔吐、冷汗等不適症狀。程度較輕的人,通過適當休息可以恢復過來。如果情況嚴重,需要及時就醫。孫先生的情況可能就是伏天大量運動後血糖較低造成的。

趙之心建議,伏天暴走、慢跑一定要掌握好時間,一般不超過30分鐘。如果平時有睡眠不足、腹瀉等情況,應該暫時停止暴走健身。暴走最好在晚上五六點鐘進行,不宜太晚。

 

鏡頭二:運動後猛喝水 小腿抽筋了

沈陽市長跑協會秘書長、資深馬拉松運動員賈英良告訴記者,他曾經見過一位年輕運動員,在長跑過程中停下來休息,然後大量飲水。咕咚咕咚痛飲之後,這位運動員拔腿再跑。可是剛跑沒幾步,他忽然大叫一聲摔倒在地,兩只手緊握小腿。原來,他的腿抽筋兒了。

長跑愛好者尚且如此,普通人健身更不能輕視科學補水的問題。趙之心告訴記者,伏天健身補水很重要。尤其是在戶外進行健身運動的人,更需要補水。科學的補水應該在運動之前進行。伏天如果準備做30分鐘的戶外運動,最好之前喝下兩杯溫水。如果在運動之後突然大量補水,不僅會給心臟等身體重要循環器官帶來負擔,還會在短時間內導致鹽分的流失。這樣一來,人就容易出現痙攣、乏力、肢體抽筋等不適症狀。所以,運動之前補水是保證伏天健身安全的竅門。

賈英良告訴記者,如果在慢跑、打球過程中感覺到口渴,可以喝一點水漱口,然後將其中的一半徐徐咽下。如果健身過程中喝得過頻,胃中的水會讓人感覺不適,降低健身效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中國時報,作者林淑娟,2013-7-26

 

 you sheng1.jpg   

↑宥勝腿傷包紮誇張,嚇壞粉絲。

 

you sheng2.jpg 

宥勝腿傷。

 

宥勝身材精壯,日前卻走幾步路就拉傷大腿,他在臉書Po大腿包紮的照片。害羞地說,只是從經紀公司辦公室走去廁所,大腿突然痠痛腫起來,醫生研判是拉傷發炎,他笑說:「太瞎了!」

他在臉書寫:「直直走、憨憨走,就算再辛苦、就算會受傷,我們都會繼續走下去的!」安慰粉絲別擔心,只是包紮的有點誇張,應該很快就好了。他的「下半身」讓他苦惱已久,經紀人說,他讀書時常騎腳踏車,大小腿比一般男生粗壯,跟他上半身不太符合比例,剛合作的造型師看到他身材,一定會說「你下半身…很壯喔」。

他腰圍30吋,因腿粗,得穿32腰的褲子才裝得下粗腿,因此他也不太敢穿短褲,最近突發奇想,藉跑步來瘦腿,友人警告他,可能因為跑過頭,才會使大腿肌肉受傷。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網易體育,作者法源寺,2013-7-15

 

跑者在夏天的濕熱條件下容易出現的7大問題會影響跑步的狀態和心情,以下就來談論容易在濕熱地區跑步過程中忽略的7點問題。

 

1、太熱

你願意吃剛剛出爐的新鮮披薩嗎?大家都願意,但是你願意將自己的腦袋放在烤箱中看著披薩烤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你知道那個地方太熱了。即使是你穿的衣服能夠抵擋一陣。極端濕熱的條件下身體自然反應是去要喝一杯冷飲消暑,坐在空調房裏面犒勞一下自己,或者看看電影放鬆一下。把這些都放在腦後,哭出來也沒事。

 

2、太潮濕

這個説法,如果你能感受到呼吸進去的空氣,那麼就知道這樣的空氣太潮濕了。空氣本來是很輕的,而且也不是潮濕的。它本來是乾燥、清新的,理想的狀態下,空氣聞起來應該是有一些落葉的清香。這是科學的狀態,如果空氣環境過於潮濕,那麼就按我所告訴你的那樣呆在家裏看電影。

