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運動傷害預防 (19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節錄自羊城晚報,2013-10-17

 

“生命在於運動”,可見運動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同樣的,對于慢病患者也有著積極的作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糖尿病中心戚以勤主管護師介紹,適度的運動不但有益於糖尿病治療,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加生活樂趣。

 

適度運動有利於控制血糖

對于糖尿病病人來說,運動還有更多的作用和意義。戚以勤表示,運動對糖尿病病人的好處包括有利於控制血糖和體重,改善脂類代謝,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心肺功能,同時還給病人帶來生活的自信心和樂趣。適度和科學的運動方式可以幫助“糖友”們進行自我管理,並與藥物治療有效配合。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量和頻率,用心率來衡量運動量是比較簡單的方法,比較適宜的運動時心率=170-年齡,運動頻率為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運動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運動”二字說起來很簡單。但對于糖尿病病人來說,運動量等方面都很有講究。如糖尿病病人運動時要注意從靜止到運動,身體需要逐步適應;運動後不要馬上說話和進行冷、熱水浴,運動要安排在餐後30分鐘至1小時為宜等。運動的總原則是“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恆”。

戚以勤介紹,糖尿病病人應根據個人體質、年齡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和適當的運動量,運動必須與飲食、藥物治療相結合,合理安排好三者之間的關係,以獲得最佳療效。運動前最好進行全面體檢,注意血糖過高或過低時不適合運動。特別是合並糖尿病急性並發症、急性感染、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嚴重的糖尿病腎病和眼底病變,心、腦梗死急性期、血壓過高等均不宜進行運動。

 

戚以勤提醒,運動時要選擇合腳的運動鞋和棉襪,運動前、中、後注意飲水,隨身攜帶糖果或餅幹,以防發生低血糖,隨身攜帶糖尿病身份卡片,運動後仔細檢查雙腳,發現紅腫、青紫、水泡、血泡、感染等應及時處理。

 

運動應適度避免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嚴重並發症,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低於3.9mmol/L就屬於低血糖。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會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如一些口服降糖藥、胰島素注射不正確,吃得太少、誤餐、空腹飲酒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運動過多也會導致低血糖。當運動後,低血糖“報警”信號:饑餓、眩暈、全身顫抖、心跳加快、出虛汗、急躁易怒、不友好、焦慮、頭痛等出現時,要提高警惕。

戚以勤強調,有些患者發生了低血糖卻沒有感覺,這是很危險的。為了有效預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飲食應做到定時定量,每餐的食物都含有足夠的主食,按時進行血糖自我監測。如果要進行運動量比平時大的活動時,注意加強監測血糖和準備些含澱粉的食物,建議時常攜帶一些糖類食品(如方糖、水果糖),隨身攜帶急救卡,以便緊急情況下尋求幫助。最好詳細告知親友關于低血糖的處理,讓他們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反應及救助。

另外,如果出現了低血糖,要做好相關記錄,並及時到醫院就診,因為這可能意味著糖尿病患者需要調整胰島素或口服藥的用量。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新報,2013-10-12

 

跑步為身體帶來的長遠益處,遠多於潛在危險,但在戶外跑步時必須留意周圍環境如天氣、空氣污染水準及道路安全等。每次跑步前亦必須採取一連串安全措施,以免造成意外。

 

避免酷熱嚴寒污染跑步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在跑步或進行任何劇烈運動前,應先請教醫生及進行健康檢查,尤其是超重、肥胖、患有慢性病或長期缺乏運動人士,更應進行。由於跑步會令關節承受衝擊,醫生或建議超重或肥胖人士先嘗試步行、騎腳踏車、游泳或水上帶氧運動,並在減重後才開始跑步。

跑步者需選擇適合雙腳的跑步鞋,並穿上跑步襪,以免雙腳起水泡;不要空腹、剛吃飽、喝酒前後跑步,結伴跑亦較安全;切勿在身體不適、疲勞或受傷時跑步;在酷熱、嚴寒或空氣污染嚴重時在戶外跑步,亦應避免。

跑步時姿勢和技巧需正確,身體輕微向前傾;抬頭注視前方4050米路面;肩膀平衡挺直,不要沉肩垂肘;手臂呈90度角彎曲及雙手放鬆;避免提膝過高;用腳掌中心落地;放輕步伐及減少跨步和跳步;及以平穩節奏作深呼吸。

為減低受傷風險,跑步前用10分鐘進行梯級踏步、跳繩和競步行等輕度帶氧運動,逐漸提升心率及體溫,令肌肉有彈性,進行伸展運動如旋轉擺動雙臂過頭、前後擺動單腳等,以提高肌肉和關節的彈性和柔軟度。跑步後亦需進行約10分鐘輕度緩步跑、步行和靜態的紓緩伸展動作,如伸展腿筋、臀部、大腿和髂脛帶,令身體慢慢回復正常狀態。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蘋果日報,作者張博亭,2013-10-16

 

chi bao.jpg   

飯後不要馬上劇烈運動,以免消化不良。資料照片

 