  

3、出汗太臭

在濕熱的條件下超過平時訓練量的長跑都會導致身體出汗過多,味道很大。如果身體的散熱出現紊亂還容易出現中暑的現象。你會看到一些光膀子跑步的人,但是光膀子跑步並不是可以提倡的。

 

4、人容易暴躁

科學研究發現在濕熱的情況下會讓本來脾氣很差的人變得異常暴躁,這樣的情況會讓人覺得有些反社會,但是真正反社會的人是不管天氣熱不熱的。

 

5、流不完的汗

當你跑完一次長跑之後,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是經過洗車房進行沖洗之後一樣,全身濕透。這時候我們就想衝一個長時間的熱水澡,換上乾淨衣服想在餘下的半天裏過得輕鬆些,但是一個小時以後就會發現其實身上又全濕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不能逆著自然而動。

 

6、時刻激勵自己

在這樣的熱天裏,我會讓自己聽一些令人振奮的歌曲,以免自己鬆鬆垮垮。

 

7、想要打敗外面的熱浪總是無用的

每個炎熱的夏天,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都在向我們灌輸如何避暑,但是我們往往無能為力。那麼我們能夠怎麼對付炎熱呢?最好的辦法還是接受它。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元氣周報,作者楊欣潔,2013-7-9

 

12342234」,扭扭腰、甩甩手、轉轉頭。運動前要先做好暖身操,避免運動傷害。不過,你暖身操做對了嗎?

不少民眾會在運動前做拉筋、靜態伸展動作當作暖身運動,不過有研究發現,運動前做靜態的暖身,不但對運動表現沒有幫助,反而會降低後續運動時的肌力,會減慢跑步的速度、降低跳高的高度。

 

北歐研究 靜態伸展弱化肌力

一份來自北歐的研究,分析過去104份有關運動員的研究,綜合這些研究結果指出,運動前做靜態伸展,會影響肌力以及爆發力,且靜態伸展的時間越久,肌力就會被弱化越多,若連續維持同一個伸展動作90秒以上,例如運動前做坐姿體前彎伸展超過90秒,被伸展的肌肉會減少5.5%的肌力。

 

舉重選手 暖身後表現受影響

這份研究分析的實驗中,其中一項是分析舉重選手在訓練前進行靜態伸展運動,舉起啞鈴的重量平均會減少8.3%,且受訪者本身也感覺在拉筋後舉重表現較不穩定、平衡感也較差。

另一份刊登在《力量與訓練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的研究,發現在舉重前做伸展動作,會使運動員感覺自己力量變弱。

 

動態暖身 較不影響爆發力

除了肌力外,以靜態伸展做暖身操,也會降低運動員的爆發力。研究也指出,做完靜態伸展後,決定爆發力的肌肉群的能力也下降了2.8%

研究作者劄格拉布大學教授馬爾科維奇(Markovic)推測,做伸展動作的同時可能也會放鬆,也使得肌肉減少儲存能量,建議可以「動態活動」做為暖身運動的更好選擇,例如在原地小跑步、跳躍或是踢正步活動筋骨等。

 

一般民眾 暖身無此疑慮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表示,這份研究與之前觀念有所違背,一般而言,做伸展運動可以幫助讓關節的活動較平穩,增加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的伸展性,也可以降低肌肉、肌腱受傷與減少肌肉痠痛的機會。不過,降低肌肉百分之幾的爆發力、肌力,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其實差別不大,對於運動員可能比較會有影響。

李林鍵說,暖身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血流量、提高肌肉溫度,增加神經的傳導以及反應力,並減低關節僵硬性,讓肌肉、骨骼、關節各部功能,在正式運動前可達到一定的預備活動狀態。一般而言,熱身15-30分鐘,可以維持30-45分鐘,所乙太早熱身幫助也不大。

 

▇不是有做就好

 

動手或動腳 暖身部位要做對

李林鍵說,暖身運動活動的部位應與之後的正式運動要有關,不然做了也可能是白費力氣,例如跑步前,應做一些腿部的活動,讓腿部肌肉能提高溫度,增加肌肉的延展;若是做一些手部的伸展活動,因為跑步也很少用到手部的力量,因此做手部的暖身活動意義就不大。

運動完的緩和運動也是相同概念,李林鍵表示,運動完後的緩和運動可幫助身體廢棄物的代謝,如運動時產生乳酸、肌酸等,不過還是要針對運動時主要使用的部位進行,才會有幫助。

例如在打完羽球後,就可進行一些手部、肩膀的伸展,不但可幫助代謝,也可幫助血液從四肢回流至心臟,以及消除肌肉緊繃的狀態。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優活健康網,作者謝劭廷,2013-7-7

 

自從去年NBA球星林書豪掀起「林來瘋」的籃球熱潮,醫院骨科門診也多了不少因為打籃球,激烈運動過後而造成的運動傷害患者,除了韌帶受傷之外,另有部份受傷在腳部第五根蹠骨的基底,也就是一般稱為小腳趾的部位,被稱為「瓊斯骨折」。

激烈運動跳躍落地瞬間 易導致「翻腳刀」

阮綜合醫院骨科阮儀醫師表示,瓊斯骨折是相當常見的籃球運動傷害,主要發生部位在足部外側背部第五腳趾的根部,籃球比賽球員或是高度激烈運動員,常在跳躍落地的一瞬間,出現足底內翻現象,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翻腳刀」,將第五蹠骨的基底端扯斷。

骨折若民俗推拿 恐有反效果

阮儀指出,這類型骨折,在骨折處會出現血液循環相當不良,癒合的情況也不理想,因為一開始發生時,常誤認為筋骨扭傷,許多患者會接受民俗推拿,結果反而更糟,導致足踝浮腫、瘀青更嚴重,需要更多時間恢復。

骨折恢復需按部就班、不急躁

阮儀表示,一般來說,受傷之後的四星期內,傷肢不可下地行走,五到六星期後可以用雙手支撐枴杖輔助,以足跟點地的姿勢行走,七到八星期間用雙枴輔助,腳掌放平行走,但不可以出力過大,更要小心,不能踩到突出物,如石頭,樓梯角等,約八星期才能不用拐杖協助,自然行走。

阮儀提醒,若骨折卻沒有充分休息,即下地行走,在走路的動作中,會造成腓骨長肌持續產生拉扯,第五蹠骨骨折的碎塊隨之移動,延後癒合的時間,也有些病人對於必須以石膏長期固定感到不耐煩,認為無法自由行動,要求提早拆除,以致前功盡棄,呼籲別因小失大。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自由時報,作者孫德金(桃園市孫德金診所醫師)2013-6-30

 

運動的好處人人知道,但很多人卻忽略了運動方式不正確或不注意,有可能會發生運動傷害,就像陳偉殷、王建民、林書豪等受傷一樣。

40多歲的黃先生平時工作很忙,只有在假日運動,但只要一運動就會全力以赴,就像游泳,一遊就是1000公尺,而且四種泳姿交替。

有一次他因右手麻痺疼痛來看診,連穿襪子、衣服都會痛,當頭轉向右側時,症狀加劇。檢查發現他的肌力降低,但肌腱反射正常。輕壓他的頭頂時,右手會有觸電感,顯然是臂神經受到壓迫。照X光發現頸椎有骨刺,進一步問診後,研判應是他遊蝶式的姿勢不正確,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

另一名30多歲的吳先生為了增加運動量,決定騎腳踏車上下班,還故意繞遠路又騎很快,沒想到有一天下雨路濕滑,馬路與腳踏車道的接縫有空隙, 前輪卡住,偏偏他的車速又很快, 整個人就硬生生地飛出去。

運動是為了身體健康,但若受傷害,造成病痛,未蒙其利反受其害,真的是得不償失,還不如不要運動。

所以,剛開始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可以從走路、做伸展操下手,等到體力較好時再增加強度。