有民眾到臉書《蘋果生活八爪魚》留言詢問,吃飽飯之後運動,是否會導致胃下垂,飯後間隔多久才能運動。醫師指出,吃飽飯馬上劇烈運動,會導致消化不良,建議間隔12小時以上,但並不會因此胃下垂。

 

無「胃下垂」這病名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說,「胃下垂」只是俗稱,像有些中年女性,因為個人體質,導致胃比較細長,看起來胃就像下垂,另外,過去也有人將胃發炎稱為「胃下垂」,但西醫臨床並沒有「胃下垂」這個診斷名詞。

康宏銘指出,吃飽飯後運動,胃會疼痛、痙攣,是一種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胃要消化食物,若運動造成肌肉收縮,影響消化,就會不舒服。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聰蓉表示,吃飽飯後之所以不要做劇烈運動,是因為運動時,肌肉需要耗氧,此時帶氧氣的血液會轉而流入肌肉,使得胃部消化不良,易出現胃痛、打嗝、胃酸逆流等症狀。林強調,吃完飯如要做劇烈運動,應至少先休息12小時,讓胃裡食物完成消化動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健康醫療網,作者潘以慈,2-13-12-14

 

關節退化主要與年紀息息相關,因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等長期使用,造成損傷,進而就會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江振豪指出,這時若不穩定性增加,甚至過多的磨損堆積在關節,不但會引起發炎,甚至加速退化。

 

▲運動前先暖身 可減緩關節退化

warm up body.jpg   

 

通常關節退化的症狀,初期多以疼痛為主,到末期關節會無法使力,甚至影響日常活動;江振豪醫師表示,其實除了年紀外,像是韌帶損傷、關節內長期發炎或是骨折造成的軟骨破損等,都可能造成關節退化的危險因數。

醫師江振豪進一步說明,但只要懂得保護關節,作好暖身運動,給關節周圍提供額外的穩定度,減少不正常位移的機會,就能有效降低關節軟骨的磨損,避免關節退化找上門。

另外,平常也可以進行直抬腿的訓練,加強關節周圍核心肌群的強度,且減少蹲和跪等姿勢,運動時也可搭配護膝使用;江振豪提醒,尤其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運動後也應冰敷來減少腫脹等現象,就能幫助關節延緩退化。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澳門日報,2013-10-12

 

潮流興跑步,已成為新興文化,衍生不一樣的生活態度。不過,不論日跑或夜跑,都需要一套“軍裝”。近年跑步裝備相當受歡迎,越出越靚,越賣越貴,越賣越專業。

現今的都市人,講求健康,單車風、跑步風一吹就起,身邊好多老友都如沐春風,日日在面書曬命,今天去咗邊,跑了幾多K,正式參賽也非少數。作為零運動的過氣運動員,好慚愧。

以前講過,單車裝好誇張,雖然靚又專業,但業餘人哪用得著?扮嘢兼滿足車手慾望高於一切。跑步又如何?慶幸跑步裝比較簡單,一條短褲、一件背心,加一對跑鞋就得,價錢也平幾條街,不過也應有所講究。

據敎練話,跑步最好著透氣背心,有利皮膚呼吸及排汗。標準的跑步褲“要短到冇人有”,不鬆不緊。有人喜歡穿類似單車褲的機能褲,據說可減少肌肉晃動,提高下半身爆發力。對此要揷一句,業餘啫,邊使咁認眞,只要入運動服裝店,一講跑步背心、褲就選擇多多,幾浮誇都有,冇啱式樣,求其一套都無問題,反正不是參加奧運會。

反而,一對跑鞋才是跑者最重要的配備,也是最應講究及最應用錢的部分。市面上好的跑鞋很多,質量重要過外形,唔好刻薄對腳及膝頭,否則一定後悔。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蘋果日報,作者王璐華、張雅淳,2013-10-14

crazy1.jpg         

我辦到了!

台灣吹起路跑熱潮,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醫師表示,近年因路跑導致運動傷害來求診患者較過去增加2~3倍,部分是愛跟風的假日運動員,多數則是自我要求嚴格的路跑迷。其中馬拉松導致受傷最常見於腳踝、其次才是膝蓋與足跟,建議選擇慢跑專用的運動鞋,平時除了練習跑步之外,也要鍛鍊腿部肌耐力,預防運動傷害。

 

林頌凱醫師為「吃喝玩樂蘋果花」擔任線上諮詢時,針對路跑族提出許多忠告。

日前林頌凱醫師擔任《蘋果日報》副刊官方粉絲團「吃喝玩樂蘋果花」線上諮詢專家,回答粉絲團粉絲(簡稱花粉)所提出的問題時表示,許多跑者為參加賽事而積極練跑,卻忽略鍛鍊腿部肌耐力與核心肌群,容易導致運動傷害,像是膝蓋常受傷等皆為徵兆,建議騎腳踏車、游泳訓練。此外,每個人所能承受的運動量不同,但如果進階速度太快,並出現腳痛等不適,就應考慮先減少運動量,等適應後再慢慢加路跑里程。

crazy2.jpg 

 

★穿錯鞋 易受傷又費力

跑步時腳踝承受力量為體重3~5倍,不管路跑或用跑步機皆應穿慢跑鞋。像籃球鞋講究抓地力,摩擦力高反會增加費力程度。一旦發現慢跑鞋已磨損、避震泡棉層變硬甚至分解,失去避震效果,同樣可能對足部造成傷害,提醒民眾可按壓內側鞋底,如果完全沒有彈性即應更換。

crazy3.jpg 

 

★前晚就補水 防熱衰竭

熱衰竭為路跑賽事常見猝死原因,建議比賽前就補充常溫開水,前晚睡前喝500c.c、出門前喝300c.c.,路跑中只要口渴就補充水分、每次約100c.c.。另有花粉詢問心電圖曾異常可否路跑,林頌凱醫師叮嚀,若曾有異常,最好定期回心臟內科檢查再開始練跑馬拉松,確保安全。

crazy4.jpg 

 

★感不適 慢慢放緩腳步

非典型路跑盛行,舉凡撒粉、扮殭屍等,十分多元,雖提升民眾參加意願,但畢竟不是在最適合的環境下運動,建議參加3K5K等短賽程即可。另賽程中若出現明顯不適,應慢慢減緩跑步速度,且就近向醫護人員尋求協助,劇烈運動中不宜立刻停下腳步,以免不適感更加強烈。

crazy5.jpg 

 

★脂肪變薄 腳底避震差

跑步對腳底承受力量大,尤其資深跑者因常路跑或老化,導致腳底脂肪層變薄,減弱跑步時的避震效果,提高運動傷害機會,可用高爾夫球或網球滾動足底、舒緩疲勞,每次10分鐘。另花粉問到,若已足底發炎是否還能按摩痛點?建議此時暫時停止腳底按摩,先冰敷並就醫治療。

crazy6.jpg 

 

★練三鐵 可延運動壽命

若本身肌力不足,易使膝蓋受傷,有花粉關心肌力不足如何補強,林頌凱醫師建議,應加強鍛鍊大腿肌力如腿部重量訓練、抬腿、騎腳踏車。若因運動傷害無法進行長程路跑,可嘗試參加三項鐵人競賽,除了路跑外,還加入騎單車與長泳,可降低路跑傷害並延長個人的運動壽命。

crazy7.jpg 

 

★夜跑太激烈 影響睡眠

近來夜跑也相當盛行,是不少朝九晚五上班族的選擇,有花粉詢問夜跑需注意之處與白天路跑是否有差別?林頌凱醫師解釋,夜間慢跑雖然較舒適、涼爽,但不宜太過激烈,程度則是視個人體能與習慣而定,避免因為運動後身體處興奮狀態而影響睡眠。

crazy8.jpg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健康醫療網,作者張郁梵,2013-10-10

 

常常聽說運動可以改善高血壓,但日前卻有一名46歲的女子在做完運動後,發現血壓竟然高達180/100mmHg!家醫科醫師解釋,運動要挑著做才會有效果,過度強烈或負重過重的運動,反而容易造成運動時血壓飆高。

 

▲運動血壓不降反升? 醫師:挑對運動很重要!

blood pressure.jpg   

 

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該名女子罹患高血壓已經半年了,平時相當注意飲食,也有定期服藥和做運動,因此血壓控制得不錯,大約125/70mmHg

然而,由於運動的強度與形式會影響血壓變化的程度,過度強烈或負重過重的運動會造成運動時血壓飆高,因此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就很重要。

何一成指出,高血壓患者適合能使呼吸及心跳稍為加速的中等程度有氧運動,像是步行、柔軟體操、慢跑、游泳、登山等;不適合肢體負荷較重的活動或是需要閉氣的運動,例如舉重、伏地挺身、倒立等。

此外,何一成也提醒高血壓患者,運動前應先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運動前也別忘了先做暖身;若運動的過程中有任何不適,像是胸悶、頭暈、頭痛等,就應立即停止運動,休息一下,並就醫檢查。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人民網,29013-10-8

 

沒有人會否定跑步的健身價值,跑步是最大眾化的健身方式。戶外跑步也就是硬地跑步,室內跑步在跑步機上跑步,舒華健身專家表示: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跑步健身要點,才能讓跑步更健康,身體更輕盈!