膝蓋不好或體重過重的人最好不要跑、跳或爬山;頸椎、腰椎不好的人最好不要過度扭腰、擺頭,不管什麼運動只要能增加心跳、流汗, 讓身心舒暢就可以。

千萬不要為了逞強、不服輸而比快、比成績,最後賠上的是自己的健康。同時也要注意場所的安全,在大馬路上飆速騎腳踏車絕對不是好的選擇。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昔日東方,2013-6-27

 

運動後感到痛楚須及早治理。香港全能運動學會訪問五百一十六名有定期做運動的業餘運動愛好者,九成四受訪者在過去十二個月曾出現與運動相關的疼痛,六成多因運動受傷或疼痛影響日常生活。但近半數運動後感痛楚的受訪者,「死頂」一個月以上才接受治療。

 

李靜芬警告運動愛好者勿忍痛不求醫。

bear pain1.jpg    

 

下肢痹似針拮應求診

該會榮譽醫學顧問李靜芬昨指出,忍痛做運動,身體會遷就疼痛部位而改變運動姿勢,結果加重其他肌肉或關節負荷,令痛楚蔓延其他部位,嚴重可引致坐骨神經痛。他建議市民出現異常痛楚,例如下肢痹或針拮等神經痛徵狀,要盡快求診。

 

潘永成曾因運動痛楚萌自殺念頭。

bear pain2.jpg 

 

逾半數曾因做運動引致痛楚的受訪者出現小腿或足踝疼痛,大腿及腰背痛的比率分別四成一及三成四。大部分受痛楚困擾兩周或以上,一成二更達一年。超過六成因運動痛楚影響日常生活、三成更因此影響睡眠及情緒困擾,而腰背痛的困擾較大。

不過近半數做運動後疼痛的受訪者認為,不能忍痛,難有好成績;肌肉強化後就不會痛;甚至忍痛比賽,待賽後才求診。

卅七歲的潘永成熱愛運動,多次參加馬拉松和三項鐵人賽。他零四年扭傷左腳,但沒有理會,零六年忍痛跑全馬,賽後痛楚蔓延至下腰背,痛得不能上樓梯。他稱,因擔心受傷後無法保持水準,情緒低落,一度想過自殺。幸求醫和康復治療後,零九年重返賽場。他勸喻市民,運動受傷要及早處理。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蘋果日報,作者容樹恒(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2013-7-2

 

■慢性腔室症候群常與運動有關,尤其是長跑選手和三鐵運動員容易發生。

xiao tui.jpg   

 

小腿疲勞性骨折是長跑運動員的噩夢,而跑步另一個較難處理的運動創傷是運動引發的慢性腔室症候群(Exercise-induced Chronic Compartment Syndrome)。慢性腔室症候群常與運動有關,尤其是長跑選手和三鐵運動員。但若訓練方法不正確、恢復不足、柔軟度不佳,以至裝備不善,其他的運動員也可以出現此問題。

與疲勞性骨折區分

慢性腔室症候群常發生在小腿前側及後側,主因是小腿皮下有一層較堅韌的筋膜,與骨和腓骨一起把小腿的肌肉分隔開,成為數個閉合的腔室。腔室症候群指的是劇烈運動時肌肉瞬間腫大和變硬,若筋膜柔軟度不佳,在一個限制的空間下腔室內的壓力很快增加,血液無法順利進入腔室內,便會引起不同症狀。運動員的典型症狀是在運動中會逐漸感到小腿疼痛和緊繃,甚至因神經受壓或出現局部麻痹和無力,最後可能會痛到無法運動下去。

要確實診斷運動引起的小腿慢性腔室綜合症不容易,單靠X光檢查是看不出來。正確的診斷是需要找有經驗的醫生,瞭解清楚症狀及做詳細檢查,並在運動前及運動後測量腔室壓力(compartment pressure);但要注意與疲勞性骨折區分。運動引發的小腿慢性腔室症候群的疼痛大多在小腿肌肉,常隨著運動時間增加開始疼痛,休息時疼痛逐漸減輕,但壓痛不明顯。相反疲勞性骨折在脛骨上常有局部壓痛點,振動時或會引起疼痛,跑步會加重疼痛,甚至在睡覺時痛醒。