 

要點1,擺臂。在跑步過程中擺臂,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協調性,使身體更自然的擺動,更符合人體運動的韻律。此時應注意,擺臂時要前不漏手,後不漏肘,自然的隨著腳步而擺動。

 

要點2,抬頭挺胸。保持抬頭挺胸,有助於改善人體的呼吸循環係統以及建立正常的脊柱狀態。因為在跑步過程中,人體在不斷的消耗能量,較容易出現疲勞狀況,這時如果能用意志挺起脊樑,那麼對改善駝背狀況很有幫助。

 

要點3,落地緩衝。正確的動作是,跑步騰空腳落地時要腳跟先著地,然後再過渡到全腳掌,這是對腳踝、膝蓋的一種保護,防止骨膜炎的發生。

 

要點4,呼吸。跑步時的呼吸是深遠而悠長的,一般採用鼻吸嘴呼,體力下降較為嚴重時可以採用嘴吸嘴呼方式。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人民網,2013-10-8

 

“肌溶解”醫學上又名“橫紋肌溶解症”,大家以前聽過吃小龍蝦會導致此病,其實運動過度也會導致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腎內科接診了5位這樣的病人,都是因為劇烈運動導致肌細胞受損,從而引發急性腎功能損傷。

17歲的小徐(化名)是名高一新生,前段時間一直參加學校組織的軍訓。之後,學校體育課組織跑步訓練,共跑了100米及1000米各一次,跑完後感到大腿肌肉酸痛明顯,晚上睡覺時大腿甚至出現了抽筋現象。夜間如廁時發現小便顏色竟如醬油一般,隨後家人將他送到醫院急診,經查血發現肌酸激酶超正常值數百倍,確診小徐為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經過對症治療,小徐病情有了好轉。

南京市第一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蘇定雷介紹介紹,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是因過度運動導致的骨骼肌損傷,多出現在20歲左右年輕人身上,臨床表現為肌痛、腫脹、無力、棕色尿等,嚴重的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開學以後這一個月裏,腎內科接連接到好幾例這樣的病人,大多為中學生參加一些簡單體育運動或者是軍訓導致。一名學生甚至只連續做了3個引體向上就導致該病發生。

醫生解釋,這些學生平時缺乏鍛煉,暑假在家也沒有進行體育活動,上學後運動量加大,肌肉無法承擔給它的壓力。蘇醫生提醒,年輕人進行運動也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切勿突然過量。尤其是長跑、下蹲、引體向上這些運動後會出現肌肉的異常酸痛,如果出現小便變少,顏色變深,身體浮腫等症狀時很可能是比較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症,要立即去醫院。年輕人平時要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鍛煉,在進行體育運動後要多休息、多喝水、多排尿,促進體內的肌紅蛋白排出。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中廣新聞網,2013-10-03

 

「慢跑傷膝蓋」的迷思深植人心,美國報告指出,慢跑對關節並不會造成直接傷害,反倒是體重過重或是家族有關節病史者,罹患關節炎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5%,且每增加1磅體重,膝蓋承受壓力就增為4磅,可見體重與關節壓力之間關聯。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有研究針對9萬名跑者做長期追蹤研究,分別分析運動頻率、強度與年紀、體重等因素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及髖關節炎之關連,結果發現,從事不同強度、距離之跑步族群在2項疾病的罹患率上反而降低,顯示跑步對健康的促進大於傷害。

振興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林鍵在中廣iCare愛健康與振興醫院共同舉辦的衛教講座中指出,規律的運動,尤以有氧運動及低阻力之肌力訓練能有效提高肌肉耐力,進而減輕關節負擔,反倒體重過重者會讓關節承受壓力增加,容易引發關節相關疾病或加速關節退化。

此外,銀髮族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並非發炎,而是關節退化的一種現象,它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全身的關節會隨著老化讓關節腔中滑液的玻尿酸濃度減少,因此降低對關節、軟骨保護、同時減少吸收震動作用、降低物理碰撞功能,如此一來便讓關節暴露在威脅之中。

關節變形、變大、變粗且活動時會有嘎嘎的雜音時,就要多注意是否有關節方面之病變,至於市面上銷售之葡萄糖胺只能稱營養補充品,每日攝取1500毫克為佳,它對中度至重度膝蓋疼痛的病患可能會有緩解疼痛的效果,也可減少發炎,但未被證實可治療發炎或可預防關節老化。

醫師提醒,常搬運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開過刀者都是得到關節炎及加速關節退化的危險因數,除此之外也不要常常坐太低的椅子,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態如盤坐、蹲踞、跪等彎曲膝蓋的動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華視新聞,作者陳鈞凱,2013-10-3

 

規律運動,有助控制血壓,但挑錯運動種類,當心反而會爆血管!一名46歲的女性,罹患高血壓約半年,一直乖乖服藥治療,注意飲食及做運動,血壓控制得不錯,一次跑完跑步機,好奇運動效果如何,沒想到一量血壓,竟飆高達180/100毫米汞柱,嚇壞了。醫師表示,還曾有高血壓患者運動到一半,突然腦中風倒下。

控制血壓,一般醫師都會耳提面命,建議高血壓患者要做適量運動,但運動的強度、運動的項目,一般人卻常常忽略,反而影響血壓高高低低、像在坐雲霄飛車變化。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運動時,為供應肌肉足夠的血流,肌肉以外的血管會收縮,加上心臟收縮頻率與力量都上升,血壓自然會飆高,因此在運動後馬上測量血壓,往往會看到血壓「破表」的情況。