治療應先試非手術治療,包括休息及調整訓練量或方法,若無效或要考慮做手術。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蘋果日報,2013-6-27

 

si-ren.jpg   

不少人誤以為做運動「No Pain No Gain」,腰痛腳痛纏身仍繼續死頂。一項調查發現逾九成運動愛好者過去一年受痛症困擾,最常見為小腿及足踝痛、股及大腿痛、腰背痛等,但近半數人選擇死忍最少一個月才求醫。醫生表示,忍痛只會令患處傷上加傷,處理不當更會演變成慢性痛症,呼籲市民切勿忍痛,或亂服止痛藥及使用止痛貼。

香港全能運動學會上月訪問516名有持續定期運動人士,發現業餘運動愛好者痛症問題嚴重。94%受訪者過去一年曾有運動導致的痛症,24%人更受神經痛困擾。至於對付痛症的方法,62%會自行搽藥或服用止痛藥等,僅16%24%人會求診或接受物理治療。

受訪者對痛症也有不少誤解,調查發現54%人誤以為「痛是因為肌肉不習慣」,一旦肌肉強化後便不痛,可繼續練習和比賽。41%人則誤會一點痛都不能忍受難有好成績,25%則因為臨近比賽,「痛都要頂住」。該會榮譽醫學顧問李靜芬醫生表示,當痛楚出現即代表身體出問題,死頂會出現「火燒連環船」情況,即痛症蔓延至其他地方,最終傷上加傷。

她表示,不少業餘運動愛好者缺乏基本訓練,無專業指導下不當訓練或訓練過度,增加受傷風險。不少人會服食止痛藥,同時又使用止痛貼,需小心不要攝入過量撲熱息痛傷肝。

 

業餘鐵人痛到想自殺

58歲的Tim(圖)愛玩三項鐵人,去年初跑山時跌倒受傷,未有理會,三日後出現劇痛到急症室,惟情況未有好轉,痛症更蔓延腳底,再求診才發現椎間盤突出。他形容痛楚猶如刀割、踩玻璃,更曾痛到想自殺。幸最終獲醫生處方合適止痛藥,加上接受復康訓練,現已痊癒再戰賽場。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台灣新生報,作者萬博超,2013-6-19

 

血管裝過支架的人,不適合太激烈的運動,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醫師在一場講座中指出,快走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較理想。上班族利用中午飯後走樓梯也可考慮,但樓梯只適合往上走,往下走最好坐電梯,以免傷膝蓋。

黃瑞仁醫師表示,很少運動的上班族走樓梯可先從五層樓開始,隨著體力改善再增加樓層數。

如果曾有爬一兩層樓梯便很累很喘或是容易出現心悸的情況,醫師建議最好進行檢查,及早預防篩檢,以免不幸意外發生。

四十歲以上的中年族群往往漸漸出現動脈硬化,加上此年齡層有不少忙碌的上班族,經常應酬熬夜,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甚多,醫師建議定期篩檢。

病患長期抽煙,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臟血管疾病,血管內膜會產生病變,脂肪類的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使動脈硬化,血管壁變得脆弱、無彈性,因為血流的壓力,使血管壁變形,一旦能破裂,導致體內瞬間大出血。

醫師提醒,檢查心腦血管狀態有必要,當民眾開始服用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糖尿病相關治療藥物後,也該進行篩檢,以瞭解心血管疾病進行的狀況及藥物的效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華人健康網,作者駱慧雯,2013-6-18

 

路跑風氣盛行,有些人跑到一半大喊肚子痛,認為是宿便未解所致,但醫師表示運動時出現腹痛,與肌肉拉傷、運動太激烈的關連性較大,宿便不太可能引發運動側腹痛,建議民眾運動時應先做暖身,且循序漸進、避免過於激烈,降低運動傷害。