何一成說,門診中,過去就有不少高血壓患者誤解「運動降血壓」觀念,拚命運動,強度、時間過量,結果運動到一半就「碰!」的一聲倒下,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高血壓者選擇的運動項目很重要,醫師建議,高血壓者適合能使呼吸及心跳稍為加速的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像是健走、柔軟體操、慢跑、游泳、登山等;地雷運動,則是肢體負荷很重的活動,或是需要閉氣的運動,像舉重、伏地挺身、倒立等。

何一成強調,高血壓患者運動強度要節制,像是健走,最好每小時不超過46公里;心跳數更要控制在110120以內,且運動前要先做暖身,運動過程中有任何的不適,像是胸悶、頭暈、頭痛等,就應立即停止運動,休息一下,並就醫診察。

何一成提醒,高血壓者運動有好處,養成固定運動習慣,能改善高血壓,同時適度運動可放鬆心情,也能減少血壓突然升高的機會,而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的壓力等都是造成高血壓的危險因數,高血壓早期常無特別症狀,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儘早預防或治療。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華人健康網,2013-10-02 

 

「醫師,我最近尿尿顏色都偏紅,是不是血尿啊?」「怎麼辦?我有血尿症狀,我是不是活不久了?」「血尿」這個名詞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過血尿真的有大家想的那麼可怕,而且一但出現血尿就一定是罹患了癌症嗎?醫師提醒,出現血尿不一定都是罹患癌症,有很多原因,包括膀胱發炎、尿道結石,甚至運動過度都有關。

blood1.jpg     

 

血尿發生的因素有很多,未必與癌症有關。

書田泌尿科診所主任蔡培斌表示,血尿發生的因素有很多,不一定就是癌症。各種不同的疾病都可能導致血尿發生。因此,血尿只能說是顯示泌尿系統疾病的一個徵兆,為了鑑別血尿的真正原因,通常病患都必需接受一系列的檢查。

 

血尿與發炎、結石、腫瘤都有關

造成血尿的原因很多,只要是泌尿系統的疾病,像是膀胱癌、膀胱發炎、尿道結石、外傷等都可能造成血尿的症狀。不過,隨著各種不同的病因,血尿的病患還會合併其他各式的症狀。

 

例如腎臟炎病患,除了可能出現血尿,還有可能會合併有蛋白尿和發燒的病史;膀胱炎的病患則是會合併有頻尿、尿急、下腹疼痛的症狀;結石的患者會有明顯的腰部疼痛的情形;膀胱癌的患者則可能只有血尿而沒有其他任何的症狀。

 

血尿如果停留在身體內時間久,有可能以醬油色或可樂色出現。

blood2.jpg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血尿原因,如運動性血尿,有些運動員在激烈的運動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尿。這是由於大量運動造成腎臟上下振動過度,受腰部擠壓而導致外傷、出血,而劇烈運動亦會使腎臟的血流量驟減,使腎血管急遽收縮,血液易自腎絲球體濾出而造成血尿。通常23天后血尿情形就會消失。

要注意的是血尿病因複雜,可能為泌尿器官結石、發炎或膀胱癌等疾病,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狀況,有血尿問題的民眾須儘速就醫、進行檢測,千萬不能以血尿消失而不做進一步的檢查,這樣很可能錯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某些血尿如果停留在身體內時間久,尿液又呈酸性的話,血尿有可能以醬油色或可樂色出現。所以若有尿液呈現深褐色,也可能是血尿的一種,民眾應立即前往就醫,接受專業醫師診斷、找出病因。

不過,並非所有的紅色尿液就代表出血症狀的發生,也可能因為食用某些食物中的色素,或是特定藥物都會使小便呈現紅色。

 

若如廁時出現血尿症狀應立刻前往就醫。

blood3.jpg 

 

【醫師小叮嚀】

由於造成血尿的因素有很多,不單純只是癌症,其他像是泌尿系統疾病、運動過度等,都可能造成血尿的發生。蔡培斌醫師提醒,民眾應把血尿當作是人生路上的紅燈,遇到血尿症狀時,應停、看、聽,清楚後再上路,才能保持人生路上的健康快樂。

如果發現自己有血尿情形,應盡速就醫接受尿液檢測,篩檢出病因。另外,也該注意身體的其他變化,並將這些生理變化、疼痛等不同的症狀告知醫師,都能成為醫師診斷時的參考,讓疾病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家庭醫生在線,2013-10-1

 

shoe1.jpg   

跑步是一項便民的小成本運動,很多男性朋友下班都會去操場跑上幾圈,在揮灑汗水之間將自己今天一身的煩惱和不適拋卻。跑步鞋是跑步專用鞋,自然會讓你更加享受跑步這個過程,那麼關於跑步鞋,你又知道多少呢?