 

su bian.jpg   

有些人跑步跑到一半會感覺側腹部疼痛,劉森永醫師表示原因通常與暖身不足、運動激烈、側腹肌拉傷有關。

 

宿便引發運動腹痛?醫:關連性低

有些人跑步、打球時,會感覺左下腹隱隱作痛,認為與宿便堆積有關。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劉森永表示,左下腹是降結腸轉直腸的部位,因位於腸道最後一個轉彎處,靠近肛門處,腔管細,容易阻塞形成宿便,但臨床上卻很少因宿便引發運動腹痛的個案,研判關連性相當低。

 

運動側腹痛的常見原因

哪些才是造成運動時側腹部疼痛的原因?劉森永醫師表示,最常見的還是肌肉拉傷,例如腸骨腰肌(iliopsoas muscle)拉傷或腹斜肌拉傷,此外突然運動太激烈、跑步跑太久、慢性腸胃道疾病、疝氣或其他泌尿疾病,都可能引發運動側腹痛。

腸骨腰肌拉傷:腸骨腰肌位於連結腸骨和大腿骨的部位,做髖關節屈曲動作時都會運動到,但若暖身不足或動作過大,特別容易在快跑衝刺時拉傷,引發腹部疼痛。

腹斜肌拉傷:腹斜肌位於側腹部,分為內、外肌,棒球投手為了維持身體穩定,投球時須抬腳,若用力過當就容易拉傷腹斜肌,引發疼痛,目前仍在傷兵名單的金鶯隊旅美左投陳偉殷就是一例。

運動太激烈:有些人因長期沒運動,突然進行激烈、超過自己負荷量的活動如長跑,血液容易往四肢流動,造成腸道缺血,且在身體無法承受龐大的運動量之下,出現腹部疼痛的症狀。此情況通常在適應運動強度後就能改善。

其他因素:如剛吃飽飯、情緒緊張、胃脹氣、慢性盲腸炎、疝氣和泌尿疾病,都可能增加腹腔壓力,於運動時引發腹痛。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新東方在線,2013-7-5

 

過去幾個月耐力賽事的淡季中,發生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跑馬拉松和吃芝士漢堡,這兩件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的區別開始變得模糊起來。

參加過150餘場馬拉松賽的資深跑步教練馬克??蘇利凡(Mark Sullivan)說:“我一點兒也不擔心。”他還開玩笑稱:“有人又抽煙又吃芝士漢堡還能活到100歲呢。”

長期以來,耐力運動員在世人心目中都是鐵人的形象。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運動量過大的話,可能會減少適量運動所帶來的益處。這給運動員的鐵人形象蒙上了陰影。不是說跑步能讓人多活六年嗎?新近的研究表明,一周跑步超過30英里(約合48公里),這一好處可能就會消失殆盡。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那跑馬拉松能改善人的血壓、膽固醇水準,並讓心臟變得更為強健,這些已被證實的事又該作何解釋?近來另一些研究表明,對於過度鍛煉者而言,由於他們更易患上心房顫動和冠狀動脈斑塊的病症,所以跑馬拉松帶來的一部分好處可能會被抵消掉。

許多體育運動醫學家一直都對存在“運動過量”這種可能性的說法表示質疑,但面對上述研究,他們中的很多人態度都在軟化。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醫院(Hartford Hospital)心臟病學負責人、運動醫學專家及馬拉松老將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說:“四十年的心臟病學職業生涯教給我一點:無中不能生有,事出總是有因。”

坊間關於耐力運動的擔憂由來已久。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Ironman Triathlon World Championship)的兩位冠軍得主就因為心臟病需要動手術而被迫退役。2011年,該賽事冠軍得主諾曼??施泰德(Normann Stadler)就接受了一場治療主動脈巨瘤的急診手術。這種病雖然不是由耐力運動造成的,但後者很可能會加劇病情。研究表明,耐力運動和主動脈根部擴張二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

近來另一些研究指出,雖然跑步顯著地降低了死亡率,但如果一周跑步的總里程超過了30英里(約合48公里),這項運動帶來的益處可能就會減少或消失。而其他一些小規模的研究已表明,長期跑馬拉松的人其冠狀動脈斑塊含量升高──這一問題理論上說是有可能由於嚴格的訓練造成的。

心臟電生理學家、TheHeart.org的專欄作者約翰??曼德羅拉(John Mandrola)說:“心臟病源自炎症,如果你長期受慢性炎症困擾,從不讓自己的身體痊癒,那麼,過度鍛煉和心臟病之間怎麼可能會沒有關係呢?”