 

跑步應穿跑步鞋

目前市面上的跑步鞋品牌很多,主要功能也有所區別,購買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挑選。一般來說,跑步鞋可以大致分為穩定性跑步鞋、運動控制跑步鞋和減震性跑步鞋三種。

跑步鞋的設計是比較人性化的,它可以減輕你在跑步時可能產生的各種不適,很符合生物力學的原理。穩定性跑步鞋的鞋底設計獨特,可以預防跑步時因足部輕度內翻而造成的損傷;運動控制跑步鞋設計得比較堅硬,可以有效防止腳踝受傷,但這種跑步鞋的重量比其他兩種要重得多;至於減震性跑步鞋,顧名思義,可以減輕在跑步時產生的震感,讓你在跑步的時候感覺舒適,但穩定性相對來說會比較差。

一般來說,不需要購買所有種類的跑步鞋,針對具體的防護目的進行挑選即可,以免浪費錢又浪費鞋子。

 

跑鞋是否該更換

在跑步過程中你是否感覺足部舒適呢?如果覺得不舒適的話,那你可能需要換一雙鞋了。

跑步跑久了,鞋子會受到一定的損壞,很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而長時間跑步更是會使鞋底吸收衝擊力的機能受損,使得原本的性能無法充分發揮。所以,如果你是真正的跑步發燒友的話,建議不妨準備兩雙鞋,輪流換穿。如此一來,鞋子有了“休息”的時間,內部鞋底便可以慢慢恢復原狀,保持原有的功能,這樣也比較耐用。

那麼,如何判斷跑鞋是否需要進行更換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測試:把鞋子平放,如果鞋子因鞋跟過度磨損而搖晃的話,那麼應該換一雙新鞋了;如果以距離來看,跑行大約800-1000KM就可以考慮更換新鞋了。

 

如何挑選好的跑步鞋

1.看鞋頭。最好是又圓又高的,因為高而圓的鞋頭不會夾住你的腳趾,這樣腳趾才不會因為受到壓迫而變形;

2.鞋面設計。鞋面要貼合你的腳,不要有太大或者太小的空隙,同時,鞋面的面料必須是可透氣的,這樣才比較舒適;

3.牌子問題。每個廠家的售價都不一樣,但跑步鞋的設計都大同小異,只要不是無牌、假冒的街邊貨,一般都可在平時訓練的時候使用。同時,考慮到經濟問題,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買最貴的鞋子;

4.碼數。建議買大一碼或者大半碼的跑步鞋,有足夠的空隙腳才會比較舒服,血液循環才不會受阻;

5.鞋後跟。鞋子的後跟一定要牢固,同時要檢查一下鞋後跟裏的減震裝置,這樣才能使你在跑步時候保持重心平穩,不易傾斜。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聯合報,作者楊欣潔,2013-9-3

 

american.jpg   

一般人多認為跑步比起其他運動更傷膝,不過,最新的研究指出,跑步對於關節的影響,較走路及其他運動更小。

這份刊登在《運動醫學期刊》的美國研究,追蹤近九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

研究分別追蹤七萬四千五百四十二名跑者七點一年,以及一萬四千六百廿五名健走者五點七年,分析兩個族群運動的頻率、強度以及年紀、體重,並統計兩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及做髖關節置換的人數。

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少;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一成五到一成八,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三成五至五成。

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

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

李炫昇說,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過量運動,可能造成關節磨損。

每次跑步最好在三千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卅分鐘內,且一周不要超過五次。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建議,跑步前應做五到十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

運動結束後,應做十到十五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健康醫療網,作者郭庚儒

 

night run.jpg   

你也常常參加夜跑嗎?晚上涼爽,而且汽機車也較少,常有民眾會揪團路跑,也的確能使運動更好玩且更有動力;但是,醫師提醒,夜跑潛藏著許多危險,包括視線不良容易跌倒,甚至運動過度,恐造成骨折或肌腱炎等現象,不得不慎。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楊照彬指出,路跑很常見運動傷害,尤其像是阿基裡斯腱炎、足底筋膜炎或是壓力性骨折,都屬於常見的運動傷害,要特別小心;另外,夜跑時,應注意安全,一定要穿著螢光警示色的衣服或鞋子,且盡量在光線明亮、路面平坦的地方跑步較為安全。醫師楊照彬進一步說明,以壓力性骨折而言,是運動傷害最嚴重的,且因初期較不容易檢查出來,更容易導致誤診,通常都是跑步後才開始發作,逐漸演變成跑到一半就會感到疼痛,這時若不處理,恐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誘發壓力性骨折主要是因長期累積壓力,促使骨質變得脆弱;楊照彬呼籲,除了不要ㄧ次跑太遠,頻率也不要太高,最好有足夠的休息後,再開始,才能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下,也才能避免造成傷害。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優活健康網,作者陳靜梅,2013-09-26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逐漸抬頭,各種路跑運動更是頻仍興起,但小心!若跑步過後出現肌肉疼痛感久久不退者,可能要好好檢視自己的骨架是否已經歪斜了!中醫師卓益璋表示,人體骨架歪斜、不正,會導致周邊的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所以疼痛感才會久久不退;建議民眾若有長期的肌肉疼痛感無法治癒,應該好好檢查自己是否已成為「骨架不正」一族了。

 

骨架不正恐引起諸多毛病 不能輕忽

至於哪些因素會導致骨架不正?卓益璋醫師說明,如果民眾曾經發生車禍、跌倒,或是長時間坐姿不正確,都會導致骨盆歪斜,進一步引起脊椎不正常,以及諸多的毛病;他指出,就曾有病患頻尿了逾十年都未好,經過詳細診斷後發現原來是骨架不正導致脊神經壓迫,而出現頻尿情形。脊神經不是只有和體表有關,也會影響內部臟器,如腰神經就會影響骨盆腔內的臟器,包含子宮、卵巢、膀胱、直腸等,因此若出現骨架不正、骨盆歪斜情形,應就醫診斷,確保健康。

 

舒緩骨盆周圍肌肉 以求達到身體平衡效果 身體更健康

知名主持人Janet也說,主持旅遊外景節目近8年,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常常必須長時間的乘坐交通工具及走路,因此對於下半身的保養特別重視,也常仰賴舒壓美容來舒緩身體上長時間的勞累;剛從美國返台的她,來回二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加上美國步行的時間多,透過下半身服務的舒壓沙龍,讓她很快地放鬆舒緩、解骨除疲勞。

透過專業舒壓的過程中,也能瞭解骨盆調整對女性身體平衡的重要性,她表示以後可以利用工作的短時間空檔來放鬆一下,不僅能讓身體狀態維持平衡,更能提升工作效率。

上班族女性經常面臨下半身緊繃、腰痠背痛等身體不適,可透過骨盆肌肉伸展、下半身深層放鬆來紓解;透過伸展骨盤周圍的肌肉,解除肌肉緊張,進而達到身體平衡的效果;透過調整、讓身體回復到平衡位置,不僅可以使血液循環順暢、幫助疲勞物質排出體外,也能讓身體狀態更健康。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自由時報,作者楊照彬(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2013-9-25

 

近來夜跑的風氣盛行,由於上班族白天大多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運動,晚上下班後,自然成為運動的好時光。夜間涼爽、空氣較好、車子較少,加上揪團路跑的確比個人獨跑較為有趣,兼顧運動及聯誼的優勢。

 

視線不良 應穿螢光衣鞋更安全

但夜跑潛藏著許多危險,應特別注意:夜間視線不良,容易發生跌倒意外;應穿有螢光警示色的衣服或鞋子,最忌穿著暗色衣鞋;應找光線明亮的路線,路面也應平坦,最好避開上下坡道及車多的地方。

跑步常見的運動傷害除了阿基裡斯腱炎、足底筋膜炎外,還有「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壓力性骨折。「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發生原因是「髂脛束(大腿外側的筋膜組織,可在運動中,穩定膝關節)」反覆和骨頭突出處摩擦造成發炎或積水,痛的位置在膝部和髖部外側,當跑者突然增加里程,或者常跑在傾斜路段、碎石子路或下坡路段,又或者跑步時習慣偏向同一邊,就容易造成傷害,治療主要是休息、冰敷、消炎藥。

在跑步造成的傷害裡面,壓力性骨折算是最嚴重的,若不處理會有嚴重後遺症,但因為骨折剛發生時,X光照不出來,需要依賴核磁共振才能確診,所以容易延誤診斷。

壓力性骨折容易發生的位置在大腿股骨頸和小腿脛骨中段處,症狀一開始多是跑步後才開始痛,後來逐漸變成跑到一半就開始痛,甚至休息或睡覺時都會痛,走路會一拐一拐的,女性和有骨質疏鬆的人發生的機會較一般人高。

壓力性骨折的原因是過度的累積性壓力造成骨頭內的破骨細胞活性大於造骨細胞,造成骨質變脆弱,進而容易發生骨折;跑步的距離太遠、頻率過高、時間太長,都會造成累積性壓力,跑者一定要注意。

 

別一次跑太遠 要有足夠的休息

大多數跑步造成的傷害都是過度訓練造成的,提醒夜跑者不要一次跑太遠,跑的頻率不要太高,要有足夠的休息,因為疲勞的肌肉很難吸收地面來的反作用力,造成所有的應力都由骨頭及肌腱來承受,自然容易骨折或肌腱炎,另外一些小技巧可以使用,例如減少下坡路段,改變跑步的方向,改變跑步的跨步大小,穿慢跑專用鞋等等都可以減少傷害發生。

良好的運動習慣固然可以增進健康,但小心避免傷害也是非常重要的。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華視新聞,2013-9-19        

 