然而,在是否有必要就此發出警告的問題上,運動醫學專家們的分歧很大。畢竟,按美國的人口比例來算,與每一名運動強度直逼極限的人相對應的是成千上萬名根本不運動的人──任何與運動相關的警告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繼續坐著不動的理由。此外,“過度鍛煉是危險的”這一說法還缺少證據,遠未形成定論──而且與其他的研究結果也相矛盾,後者認為無止境的鍛煉會有益於身體健康。

達拉斯運動和環境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Exercis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負責人、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醫學教授本傑明??萊文(Benjamin Levine)說:“有一點是確鑿可信的,那就是大多對心血管的保護源自更適度的鍛煉。但也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鍛煉並沒有上限。”

愛好自行車運動的曼德羅拉補充說:“我不希望任何人將其解讀為鍛煉可能對人有害。有些人運動量巨大卻仍受其裨益,有些人易感不適可能是由於個人原因所致。我本人就堅信,應該進行短時間隔休息的高強度鍛煉。”

運動醫學界有著對警告信號熟視無睹的歷史。有證據表明,補水過度可能會對馬拉松選手造成致命傷害。這一發現提出很久以後,專家們還是繼續鼓勵跑步者盡可能多地喝水──這就導致了一些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的上演,比如1998年在芝加哥馬拉松賽(Chicago Marathon)中喪生的那位選手,她當時43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2006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原始證據在二十年之後才被人接受?”

新近諸多研究發現馬拉松選手的冠狀動脈斑塊水準偏高後,運動醫學界正在打破這樣一種誤解:長跑會對心臟病起到一種近乎絕對的防護作用。湯普森說:“過去有這樣一種看法:如果你是一名馬拉松運動員,你就得到了保護。”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耐力運動存在潛在風險。儘管很看重這些證據,但湯普森說他並不建議自己的患者放棄耐力運動,“作為一名曾經的馬拉松選手,我也偏愛大量的鍛煉”。

向公眾宣傳耐力運動的潛在危險可能會給業餘運動員一個淺嘗輒止的理由,在面臨需要他們跑得更遠、付出更多努力的壓力時會產生抗拒。在跑步和鐵人三項的圈子裡,榮譽總是留給那些願意挑戰里程極限的人。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心臟病專家、鐵人三項和馬拉松選手亞倫??巴吉胥(Aaron Baggish)說:“你跑得的路越長,得到的關注也就越多。”

在關於耐力運動有危險的警告聲中,最響亮的聲音可能來自詹姆斯??歐基夫(James O'Keefe)。身為運動心臟病專家的歐基夫曾是一名鐵人三項精英賽選手,但臨近50歲時,歐基夫在進行高強度鍛煉後開始出現心悸。他現在認為無休止的運動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去年,《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發表了歐基夫與他人合著的一篇文章,其中寫道:“長期過度的耐力運動可能會誘發心臟和大動脈產生病理結構性重建。”

全美跑步者健康研究(National Runners' Health Study)是一個持續了數十年的專案,該專案負責人保羅??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已發表了幾十篇科學論文,文章均表明跑步──越多越好──給人的健康帶來了種種好處。但威廉姆斯也與哈特福德醫院的湯普森一起完成了針對2,377名在心臟病後存活了下來的跑步者和步行者的一項研究。在10.4年的時間裡,共有526名參與者去世,其中71.5%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威廉姆斯發現,他們在心臟病發後跑得越多或走得越多,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就越小,前提是他們的運動里程不能超過臨界點──一天跑步超過7.1公里或走路超過10.7公里。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