你喜歡跑步嗎?小心要選對地方,專家指出,像是在河濱、河堤,這種路面不是很平穩的地方跑步,很有可能會罹患「髂(ㄎㄚˋ)脛束摩擦症候群」,會引發肌肉疼痛、對膝蓋關節造成傷害,建議你,跑前要暖身、選擇PU跑道,跟穿避震功能好一點的球鞋,才不會想慢活健康、卻變成運動傷害!-,不管是白天路跑!還是晚上螢光夜跑!甚至還有充滿色彩的彩色路跑。跑步越來越風行,但像這樣、辦在河濱河堤的跑步,小心喔,跑久了,會變成「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膝蓋關節會受到影響!因為河濱路顛簸,跑步時、膝蓋必須不斷轉換方向、彎曲,會造成大腿外側、到膝蓋外側肌肉疼痛!另外像是長時間騎單車、也有可能、引發!雖然說運動,可以減重,進而減少關節負擔,適當運動,還能增加軟骨的新陳代謝,但專家就提醒,一開始練跑,應該採取漸進式,每12星期跑步長度,增加5%至10%的距離,對身體比較好!跑步之前,也一定要暖身!假如跑完兩週還會持續疼痛,就要立刻就醫!挑選PU跑道、避震功能好的跑鞋,加上不要跑過量,都可以減少、關節傷害的產生!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中國時報,林宜慧,2013-9-19

 

近年路跑正夯,全台大小規模、不同主題賽事周周上演,蔚為全民運動。然而歡樂之餘,沒有漸進式及適當休息而一味「往前衝」,恐怕因運動傷害被迫喊卡,連帶影響生活功能。

28歲的程式設計工程師馬先生,小時候曾因車禍左膝蓋髕骨(膝蓋骨)外移、軟骨磨損,2年前意外事件又再次創傷。今年初馬先生與朋友揪團練跑,起初半走半跑67公里都沒有異狀。

練跑約半個月後,一次他與朋友持續狂奔10幾公里沒休息,左膝蓋舊傷復發,跑不到3公里就痛得無法繼續,甚至平時走上下坡路段就會疼痛。他休息長達4個月卻未就醫治療,疼痛情形依然沒好轉,只能無限期退出與朋友合組的慢跑團。

發生運動傷害時第一步是先休息,絕不要拖過2星期。復健科醫師陳易進表示,膝蓋關節疼痛有可能是半月狀軟骨、前後十字韌帶等軟組織損傷,時間拖越久甚至纖維化,診斷困難度越高,更難得到適當的治療和復健。

運動醫學會理事長周適偉指出,臨床上因跑步傷害的就醫個案相當普遍,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膝蓋痛,其他包括腳踝疼痛、大小腿腿筋和肌肉拉傷;跑者除了必須漸進式訓練基本體能,更要訓練核心肌群,尤其腹、背肌群,核心肌群功能越好,運動時的動作反應過程就越快、膝蓋負擔也較少。

台灣戶外路跑協會理事長陳世和建議,關節受過傷的跑者,練跑可先從走路開始,速度由慢而快,起初跑2-3公里,之後再慢慢往上加,感覺疼痛就要放慢速度,但不建議以走路帶代替跑步。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香港成报,2013-09-20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在做運動時不小心便會弄傷身體,醫學上定義這些傷患為運動損傷的一種。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譚國昌醫生接受訪問時表示,根據2008年衞生署意外損傷統計調查,損傷事件的三個最普遍情況是跌倒(32.2%)、扭傷(25.8%)和運動損傷(14.1%)。

常見運動損傷的例子包括擦傷、軟組織(肌肉、韌帶、筋腱、筋膜、軟骨、半月板)受傷或勞損、脫臼和骨折。但除了上述肢體上的損傷,運動損傷還包括游泳時遇溺、皮膚曬傷或熱相關疾病(中暑),如熱衰竭和熱休克等。

 

須留意運動強度天氣場地

運動損傷成因很多,只有少部分是避免不到的意外,大部分卻是因為不足夠的訓練、運動姿勢不正確、缺乏熱身運動和冷卻時段、運動者身體狀況欠佳,以及並未做足預防損傷的措施等引致。而運動損傷發生的機會,亦與體能活動強烈程度和持續時間成正比。

運動者需做足預防損傷的措施,以防運動損傷。最基本是留意運動時的外在環境,包括天氣(即溫度、空氣污染指數、紫外線指數等)和場地(地面是否凹凸不平?地面物料是否適合運動?)。運動因素方面,在運動前要做充足的熱身運動,即510分鐘中的低至中度強度的帶氧運動,在運動後亦應作足夠的冷卻時段,以確保身體能有足夠時間適應運動所帶來的轉變。

當然,運動的種類、時間的長短、進行運動的頻密程度和運動強度亦要好好掌握,謹記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個人因素方面,運動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受傷病歷、個人體質、運動技能和學習正確的運動姿勢。因應各種不同運動類型配備適當的運動裝備和保護裝置。如在天氣酷熱時運動超過一小時的話,要確保適時補充足夠水分。

最後,譚國昌醫生提到不少人誤以為跑步會導致退化性膝關節炎。他解釋這絕對是一個常見的謬誤,現時並無貫徹的醫學數據證明跑步的人會較多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只是因為跑步的人較易患上膝關節附近的筋腱炎症,人們便誤以為自己的關節出現了問題。其實,適量的運動是治理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方法!

DotCome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